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入学资格“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申请人在“各报名地初试,延安本校复试”。这一规定旨在( )
A.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素质 B.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C.促成民主联合政府建立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2.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人观察到,“这些粗汉”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B.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广泛
C.民族意识明显增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4.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高校分布情况,对该图信息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经济与文教发展步调一致 B.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得以奠定
C.人才培养适应工业化需求 D.教育发展取决于地区开放程度
5.1942年10月美国方面通知中国,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最终1943年中国收回此项权益,该权益的收回( )
A.主要源于中国人民长期反帝斗争的影响 B.彰显了中国已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实力
C.反映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D.基于中国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事实
6.漫画常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成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历史情形。下图是漫画家张仃于1946完成的漫画作品,题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的上演,意味着( )
A.日本实现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D.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7.抗日战争中,中共曾指出:“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并保障富人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B.局部侵华,东北沦陷 C.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D.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
9.1937年10月9日,《抗战》刊登一篇题为“心劳日拙”的报道,嘲讽日本的欺骗宣传黔驴技穷。文章以讽刺的口吻写到“日本正派了好几个活人赴欧美宣传,以为又可以大大欺骗一番,不料美国总统罗斯福一鸣惊人,发表演说痛斥横行违法的国家”。这说明( )
A. 中国抗战得到欧美国家广泛支持 B. 中国媒体积极塑造抗战正义形象
C. 日本利用欺骗宣传谋取国际同情 D. 《抗战》报道树立国人必胜信心
10.对比下面两图,可知( )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B. 中共党员人数激增
C.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11.下表是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表。大后方7省工厂的发展( )
年份 193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1306 1061 1376 549
A. 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 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12.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
A. 日军攻陷上海 B. 日军实施细菌战 C. 日军屠城南京 D. 日军占领台儿庄
13.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 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 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 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14.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日本政府追加的临时军费相当于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侵占中国东北四次战费总和的1.6倍;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区”。这反映出( )
A.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己久 B. 日本侵华遭到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C. 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17.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1938年抗日军政大学发布的《招生简章》规定,入学资格“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申请人在“各报名地初试,延安本校复试”。这一规定旨在( )
A.提高边区人民文化素质 B.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C.促成民主联合政府建立 D.适应民族战争形势需要
【答案】 D
【解析】由材料“不分党派,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如有各地抗日救国团体的介绍更可优予取录”可知这一规定扩大了人才选取范围,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形势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申请人需要通过初试和复试,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对选拔对象的要求而非选拔培养产生的影响,排除A项;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于九一八事变后,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民主联合政府提出于抗战后期,排除C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抗战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以及历史的核心素养。
2.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人观察到,“这些粗汉”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B.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广泛
C.民族意识明显增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可知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普通国民民族意识大大增强,故选C项;材料肯定了国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未强调国民素质提高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指明“这些粗汉”对根据地的态度,排除B项;统一战线正式确立在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后,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材料“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 。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
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有段文字描述了1935年底的一件大事:“中国正在苏醒过来,在几天的时间里,青年团体在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所有大城市,像雨后春笋般产生,游行示威开始席卷全国。”他的这一记录见证的是( )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西安事变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全国纷纷相应,故选C; 1919年五四运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西安事变,三者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4.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高校分布情况,对该图信息解读最合理的是( )
A.经济与文教发展步调一致 B.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得以奠定
C.人才培养适应工业化需求 D.教育发展取决于地区开放程度
【答案】 B
【解析】A20世纪40年代初,高校的分布情况体现不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步调一致;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20世纪40年代初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的高校都转移到大后方,所以四川的高校分布比例是最多的,这些高校为抗战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使得抗战胜利的精神基础得以强化; C.材料看不出工业化的需求; D当时教育的发展和对外开放没有关系。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5.1942年10月美国方面通知中国,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最终1943年中国收回此项权益,该权益的收回( )
A.主要源于中国人民长期反帝斗争的影响 B.彰显了中国已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的实力
C.反映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D.基于中国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事实
【答案】 C
【解析】A项 不符合史实,主要和抗战有关,A不符合题意; B项不符合史实,这一时期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不符合题意;C项据材料“1942年10月9日通知中国政府,愿意立即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权益”表明列强愿意废除不平等条约,说明中国的地位提高,C项符合题意;D项这一时期联合国还未成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结合抗日战争的影响作答。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
6.漫画常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成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历史情形。下图是漫画家张仃于1946完成的漫画作品,题为《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的上演,意味着( )
A.日本实现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D.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答案】 C
【解析】 依据图示中的“东北”、“张学良”、“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以及材料“1946年”、“《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31年,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故C符合题意;A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刚刚侵华的表现,并没有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日本全面侵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在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图示中的文字信息以及题干时间和漫画名称,结合九一八事变的概况和影响分析。
7.抗日战争中,中共曾指出:“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要交租交息,并保障富人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D
【解析】抗日战争中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要求富农减租减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要求贫雇农交租交息,照顾了地主富农的利益,这样有利于加强各阶层的团结,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D正确;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是要消灭土地私有制,而是限制封建剥削以适应全民族抗战的需要,A排除;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排除;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土地政策的主要目的不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是服从全民族抗战的大局,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了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答题关键在于对土地政策的背景、目的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战时期土地政策颁布的背景、内容、意义。
8.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他们创作的一批描写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这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B.局部侵华,东北沦陷 C.日军占领大连、旅顺 D.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
【答案】 B
【解析】从“20世纪30年代初”“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品与“九一八事变”有关。1931年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东北很快沦陷,故B项正确;三国干涉还辽时间在19世纪末,故A项错误;日军占领大连、旅顺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在1945年,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了九一八事变,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 20世纪30年代初.... 一群东北作家流亡到内地..... 东北遭到异族蹂躏的作品迅速流行 "结合九一八事变进行分析即可。
9.1937年10月9日,《抗战》刊登一篇题为“心劳日拙”的报道,嘲讽日本的欺骗宣传黔驴技穷。文章以讽刺的口吻写到“日本正派了好几个活人赴欧美宣传,以为又可以大大欺骗一番,不料美国总统罗斯福一鸣惊人,发表演说痛斥横行违法的国家”。这说明( )
A. 中国抗战得到欧美国家广泛支持 B. 中国媒体积极塑造抗战正义形象
C. 日本利用欺骗宣传谋取国际同情 D. 《抗战》报道树立国人必胜信心
【答案】 B
【解析】 中国的报刊中将日本塑造成为受到美国总统痛斥的形象,说明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中国媒体在积极塑造中国抗战正义的形象,B符合题意;A项当时的欧美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并没有广泛支持中国抗战,A不符合题意;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C不符合题意;D项这篇报道的主旨是塑造中国抗战正义的形象,而非树立国人必胜信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的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0.对比下面两图,可知( )
1933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1938年中共党员主要成分比例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B. 中共党员人数激增
C.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国共两党走向合作
【答案】 A
【解析】 A项1933年主要矛盾是国共矛盾,当时中共在南方开辟了革命根据地,所以党员的主要成分是农民,1938年是全面抗战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地主,商人以及所有能够抗日的力量进行抗日 所以共产党员的比例中农民比例会下降,会出现地主阶级和中小商人,A符合题意;B项共产党员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改变比例结构,B不符合题意;C项从1933年~1938年,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并没有转移,C不符合题意;D项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并不是共产党员比例变化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共领导民主革命斗争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的特点。
11.下表是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表。大后方7省工厂的发展( )
年份 193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1306 1061 1376 549
A. 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 是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
【答案】 B
【解析】 B项从表中的数据可知,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B符合题意;A项民族工业的布局材料未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并未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故C不符合题意;D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37年以后面临萎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2.日记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有力证据。一位日本兵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为什么杀掉这么多的俘虏。但是总觉得太不人道,太残酷了。……七千人的生命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位当事人的回忆最可能指证的历史是( )
A. 日军攻陷上海 B. 日军实施细菌战 C. 日军屠城南京 D. 日军占领台儿庄
【答案】 C
【解析】 A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淞沪会战以后,日本没有在上海进行大规模屠杀,A不符合题意;B项细菌战是有活人为武器来研制并然后投放到战场,并不是快速的大规模的用常规武器杀死俘虏,B不符合题意;C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日军在中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面对中国手无寸铁的民众和放下武器的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材料就是这一屠杀的反应,C符合题意;D项日军占领台儿庄是战场上的军事斗争,不存在大量杀害俘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日军在近代中国的罪行,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
13.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 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 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 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所给时间和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工业内迁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D符合题意;A项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恢复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B不符合题意;C项材料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平衡,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4.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大会宣言指出:“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今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
②“总会”号召南洋华侨投身于太平洋战争
③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
④中华儿女展现出无坚不摧的凝聚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中“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粟一日不能停”表明,捐钱捐物是南洋华侨支援抗战的重要方式,故①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1938年10月”“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故③符合题意;题干所给材料中“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展现了中华儿女无坚不摧的凝聚力,故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战争爆发于1942年,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②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8年10月”,并正确解读材料中“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粟一日不能停”、“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后宜更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使国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耻”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抗日战争的历程。
15.1937年7月至1938年3月,日本政府追加的临时军费相当于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侵占中国东北四次战费总和的1.6倍;1938年12月,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规定“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区”。这反映出( )
A.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蓄谋己久 B. 日本侵华遭到中国军民顽强抵抗
C. 中国抗战赢得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D.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日本在全面侵华后,大量追加临时军费,且无力扩大占领区,说明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投入超出了预期,结合所学,主要是因为日军在中国战场遇到了中国军队和人民的顽强抵抗,日军各方面消耗巨大,故选B项;据材料“追加的临时军费”可知,日本的行为具有临时性,无法体现蓄谋已久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态度,无法得出结论,排除C项;材料从日本追加临时经费方面反映了中国的顽强抵抗,而并未反映敌后战场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故非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之。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人们常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这种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与近代哪一次战争有关
(2)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如何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认识。
【答案】 (1)内涵: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原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日本侵华)。
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识: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可以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是: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被激发出来,维新变法、实业救国热潮、义和团运动正是民族精神的真正觉醒的表现。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可知,抗战时期民族精神进一步丰富的原因是: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回答,即: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国际地位等。
(3)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材料,可从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民族觉醒、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角度回答中国人民的抗战,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故答案为:(1) 内涵:反抗精神、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爱国精神等。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 原因:民族危机的日益加重(日本侵华)。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民族尊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认识:中国人民的抗争,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第一小问要结合甲午战争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影响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近代中国民族精神发展的特点,还要搞清楚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产生的影响。
17.材料: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化”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为“大东亚共荣圈”。
——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
【答案】 (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日本的“大陆政策内容”进行整理。可以通过时间线索来归纳:1931年初,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是因为实现“大陆政策”日本需要先征服中国的东北与蒙古地区。1938年11月,宣扬“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是因为此时日本已经开始征服整个中国,征服中国后整个东亚即将被其征服。所以,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第(2)问,结合材料和历史事实可知,日本的企图是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故答案为:(1)说明:“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口号提出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企图灭亡中国,提出“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大东亚共荣圈”口号提出后,发动太平洋战争,侵占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广大地区。 (2)企图:服务于侵略战争需要;掩盖侵略战争本质;蛊惑本国民众;麻痹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意志。
【点睛】本题侧重于考查日本的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史实考查学生对史实的评价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