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5.1 自然灾害概述(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5.1 自然灾害概述(中图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9-20 22: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一、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
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损失时,才成为灾害。
二、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两条灾害带上,即环太平洋灾害带和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表解如下: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1.严重的危害性: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时间与过程上的突发性与渐发性
(1)突发性:地震、火山喷发、飓风。
(2)渐发性:大面积的旱灾、土地荒漠化。
3.灾害发生的种类和频率,往往具有区域性特征。如海啸发生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日本,地震灾害较为频繁。
4.自然灾害还具有连锁发生的特点。如地震可能诱发海啸、火山喷发和瘟疫等。
自然灾害的分布与灾情
【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以来,虽然全球地震频次略高于平均数,但暂时还不能断言全球就此进入强震频发期。从当前情况分析,全球强震可能还会持续,且大多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而我国大陆暂时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材料二 2010年上半年全球6级以上地震分布区
(1)分析2010年上半年地震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哪个灾害带上?
(2)2010年以来发生的海地地震、智利地震、土耳其地震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试分析主要原因。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1)全球强震多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2)2010年几地地震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思路点拨】第(1)题,从文字材料和图中分析2010年上半年以来的地震多发生在环太平洋灾害带上。第(2)题,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与灾害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
【参考答案】(1)环太平洋灾害带。
(2)震级高(都在6级以上);震源浅;震中附近人口稠密;地震发生后自救互救能力差;有些地震发生在夜间。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例2】2010年7月14日8时,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长江流域多处发生超警戒洪水。读历史上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统计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是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受灾也相对严重。试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面分析原因。
(2)以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多,财产损失少。现今,同样的洪灾,死亡人数少,财产损失却巨大。请简要分析其差异的成因。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1)长江流域不同地区洪涝次数有差异。
(2)不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灾情有差异。
【思路点拨】第(1)题,长江上游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泥沙淤积、围湖造田,导致河湖蓄洪、行洪能力差。第(2)题,以前与现今相比,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但现今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
【参考答案】(1)①乱砍滥伐使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河道淤塞,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使湖泊蓄洪、行洪能力降低。
(2)①以前经济落后,对灾害监测、防御和抗灾能力低;②现今,经济发达,防灾、抗灾能力强,对灾害监测、预防能力提高; 但社会财富积累多,受灾后财产损失大。
【相关链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强度不断加大,致使环境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所以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1.2010年年初以来,中国西南五省遭遇大旱,6 130多万人受灾。读我国该区域旱情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可知,进入2010年以来,在我国图示地区干旱范围不断扩大,重旱区逐步从云南省扩展到____省的南部、____省全部和____省西北部等。
(2)下表为该区域某省会城市气候资料统计表,结合下表和所学地理知识,简述该城市此次干旱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西南五省旱灾特点、成因。第(1)题,根据图中一月中旬和三月中旬旱情分布状况分析即可。第(2)题,据表分析该时段降水少而气温比往年偏高,蒸发量大,加剧了旱情;该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缺乏,旱情加重。
答案:(1)四川 贵州 广西
(2)降水少,气温较往年高;蒸发旺盛,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加剧地表水缺乏。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2月7日,今年持续时间最长的强沙尘暴袭击内蒙古西部,这场沙尘暴持续时间长达4小时46分,强度最大区域能见度小于500米。
材料二 某日全国大风及沙尘预报图
(1)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沙尘暴”的是( )
(2)降温在12℃的地形区是___高原,该高原以___气候为主。
(3)下列省区中,既有扬尘或沙尘天气,又有6级以上大风天气的是(双选)( )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青海省
C.湖南省 D.山东省
(4)图中出现沙尘暴的城市是___________。
(5)甘肃省为什么频繁发生沙尘暴?
【解析】本题结合大风沙尘现象,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题,A表示霜冻,B表示台风,C表示扬尘,D表示沙尘暴。第(2)题,从图中可知,降温在12℃的地形区是内蒙古高原,该高原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第(3)题,从图中可知既有扬尘或沙尘天气,又有6级以上大风天气的省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第(4)题,图中银川出现沙尘暴。第(5)题,甘肃省属于西北地区,植被稀少,沙质土壤较多,降水少,大风天气多,沙尘暴频发。
答案:(1)D (2)内蒙古 温带大陆性 (3)AB
(4)银川
(5)植被稀少,降水少,沙质土壤较多,大风天气多。
3.(2011·南昌模拟)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2010年是灾害频发的一年,该年度被瑞士再保险等众多风险管理专业公司称为“灾害年”。读世界各大洲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灾害,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洲西部与其他大洲相比,水旱灾害较少,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寒潮能够长驱直入影响北美大部分地区,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沙漠化现象严重,试分析该灾害加剧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及世界各大洲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其侧重点为灾害成因。解答本题需明确:(1)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2)西欧水旱灾害极少的原因在于其全年降水均匀的气候。(3)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对寒潮的影响。(4)澳大利亚中、西部沙漠化加剧的自然(气候)和人为原因。
答案:(1)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雨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导致锋面雨带的推移而形成,季风环流不稳定,会引起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2)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不易引起水旱灾害
(3)与北美的地形有关,北美地形南北纵列分布,中部是平原,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
(4)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降水少,气候干燥,过度耕作和放牧,土壤表层缺乏植被的覆盖,造成土地沙漠化严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24日,台风“鲇鱼”登陆时所携带的狂风巨浪、连连暴雨导致福建漳州数千条渔船被毁,40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
材料二
(1)超强台风“鲇鱼”是由_____发展而来的,带来哪些危害?
(2)读材料二,“鲇鱼”发源地位于______,该地区是世界台风主要发源地之一,试分析其原因。
(3)“鲇鱼”对途经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解析】第(1)题,考查台风知识,台风能带来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危害。第(2)题,西北太平洋是世界最主要的台风发源地,主要是该地有广阔的暖洋面及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构。第(3)题,台风对高温、伏旱有缓解作用。
答案:(1)热带气旋 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等。
(2)西北太平洋洋面 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②有上冷下热的不稳定大气层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
(3)能缓解长江流域的伏旱;缓解高温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