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6.1 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管理(中图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9-20 22: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
(1)自然原因→原生环境问题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目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污染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等。分析如下:
2.生态破坏
主要包括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表解如下: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关系
(1)区别:两者成因不同、表现不同。环境污染是人类向自然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纳和自净能力而造成的,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如森林破坏、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联系:环境污染问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如二氧化硫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形成酸雨,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破坏等;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环境污染的发生及其后果。
三、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对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的理解,关键是其必要性与行动方案两方面,具体如下:
四、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图所示:
(1)箭头①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箭头②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3)箭头③、④指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4)箭头⑤、⑥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2.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环境伦理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态度、行为和责任。正确环境伦理观包含的内容如下表所示:
3.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特别提醒】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作用于环境时,
环境会把受到的恶性影响反作用于人类,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人类的进一步发展。
五、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2.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行政和法律是管理的主要手段,还有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
六、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作为广大公众中的一员,个人在环保中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如下:
【特别提醒】青少年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作为个人不但要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而且要付之于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并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去,带动他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例1】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与环境问题
(1)①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
(2)②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③区域出现的世界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是_____________。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信息:
(1)图中各区域的经纬度位置。
(2)各题中的限定性词汇“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世界三大环境问题”等。
【思路点拨】结合经纬度信息正确判定题目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区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①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干旱的气候、多风的天气是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②位于黄土高原,其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世界三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 ③是我国南方地区,酸雨问题严重。
【参考答案】(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2)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3)酸雨
【相关链接】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
解答环境问题的题目时,环境问题的区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如城市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华北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等,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是荒漠化,东北地区是森林破坏、黑土流失、湿地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湖泊面积减少;草原地区主要是草场破坏,林区主要是森林破坏,山区主要是水土流失等。
【例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1月29日~12月11日在墨西哥坎昆举行了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国际社会对此给予积极评价。
环境管理
材料二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3月 今年的“两会”备受关注的“一号提案”聚焦在了“低碳”。在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处也提到了“低碳”。这预示着,20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行动力和引擎,也将是引领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重构的新风向标。
(1)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各国共同关注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我国政府大力号召和致力于推动“低碳经济”,请简要分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并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为推动“低碳经济”作出贡献。
【信息提取】通过材料可获取以下信息:
(1)世界气候大会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
(2)“低碳”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行动力和引擎,也将是引领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重构的新风向标。
【思路点拨】(1)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成因、危害、治理的全球性特点,必须引起各国的共同关注。(2)低碳经济是当前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其意义主要表现在节约能源、保护生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作为个人应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低碳经济作出贡献,如节约水电、垃圾分类、使用购物袋、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参考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影响范围大,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后果十分严重,并且是由多个国家共同影响造成的。
(2)①有利于节约能源;②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③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④有利于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等。
节约用水、用电;外出骑自行车;使用购物袋购物;实行垃圾分类等。(答出两条即可)
1.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
(3)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年~2000年人口逐年增加,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2000年之后,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状况逐渐改善,但资源短缺依然严峻。人口剧增是资源、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答案:(1)人口增加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剧
(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因为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
(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2.结合下图,分析宁夏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回答两种即可)
【解析】宁夏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在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宁夏农业生产的具体活动。
答案:土地荒漠化——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产生。
水土流失——宁夏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植被的破坏易产生水土流失。
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导致水资源的短缺。
土地盐碱化——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致使盐分在地表集聚。
3.(2011·怀化模拟)读中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从沿海向内陆我国可持续发展状况有何变化?
(2)M区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
(3)N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空间分布规律为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基本上为从良好到较差;M地区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发展中限制因素为资源、能源不足。N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基本上为从良好到较差。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土地荒漠化
4.(2011·宿迁模拟)读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环境污染和_______。
【解析】本题用关联图的形式考查环境问题的类型及主要表现形式。第(1)题,氟氯烃的排放是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滥垦、过牧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第(2)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答案:(1)臭氧层破坏  酸雨  全球气候变暖  荒漠化(水土流失)
(2)生态破坏
5.绿色消费正在全球兴起,成为时尚。“绿色消费”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都不造成污染。阅读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是“绿色产品”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哪两个环节?
(2)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消费”。
【解析】(1)从图中分析关键是原材料采集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制作。(2)答题时要注意“绿色消费”, 主要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尽量控制在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答案:(1)原材料采集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制作。
(2)节约用水;使用无磷洗衣粉;出行多乘公交车;少用空调;使用节能灯;选购环保产品;多用可再生资源,少用一次性制品;实行垃圾分类投放;不吃野生动物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