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6.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版高中地理全程复习方略教师用书配套课件:选修6.2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图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9-20 22:58: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一、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
保护措施
煤炭、石油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
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见下表: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
(1)石油污染导致海洋生物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
(2)油膜和油块覆盖,导致海水缺氧,阻碍藻类的光合作用。
(3)污染物导致鱼类中毒死亡。
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问题:水资源危机
(2)产生的原因: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减少;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③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④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与浪费。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可通过开源和节流逐步解决,其具体分析如下:
开源与节流,只有在水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因此,水资源保护是今后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基础。
三、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特别提醒】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因素,其中生态退耕是导致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四、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对人类的影响
1.促进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的改变。
2.促进技术和科学的进步。
3.造成生活方式的改变。
4.引发地区冲突和战争。
【例1】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1)内蒙古东部各煤矿的地理位置;
(2)内蒙古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
【思路点拨】(1)本题主要考查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结合图中各煤矿的分布和内蒙古的自然特征,开采煤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地面塌陷,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等。(2)电力输出对内蒙古来说,减轻了交通压力,延长了煤炭生产链,经济效益增加,但会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加剧。(3)煤炭的开发利用,既涉及土地复垦、加强地表保护,又涉及煤炭利用过程中对大气污染的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实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10年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材料二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1)材料二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 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三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信息提取】通过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1)我国人口和人均耕地面积两曲线的变化趋势。
(2)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划信息。
(3)结合图例判读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状况。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第(1)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比较吻合的是B线;这种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第(2)题,先确定a地区为东北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商品粮基地;然后明确其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黑土地的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解决的措施则主要围绕保土保肥方面。第(3)题,要确定b、c、d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均
耕地数量少的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①人口稠密;②耕地总量少;③城市化水平高,非农业用地比重大。第(4)题,要由题干中提出的问题“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再回归到图中,从图例中找到“人均耕地介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警戒线之间”的符号和“人均耕地低于警戒线”的符号,再对应到中国区域的分布,即面积最大;从图中找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信息,然后分析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理由。
【参考答案】(1)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相关链接】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套路分析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所谓“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所谓“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浪费一滴水,随手关灯等。
1.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①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炭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②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2010年,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供水量6 670亿立方米,缺318亿立方米。
③“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25亿亩,因为分散在各地,又用了11年的过程,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示。
④在德国1996年通过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的框架下,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 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达75%,到2006年已达到85%。
(1)资料①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
(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资料②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答4条即可)
(3)下列漫画描述的行为会导致资料③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多选)( )
(4)资料④中德国的做法是为应对哪种资源问题?
【解析】第(1)题,资料①中的“需国外资源补充”是关键词,说明我国多数矿产资源的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题,资料②中的数据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夏季风的强弱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流域植被破坏和湿地毁坏破坏了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分析缓解措施时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
现状,根据资料③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可以知道我国存在严重的耕地短缺问题;四幅漫画依次反映了石油短缺、违规用地、破坏植被和污水排放,违规用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将引起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会导致耕地退化。第(4)题,资料④反映的是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废弃物利用水平,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矿产资源短缺。
(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涵蓄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3)BC
(4)资源短缺。
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山西的煤炭有力地支援着全国的经济建设。但是,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毁损给有“煤都”美誉的山西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材料二 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
(1)山西能源基地在露天采矿区开发过程中容易引发的生态问题为( )
A.水土流失 B.土地盐碱化
C.地面塌陷 D.湿地萎缩
(2)简述山西煤炭合理开发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3)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会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4)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且夏季降水集中,具备水土流失形成的自然条件;露天采矿区会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产生。第(2)题,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煤炭的加工转换,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加强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治理有利于环境的改善。第(3)题,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
看出,煤炭的开发使得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过度采煤会引起地表塌陷,破坏地下水的含
水层结构;煤炭的运输与存放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第(4)题,针对地表植被破坏可以加强绿化,开展植被复垦;针对地表塌陷可以采取回填的措施;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要加强治理。
答案:(1)A
(2)采用科学方法开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加强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治理;促进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加大煤炭的加工转换,提高附加值。
(3)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4)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答对两点即可)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约只有18.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1/3。
材料二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的根本原因为_____________。
(2)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我国耕地面积比重小的根本原因是山地多,平原少。第(2)题,结合材料二图作答。第(3)题,生态退耕包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结合其分布地区的生态问题作答。
答案:(1)我国山地多,平原少
(2)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土地减少;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
(3)退耕还草,有利于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树,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退耕还湖和沼泽,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使水循环活跃,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部分河流流域情况表
材料二 中国水系图
(1)表中的X、Y、Z三流域分别与图中哪三条河流水系相对应,其对应数码是:X_____,Y_____,Z_____。
(2)国际自然资源会议认可的标准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达到25%~50%而人均水资源量仅为500~1 000立方米时,该地区属于缺水地区;当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大于50%而人均水资源量小于500立方米时,属于严重缺水地区。依据材料判断,我国严重缺水地区是_____流域、_____流域,缺水地区是_____流域。最近几年Q地区也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其原因是________。
(3)Z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少,人均水资源也不多,但水资源的利用率却不到5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题,结合表中三流域的面积和水资源状况可以判断出三流域与图中水系的对应关系和各流域的缺水状况。第(3)题,Z为我国流域面积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因而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答案:(1) ① ② ③
(2)海河 淮河 塔里木河(Z河) 水资源污染严重,导致出现水质性缺水
(3)流域面积大,气候干旱,蒸发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