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棕教案
提示:本篇课文配套范读音频可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免费获取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学会“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词卡片、课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粽》这篇新文章。(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文章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们提前准备什么材料啊?(学生自由回答)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学生分小组读。
3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什么?小组之间互相说说,教师抽查一个小组汇报。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文章有几个自然段?(四个自然段)
2.师:读文章第二段,说一说包粽子前要准备什么材料?
生:箬竹叶、糯米、红枣、线。
师:下面我们来观看一下包粽子的过程吧。(播放视频)
3.师:同学们,平时吃过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蜜枣、豆沙
师:那外婆给“我们”煮的什么馅的粽子啊?
生:红枣、红豆、鲜肉。
4.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生: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可以试讲,教师补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战国时代楚国人,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强国的主张,遭到了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地在楚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看,这里就是秦国,这里是楚国。
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后,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他知道秦国的议和是假的,是骗人的。秦国要灭掉楚国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进谏,叫楚怀王不要去议和。你们看,这是屈原,这是楚怀王。可是楚怀王不但不听屈原的劝告,反而将屈原赶出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大家再猜猜会是什么结果呢?对,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了。他悔恨交加,忧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国了。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都破灭了,富国强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长叹一声,抱着大石头投入了滚滚的汩罗江。
师:同学们,听了故事以后,你能说说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屈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爱国的诗人,和祖国共存亡的人。
师: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人们为了纪念屈原,除了吃棕子还干什么?
生:赛龙舟、挂香包等。
师:为什么吃粽子?为什么赛龙舟?(学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师:因为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伤害屈原的尸体,就用粽叶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因为人们为了防止水怪伤害屈原,就把小船装扮成龙的形象,水怪以为是龙王来了,就会被吓跑。这就形成了赛龙舟。
五、总结全文。
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饮雄黄酒、游百病、悬钟馗像等。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给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我们要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
做法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纪念屈原
端午粽 花样 红枣粽 红豆棕 鲜肉粽
课后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所以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和屈原的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反馈,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同时,在教学时我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从带着问题读到读通、读顺,让学生充分朗读,静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他们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和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实际情况不能现场让学生学习包粽子,成为了本课最大的遗憾。
扫码布置本篇课文朗读任务
(共21张PPT)
10.端午粽
第一课时
本篇课文范读音频
(发现-课文朗读-选择年级)
课前导入
字词学习
课文浅析
01
02
03
目 录
01.课前导入
趣味引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端午粽的。
助读资料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夏五、重五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02.字词学习
易读错字
端 午 节 粽 子 总 会 糯 米 中 间 十 分
红 豆 鲜 肉 带 回 去 知 道 据 说 纪 念
duān jiē
zòng
zǒng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ī
jù
niàn
多音字
分
jiān(时间)
jiàn(间接)
fēn(分开)
fèn(分外)
间
学习生字
午
wǔ
书写指导:中间一竖上不出头。
部首:十
组词:端午节 中午
造句:每到端午节我们都吃粽子。
音序:W
结构:独体
学习生字
节
jié
书写指导:第四笔是横折钩。
部首:艹
组词:节日 春节
造句:春节是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音序:J
结构:上下
学习生字
叶
yè
书写指导:“口”要写得小一些。
部首:口
组词:竹叶 叶子
造句:妈妈用竹叶包粽子。
音序:Y
结构:左右
学习生字
米
mǐ
书写指导:下边的撇、捺要伸展。
部首:米
组词:糯米 小米
造句:用糯米可以包出很好吃的粽子。
音序:M
结构:独体
学习生字
真
zhēn
书写指导:中间部分里面有三横。
部首:十
组词:真好 真心
造句:老师对我们真好!
音序:Z
结构:上下
学习生字
分
fēn
书写指导:上边两笔不相连,下边撇不出头。
部首:刀
组词:分清 区分
造句:同学们学习都十分努力。
音序:F
结构:上下
学习生字
豆
dòu
书写指导:下边的点和撇不能太大。
部首:豆
组词:红豆 绿豆
造句:煮熟的红豆可以用来做豆沙。
音序:D
结构:上下
理解词语
端 午 节:
箬 竹:
花 样:
美 滋 滋:
纪 念: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造句:端午节就可以吃粽子了,我好开心。
竹子的一种,叶大而宽,可编竹笠,又可用来包粽子。
造句:奶奶买了一把箬竹叶,准备包粽子。
花纹的式样,泛指各种式样或类。
造句:这里的风筝花样繁多。
形容很高兴或很得意的样子。
造句:期中考试我考了第一,心里美滋滋的。
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
造句:我买了一张奥运会纪念邮票。
duān wǔ jié
ruò zhú
huā yàng
měi zī zī
jì niàn
辨析词语
纪念 怀念
都有“思念”的意思。
“纪念”着重于怀念人或事物,对象多是英雄、先烈、亲人等。“怀念”着重于“怀”,不能忘怀,感情较深沉,带有庄重色彩,常用于书面语。
1.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
2. 我总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患难过的老朋友一样。
相同点:
不同点:
学运用:
03.课文浅析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端午节外婆煮好粽子盼我们回去。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写粽子的做法等及外婆包的粽子味道香,花样多。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写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缘由。
初读感知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文中感受到了民风民俗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学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