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甫、峨冠”等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微雕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说明物体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品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导入】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豋仙。苏东坡当年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成一时佳话。今天,我借助明代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一枚小小的核雕小舟,重温那山高月小、清风徐来的美景良辰。
【教学过程】
1. 检查预习:
(1)检查文言文的生字词: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诎右臂支船(qū) 戌(xū)
(2)折小纸船贴上人物写上对联和题字同学间展示评比。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幻灯片)
3.赏读课文: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
明确:
东坡、黄庭坚、佛印、两个舟子。
(2)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2段-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6段):总结全文,表现赞叹之情。
(3)辨明说明顺序。
明确: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4)雕像人物赏析:
苏东坡
“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指点江山于画图中,好朋友同舟共济;
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奇景共商,书画同读;
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
(5)细节描写:
“卷底衣褶”衣服的绉纹都可见到,
“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
由此更显示了王叔远的技艺的卓越不凡。
5.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明确: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6.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不禁会为古人的精湛微雕技艺赞叹不已,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令人赞叹的巧夺天工的工艺精品,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描述一下。
【板书】
核舟记
魏学洢
船顶
技
艺
高
超
空间顺序 详写
【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翻译全文。
【反思】
我曾经发现过一枚核舟,可惜最后与之失之交臂,否则以之导入会达到非常好的激趣效果,最后我决定用东坡《赤壁赋》的句子导入,很美但学生们不很理解,进行翻译又显得有些喧宾夺主,总之是一个不大成功的尝试
船头
船舱
船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