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课预习
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并在创刊号上发表 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 和 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 与 。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本课重点
1、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历史意义;
2、新文化运动要向孔教发起斗争。
四、情景导入
20世纪初,在北大的课堂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
通过新课:新文化运动,我们一起了解学习。
五、新课讲授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材料一: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材料二:《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想一想:上面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总结:
(1)袁世凯以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来实现他的皇帝梦。
(2)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
请同学们讨论:
教师点拨: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代表人物,兴起时间
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
(1)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
总结:
①时间:1915年
②标志:《新青年》创刊
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④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
材料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通过课本结合材料,请同学们讨论,陈独秀认为哪两种方法可以救治中国?
总结:民主与科学,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文化。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推行孔教(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封建礼教),掀起一股文化逆流。
在这个基础上,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
(2)文学
材料一: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王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想一想:分析白话文的普及在当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总结:利于实现语言与文字、文学更好的统一,有利于普通群众的接受,有利于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通过阅读教材,请归纳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发表的文章及思想。
总结:
文章 思想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鲁迅 《狂人日记》 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请同学们讨论: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是“新”文化,它究竟“新”在哪里?
归纳总结:它是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运动,其核心是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但它任然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3、拓展延申
材料一: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陈独秀
结合材料及本课内容,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进一步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六、课堂总结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一次激烈的反封建斗争,它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新文化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七、随堂练习
1.(2020 河北唐山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C.戊戌变法的巨大作用
D.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2020 江苏南京)“小学课本改用白话,‘国文课’改称‘国语课’。”倡导这一变革的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胡适
3.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4.(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右图最初是一本面向知识分子发行的杂志,最有可能刊登在这期杂志里的内容是 ( )
A.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
B.陈独秀号召民主科学
C.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
D.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
5. (2018安徽,6,2分)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 )
A.袁世凯独裁
B.北伐战争爆发
C.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立
6.(2020 贵州贵阳)(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1号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原载《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
(2)材料二中第二段“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
说出从材料二第一段到第二段在文字表达形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这种变化有何意义。(2分)
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第二段作者的观点。(2分)
(3)综上所述,你认为“1915年的中国”呈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 (2分)
答案
随堂练习:
1.D
2.D
3.D
4.B
5.C
6.
(2)两位先生:德先生——民主;(2分)赛先生——科学。(2分)
变化:从文言文到白话文。(2分)
意义:白话文平易、通俗,易于知识的普及,开启民智;有利于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观点:表明了作者毫不动摇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的决心,以及将新文化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2分)
(3) 时代特征: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力图挽救民族危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