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1 09:35:57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第一课时)
主备人:邓永凯 常君峰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知识要点
掌 握 “反抗→受挫→开辟新路→星火燎原”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中体会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特点,理解以退为进策略的正确性,认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精神的宝贵价值
论从史出评价事件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光辉典范
讨论探索 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崇敬革命前辈业绩 中国革命从走苏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前辈为此作出了伟大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远值得后人崇敬
思想意识 必须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学难点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的原因(理由)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理解各个子目的要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本课的知识结构。
2.指导学生认识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斗争策略的正确性,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创造性。
四、自学导航
(一)南昌起义
1、起义背景:
2、时间: (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3、领导人: 、 、 、 、 等
4、意义:(请在书中划出)
(二)八七会议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①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②确定了 的总方针。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三)秋收起义
1927年秋, 领导了秋收起义。进攻长沙,损失严重,被迫退回浏阳文家市,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的农村进军。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井冈山。
(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1928年初)
2、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 、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与 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召开,宣告了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以瑞金为首都,选举 为政府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兼红军总司令。
4、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 , 的正确道路。
五、 问题探究
1.南昌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2. 为什么把八月一日定为建军节?
3.工农革命军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六、目标检测
1、1927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党从中吸取的最大教训是( )
A.必须反对帝国主义 B.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C.必须建立统一战线 D.必须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2、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来源于( )
A.南昌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3、下列人物中参加了南昌起义的是(  )
①朱德 ②贺龙 ③周恩来 ④邓小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5、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决定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贺龙
6、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 )
A.国民革命军第四军 B.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D.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7、请看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
材料一:“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和,创建四军建奇功。”
材料二:红军歌谣: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 又黄,金丝被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
材料三: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矗立在四面环山的平畴之上,刺向苍穹,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请回答:(1)材料一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
(2)“朱毛合”分别指谁?
(3)材料二这首歌谣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什么精神?
(4)请用史实说明 “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深刻寓意。
七、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第二课时),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8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主备人:邓永凯 常君峰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时、地、人、口号等)、结果及其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掌 握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观察再造场景 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探索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讨论分析理解概念 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构建宏观知识结构 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思想意识 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妥协,无法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本课可以问题入手,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充分运用图表等
历史材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2.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图片史料的方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等。建议在相应教学环节中, 设计如“观察图片史料分为几步”等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步骤,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
四、自学导航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背景(导火线): [概括]。
2、经过:
①时间: 年 月 日; ②运动中心: —— ;
③人物:前期运动先锋 ——后期运动主力 ;领导者 。
④口号“ 、 、废除 ”、要求 、惩办卖国贼 、
、 等人。
3、结果:五四爱国运动取得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 ,罢免 、 、 三人职务,拒绝在 。
4、意义:(在文中找出)
5、五四精神的真谛——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是五四精神。
(二)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1920年, 在 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时间: 年 月,②地点: ,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
③一大代表: 、 等13人员。
④大会内容:A通过了 。
B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 。
C选举 担任中央局书记。
3、彻底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中共“二大”的召开。
①最终革命目标即最高纲领: ;
②现阶段革命目标即最低纲领:
——第一次提出了

五、问题探究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2、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间有何联系 什么是五四精神?
3、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4、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作为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六、目标检测
 1、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原因是( )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属于(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B.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C.共产主义者 D.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口号是( )
A.取消二十一条  B.反对在“和议”上签字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4.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 )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推翻了北洋政府③免去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④最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获胜 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在 (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共“一大”内容的是 ( )
A.通过了第一个党纲 B.选举了中央局书记 C.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D.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7、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党在当前的任务是( )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共产主义 D.领导工人运动
8、 材料一: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及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材料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看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外争主权”指什么?
(3)国贼指谁? (4)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有谁?
9、在图文中捕捉历史:(10分)
请问:
(1)上面两幅图片与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有关。请问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什么?图(1)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2)与“开天辟地”的大事有关的重要人物是“南陈北李”。请问“南陈北李”指的是谁?他们与“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什么关系?
(3)“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七、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图(1)
图(2)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9课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主备人:邓永凯 常君峰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掌 握 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读图析图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 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党情感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思想意识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学习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1.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四.自学导航: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标志是1924年, 。
(二)黄埔军校的创办:
1、时间: 年5月;地点: ;校长: ;政治部主任: ;
2、作用: 。
(三)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 。
2、时间: 年;总司令: ;主要对象 、 、 三个军阀;北伐军浴血奋战的典型代表: 独立团被誉为“铁军”。
3、北伐军胜利进军成果: 。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1927年,蒋介石在 制造“ ”政变,4月28日,在 成立国民政府。
2、7月15日,汪精卫在 制造了“ ”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与“ ”,标志着国名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4、“ ”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 问题探究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2.结合教材,请分析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国民革命却最终失败了呢?
4. 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其反动政策有哪些表现?
六、目标检测
1.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点是( )
A.共产党人任教官 B.重视军事教育 C.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D.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 北伐的主要战场是 ( )
A.山东、山西 B.广东、广西 C.湖南、湖北 D.河南、河北
3. 北伐军攻克下列地点的正确顺序是( )
  A. 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南京  B. 贺胜桥—汀泗桥—武昌—南京
  C. 汀泗桥—贺胜桥—南京—武昌 D .贺胜桥—汀泗桥—南京—武昌
4. 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光荣称号的是( )
A.第一军 B.第四军 C.第六军 D.第七军
5. 1926年的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表现是( )
A. 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 彻底解除了北洋军阀统治 D.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6.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事件是(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C.工农运动发展 D.国民党在各地“清共”
7..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 )
A. 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 B. 要和农民保持巩固的联盟
C. 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共产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
8.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A. 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 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遭到屠杀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9.阅读下面材料:
“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北伐宣言》
(1)据材料,国民革命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
(2)北伐的总司令是谁?
(3)从北伐宣言中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
(4)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

七、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第一课时),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0课 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第二课时)
主备人:邓永凯 常君峰 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 握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地图了解历史 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 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思想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学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 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四、自学导航:
(1)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2时间 3出发地
4、中央红军长征的大致过程
①江西瑞金——湖南湘江——贵州遵义(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召开遵义会议)——贵州赤水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四川大渡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川夹金山(翻雪山,过草地)——陕西吴起镇(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的意义
(2)遵义会议 1、时间: 2、内容:
3、意义:
五、问题探究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3、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通过红军长征一课的学习,试归纳长征精神。
六、目标检测
1.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开始于( )
A.1928年 B.1929年 C.1930年 D.1931年
2.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
A.“八七”会议 B.长征的胜利结束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遵义会议
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5.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
7.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8、对长征的错误评价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D.挫败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 
①井冈山 ②瑞金 ③遵义 ④南京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
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
A、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_ 年__ 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_ __ ___ _
B、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 __ __ 的正确领导
C、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___ ______ 桥
D、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1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 xkb1.com
(2)“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3)从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七、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本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重温长征路——探究活动(二)》,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AB
BBB
C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