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课标解读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后巩固提升
答案 BC
答案 CD
答案 ABC
答案 C
答案 B(共56张PPT)
课标解读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后巩固提升
答案 AC
答案 AD
答案 B
答案 ABC
答案 B
△(共48张PPT)
实验典例分析
课后巩固提升
答案 A
答案 ABD
答案 A(共37张PPT)
课标解读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后巩固提升
答案 C
答案 C
答案 BD《运动的描述》章末测试
说明:本测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包括田径、体操、柔道在内的所有28个大项的比赛,下列几种奥运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
A. 在撑杆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杆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弯曲情况时
B. 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
C. 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
D. 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时
解析 支撑杆从触地到把运动员送过横杆的过程中,其长度形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故A选项错误;帆船的大小相对于大海是次要因素,可视为质点,故B选项正确;跆拳道运动员肢体运动及形状是不能忽略的,故C选项错误;研究铅球的飞行时间时忽略铅球的大小和形状,不影响研究的问题,故D选项正确.
答案 BD
2. 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0战斗机由静止开始启动,在运动500m后起飞,已知5s末的速度为10m/s,7秒末的速度为15m/s.在20秒末起飞,问歼-10飞机由静止到起飞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A. 10m/s B. 15m/s
C. 17m/s D. 25m/s
解析 由平均速度公式可得
==m/s=25m/s.
答案 D
3. 下列运动情况,可能存在的是( )
A. 速度变化很大,但加速度很小
B. 速度变化方向为正,但加速度方向为负
C. 速度变化加快,但加速度减小
D. 速度越来越大,加速度越来越小
解析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加速度与速度变化没有必然联系,故此题选A、D.
答案 AD
4. 一足球以12m/s的速度飞来,被一脚踢回,踢出时速度大小为24m/s,球与脚接触时间为0.1s,则此过程中足球的加速度为( )
A. 120m/s2,方向与踢出方向相同
B. 120m/s2,方向与飞来方向相同
C. 360m/s2,方向与踢出方向相同
D. 360m/s2,方向与飞来方向相同
解析 加速度a===m/s2=360m/s2.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相同,即与踢出方向相同.
答案 C
5. 一枚火箭由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其v-t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 0~t1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小于t1~t2时间内火箭的加速度
B. 在0~t2时间内火箭上升,t2~t3时间内火箭下落
C. t2时刻火箭离地面最远
D. t3时刻火箭回到地面
解析 由图像可知,从0~t3时间内速度均为正,即运动方向不变,由图线斜率可知加速度,故A正确.
答案 A
6. 三个质点A、B、C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三质点同时从N点出发,同时到达M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度相同
B. B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度方向与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相同
C. 到达M点时的瞬时速率一定是A的大
D. 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率相同
解析 三个质点位移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故平均速度相同,选项A正确;B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平均速度方向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相同,选项B正确;不能确定到达M点时,三个质点的瞬时速度大小关系,故选项C错误;三质点的路程不同,平均速率不同,选项D错误.
答案 AB
7. 一质点以初速度v0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加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当加速度a的值由零逐渐增到某一值后再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 )
A.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加速度等于零为止
B. 速度一直在增大,直到加速度等零为止
C. 位移先增大后减小,直到加速度等零为止
D. 位移一直在增大,直到加速度等零为止
解析 由于加速度与物体速度方向相同,故物体的速度在增大,加速度a由零逐渐增大,说明速度增大的越来越快,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说明速度增大的越来越慢,最后做匀速运动,其位移一直在增大,所以只有B选项正确.
答案 B
8. 如下图所示,为甲、乙两个物体的位移—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甲比乙的速度大
B. 甲比乙的速度小
C. 甲可能比乙的速度大
D. 由于两个图像不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又没有数据,故无法比较甲、乙的速度大小
解析 在同一图像中,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但在不同的图像中因不知道坐标的数值,无法比较s与t的比值即斜率的大小.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D.
答案 CD
9. 一物体以6m/s的速度沿一光滑倾斜木板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s后,物体仍向上滑行,速度大小为1m/s,若增大木板倾角,仍使物体以6m/s的速度从底端向上滑行,经过2s后,物体向下滑行,其速度大小变为1m/s,以沿木板向上为正方向,用a1、a2分别表示物体在前后两种情况下的加速度,则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A. a1=-2.5m/s2,a2=-2.5m/s2
B. a1=-3.5m/s2,a2=-3.5m/s2
C. a1=-2.5m/s2,a2=-3.5m/s2
D. a1=3.5m/s2,a2=-3.5m/s2
解析 以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则
初速度v0=6m/s,t1=2s后,物体的速度v2=1m/s.
由a=,得a1=m/s2=-2.5m/s2,
同理a2=m/s2=-3.5m/s2,故C选项正确.
答案 C
10. 如图所示为A、B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由图可知( )
A. t1时刻A、B两物体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 t1时刻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 t2时刻物体A的速度大于物体B的速度,二者方向相同
D. t2时刻物体A的加速度小于物体B的加速度,二者方向相反
解析 由图像可知A、B两物体运动过程中加速度不变,由a=可知aA
答案 C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1. (8分)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________(直流或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在4~6V.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________s打一次点.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将纸带穿过________,复写纸套在定位轴上,并要放在纸带的上面.仪器安装好后,让纸带运动之前应先将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开关________(断开或接通).
答案 交流 0.02 限位孔 接通
12. (12分)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打出了一条纸带,研究纸带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A、B、C、D为依次选定的测量点,根据标出的数据,图中A~C点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B~D点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打C测量点纸带的运动速度为________m/s,这样计算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纸带从A~E点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打点计时器所使用的为50hz的交流电,所以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为0.02s,图中每两个测量点之间的时间间隔ΔT=5T=5×0.02s=0.1s
vAC==×10-2m/s=0.421m/s,
vBD===×10-2m/s
=0.431m/s,
vC=vBD=0.431m/s,理由是BD段的平均速度可粗略表示C点的瞬时速度.从纸带上点的密集程度分析可知,纸带先做加速运动,然后又做减速运动.
答案 0.421 0.431 0.431 BD段的平均速度可粗略表示C点的瞬时速度 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计算题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3. (8分)一位同学在火车上根据车轮通过两段钢轨交接处时发出的响声来估测火车的速度,他从车轮的某一次响声开始计时,并同时数“1”,当他数到“21”时,停止计时,表上的时间显示为15s,已知每根钢轨长度为12.5m.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算出火车在这段时间的速度吗?
解析 这种方法可以估算火车的平均速度,关键是15s内火车的位移多大.第一次响声开始计时,第二次响声表明通过了一根钢轨,如此类推,第21次响声通过了20根钢轨,所以位移s=20×12.5m=250m,速度v==m/s=16.7m/s.
答案 16.7m/s
14. (10分)让小球从斜面的顶端滚下(如图所示,标出了不同时刻小球沿斜面滚下的位置),试粗略计算:
(1)小球从O到B的平均速度;
(2)小球在A点和B点的瞬时速度;
(3)小球从A运动到B这个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
解析 (1)由图示可知相邻两个位置之间的时间
Δt=0.1s,
所以OB==m/s=0.8m/s.
(2)小球在A点的瞬时速度等于OB段的平均速度
vA=OB=0.8m/s,
vB=AC==
=m/s=1m/s.
(3)从A到B过程中的加速度
a==m/s2=2m/s2.
答案 (1)0.8m/s
(2)0.8m/s 1m/s
(3)2m/s2
15. (12分)已知某物体v-t图像如图所示.求:
(1)从开始计时到3秒末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从3秒末到6秒末物体的位移;
(3)物体从6秒末到7秒末的加速度.
解析 (1)由a=,可得
a1=m/s2=m/s2.
(2)物体从3秒到6秒由图像可知速度保持不变
v=4m/s.
由v=,得Δx=v·Δt=4×(6-3)m=12m.
(3)从6秒末到7秒末的加速度
a2=m/s2=-2m/s2.
负号表示加速度与规定正方向相反.
答案 (1)m/s2
(2)12m
(3)-2m/s2(共49张PPT)
课标解读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课后巩固提升
答案 ABD
答案 ACD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