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好朋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带着欢快的情绪学唱歌曲,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兴趣,体会音乐的美感,感受生活之趣、友谊之乐。
学生通过歌曲演唱、表演及与同学的合作讨论、活动等,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友好合作,学会用身体语言来表达音乐,培养合作精神、创造性和表现能力。
通过一系列活动,感知音乐的节拍。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活动,感知音乐的节拍。
教学难点:
在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明白友谊之乐,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问候
二、看图导入
教师出示鸭子和牛的图片,指名回答图片上的动物。
学生自由模仿鸭子和牛的叫声并个别展示。
出示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图片,学生说说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关系。
预设:
师:他们是我们很熟悉的动画人物,那么,他们在动画片里是什么关系呢?
生:好朋友。
师: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就叫(师指着课件上的字)————
生:一对好朋友。
新课呈现
初听伴奏知感情
师播放歌曲伴奏,生听
生听音乐时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将歌曲节奏表达给学生看
教师提问:听完这段音乐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开心、高兴等。
再听伴奏明节奏
师再次播放伴奏,生听
师利用双响竹敲奏两段音乐,让生选出符合伴奏节奏的一段。
听歌曲知内容
教师提要求:听听歌曲中有什么小动物?
教师播放歌曲。
生回答问题。
学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对歌词内容进行了猜测,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歌词,看看我们猜得对不对。
师出示歌词,学生观察。
师生共同学唱歌曲
学习第一部分内容(“小伢伢,小妞妞,我放小鸭你放牛”)。
A 教师带领学生念歌词,简单解释“小伢伢”和“小妞妞”的意思。
B 教师利用双响竹敲出节奏,边敲边带领学生读歌词“小伢伢”。
预设:老师一共敲了几下?每一下对应几个字?
C 学生根据第一句歌词的朗读规律,试着读一读“小妞妞”,教师予以适时引导。
D 学生根据朗读规律读读“你放小鸭 我放牛”。
E 师生共同学唱第一部分。
预设:教师教唱三遍后让学生跟着播放器演唱,再自由唱给同桌听,然后指名展示、分组展示并纠错。
F 生齐唱第一部分内容。
以同样的方式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嘎嘎嘎,哞哞哞,唱着歌儿回家走呀”)。
学习前教师可让学生再次模仿鸭子和牛的叫声,学习“唱着歌儿回家走呀”时要提醒“唱着”和“回家”部分的强弱。学习完第二部分后让学生自由将歌曲唱给同桌听,并与前面歌词连接,再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展示。
以同样的方式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哩啰啰,哩啰,真是一对好朋友”)。
学习前教师播放本部分内容,学生听后回答问题:这段歌词唱了几遍?从而明白最后一段歌词要唱两遍。学习完第三部分后自由唱,再以个人或小组方式展示。
完成整首歌的学习后,全班跟着播放器演唱,再齐唱。
活动
全体学生站起来跟着老师边唱边拍手,巩固对节奏的认知。
同桌以互相拍手的形式演唱歌曲。
预设:
师:谁愿意做老师的好朋友?
指名到讲台前与老师边拍手边唱歌,示范给全班看,再让全班自由演唱。
个别展示及全班展示。
下课
教学反思:
导入过程中以图片的形式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一张图片是学生熟知的动画,可活跃气氛。
利用双响竹感知歌曲节奏,辅助歌词学习,可让学生更好的在演唱中把握节奏。
活动设计中改变“拍手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演唱歌曲,使学生对这首歌更为喜爱,也更能体会友谊之乐。
非音乐专业教师缺乏一些技术性的能力,如弹奏乐器等,在课堂中为了避免出现乐器伴奏缺失的不足,所以将整首歌曲根据课程设计进行了片段截取,可稍稍弥补这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