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1课时 物质的比热 学生版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都升高50 ℃,则( )
A.乙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B.甲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甲、乙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D.无法比较
2.下列各种情况中,物质的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水凝固成冰
C.0 ℃的水变成4 ℃的水
D.将铁块锉成铁球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温度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D.热量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
4.下列语句:①天气真热;②物体吸热;③摩擦生热;④热不可耐。其中“热”表示“温度”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杯内各放一个同样的电加热器,且通电时间相同。由此可知( )
A.煤油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吸收的热量
B.煤油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吸收的热量
C.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D.煤油升高的温度等于水升高的温度
6.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
B.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少
C.在热传递过程中,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D.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含的热量多
7.近年来,我国在持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为了比较水和干泥土的比热容,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甲和乙内分别装入室温温度下的水和干泥土,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一同浸入热水中,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还要控制塑料瓶中水和干泥土的 相等。
(2)本实验通过观察到 ,表明水的比热容比干泥土大。
(3)海绵城市建设增大了水域和绿地面积,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升温较快的问题,请解释:为什么增大水域面积可以缓解城市升温?
。
8.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与此特点无关的是( )
A.图甲海边的昼夜温差较小
B.图乙空调房间里放盆水可以增加湿度
C.图丙冬天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
D.图丁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9.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水 4.2×103
煤油、冰 2.1×103
砂石 0.92×103
铝 0.88×103
干泥土 0.84×103
铜 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10.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大小,小华做了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温度升高10 ℃ 所用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 ℃ 所用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 ℃ 所用的时间/s
食用油 68 136 204
水 98 196 294
(1)实验中,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的目的是 。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填“水”或“食用油”)的温度升得更高。
(3)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 相同。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
相同。
11.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质自身的特性有关,小明选取了水和煤油进行实验,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开始加热,并适时记录两者的温度(记录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的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 25 27 29 31 33 35
煤油的温度/℃ 25 28 31 34 37 40
(1)实验时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大小的方法有:
方法一: ;
方法二: 。
(2)从表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5 min后,煤油升高的温度高,煤油的比热容比水 (填“大”或“小”)一些。
(3)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使效果更加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填字母,多选)。
A.将两个烧杯均盖上相同的盖子
B.将装置移到通风良好处进行
C.减少水和煤油的质量
12.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请你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1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质量 /g 温度升高10 ℃ 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 ℃ 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 ℃ 所需要的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 。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 (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中, (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高。
(4)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中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1课时 物质的比热 教师版
1.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杯水的温度都升高50 ℃,则( C )
A.乙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B.甲杯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C.甲、乙两杯水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D.无法比较
2.下列各种情况中,物质的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B )
A.一杯水倒掉一半
B.水凝固成冰
C.0 ℃的水变成4 ℃的水
D.将铁块锉成铁球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温度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C.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
D.热量从热量多的物体向热量少的物体传递
4.下列语句:①天气真热;②物体吸热;③摩擦生热;④热不可耐。其中“热”表示“温度”的是( D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杯内各放一个同样的电加热器,且通电时间相同。由此可知( C )
A.煤油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吸收的热量
B.煤油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吸收的热量
C.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D.煤油升高的温度等于水升高的温度
6.对于热量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温度高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少
B.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多,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少
C.在热传递过程中,同一物体温度改变越大,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D.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含的热量多
7.近年来,我国在持续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为了比较水和干泥土的比热容,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甲和乙内分别装入室温温度下的水和干泥土,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一同浸入热水中,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还要控制塑料瓶中水和干泥土的质量相等。
(2)本实验通过观察到装有干泥土的(乙)瓶子上的气球膨胀得比装水的(甲)瓶子上的气球更大,表明水的比热容比干泥土大。
(3)海绵城市建设增大了水域和绿地面积,能有效地缓解城市升温较快的问题,请解释:为什么增大水域面积可以缓解城市升温?因为水的比热容比泥土、建筑材料大,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要小,可以起到为城市降温的作用,所以可以缓解城市升温。
8.水具有比热容大的特点,下列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与此特点无关的是( B )
A.图甲海边的昼夜温差较小
B.图乙空调房间里放盆水可以增加湿度
C.图丙冬天暖气设备用热水供暖
D.图丁用水冷却汽车发动机
9.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单位:J/(kg·℃)]
水 4.2×103
煤油、冰 2.1×103
砂石 0.92×103
铝 0.88×103
干泥土 0.84×103
铜 0.39×103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 g水的比热容是50 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10.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吸热能力的大小,小华做了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物质 温度升高10 ℃ 所用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 ℃ 所用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 ℃ 所用的时间/s
食用油 68 136 204
水 98 196 294
(1)实验中,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的目的是使食用油和水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相等的热量。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食用油(填“水”或“食用油”)的温度升得更高。
(3)小雨经过分析思考,将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如图乙所示。与图甲的实验装置相比,图乙的优点是更容易控制吸收的热量相同。图乙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一处错误:没有控制食用油和水的质量相同。
11.为了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物质自身的特性有关,小明选取了水和煤油进行实验,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开始加热,并适时记录两者的温度(记录结果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加热的时间/min 0 1 2 3 4 5
水的温度/℃ 25 27 29 31 33 35
煤油的温度/℃ 25 28 31 34 37 40
(1)实验时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大小的方法有:
方法一:在加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升高的温度;
方法二: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比较加热的时间。
(2)从表中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5 min后,煤油升高的温度高,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小(填“大”或“小”)一些。
(3)为了缩短实验时间,使效果更加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A、C(填字母,多选)。
A.将两个烧杯均盖上相同的盖子
B.将装置移到通风良好处进行
C.减少水和煤油的质量
12.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请你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答案】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比热容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海水比沙滩的温度低。
13.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吸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沙子,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质量 /g 温度升高10 ℃ 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20 ℃ 所需要的时间/s 温度升高30 ℃ 所需要的时间/s
沙子 30 64 89 124
水 30 96 163 220
(1)在此实验中,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表示物质吸热的多少。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沙子吸收的热量。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中,沙子(填“沙子”或“水”)升高的温度更高。
(4)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3)中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①水的导热性能好(或沙子的导热性能不好);②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沙子中插入比较浅;③没有用搅拌棒搅动,沙子受热不均。第2课时 比热的应用
1.水的比热比煤油的大。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 ℃,这个过程中( )
A.煤油温度先升到 40 ℃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的高
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2.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 )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快慢”的实验时, 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4.已知铜的比热比铝小,质量和初始温度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热量( )
A.一定从铜传给铝
B.一定从铝传给铜
C.不会发生热传递
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5.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同时给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 液体的温度升高较快,
液体的比热较大。若要你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则选择 液体更好。
6.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7.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
A.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B.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D.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8.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 ℃时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5 ℃,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同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 ℃和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同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9.小刚班的同学准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
(1)在此实验中,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是通过比较 来判断的。
(2)其中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液体 质量/克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
1 水 200 25 40 13分30秒
煤油 200 25 40 6分30秒
2 水 200 25 40 12分10秒
煤油 200 25 40 5分45秒
①使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却发现,第1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多选)。
A.酒精灯火焰较小 B.烧杯口没有加盖
C.酒精灯中酒精量太少 D.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②某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图线 应代表煤油。
10.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1)为便于开展实验探究,热源相同时,我们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转换为“加热的时间”,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知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室温度计就是应用这种转换思想测量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温度计中的液体便膨胀或收缩,从温度计中 的变化便可知温度的变化。
(2)表中是小西探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 名称 液体质量 m(g) 液体初温 t1(℃) 液体末温 t2(℃) 加热时间 t(min) 液体吸热情况
甲 10 30 40 6 多
乙 10 30 40 3 少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西采用的是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
③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动机冷却液,从物质吸热能力角度考虑,应选
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
11.如图Ⅰ所示,用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 ℃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m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像如图Ⅱ。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Ⅰ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 ℃。
(2)小明根据图Ⅱ中0~30 s图像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大。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12.小科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在家庭内,让食物快速降温,一般可以把食物放在空气中冷却;或者把食物放在水中冷却。那么,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
为此,小科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科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
(请至少列出3项)。
(2)小科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
。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科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 (填“快”或“慢”)的。
(4)小科又仔细分析了冷却速度变慢的原因,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
的影响。
第2课时 比热的应用 教师版
1.水的比热比煤油的大。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有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煤油和水的试管,至管内液体升温到40 ℃,这个过程中( A )
A.煤油温度先升到 40 ℃
B.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煤油的高
C.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D.升高相同的温度,煤油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2.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 C )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3.小明和小华同学在做“探究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快慢”的实验时, 使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设计实验方案时,他们确定以下需控制的变量,其中多余的是( B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4.已知铜的比热比铝小,质量和初始温度都相等的铜和铝,放出相等的热量后相互接触,热量( B )
A.一定从铜传给铝
B.一定从铝传给铜
C.不会发生热传递
D.不能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
5.分别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同时给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像可以看出,甲液体的温度升高较快,乙液体的比热较大。若要你在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的冷却液,则选择乙液体更好。
6.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答案】白天把水放掉,秧田(泥土)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有利于秧苗的生长。傍晚时在秧田里灌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放热降温较慢,使秧田的温度降得少,不至于引发冻害。
7.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了质量相同的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线可知 ( D )
A.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B.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C.加热时间相同,甲液体温度升高比乙液体温度升高得多
D.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8.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 ℃时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D )
A.体积相同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5 ℃,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同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 ℃和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同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同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 ℃,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9.小刚班的同学准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
(1)在此实验中,液体吸收的热量多少是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的。
(2)其中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组别 液体 质量/克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
1 水 200 25 40 13分30秒
煤油 200 25 40 6分30秒
2 水 200 25 40 12分10秒
煤油 200 25 40 5分45秒
①使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却发现,第1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ABD(填字母,多选)。
A.酒精灯火焰较小 B.烧杯口没有加盖
C.酒精灯中酒精量太少 D.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②某同学利用实验数据大致描绘出水和煤油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乙所示,则图线Ⅰ应代表煤油。
10.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
(1)为便于开展实验探究,热源相同时,我们将方案中的“吸收的热量”转换为“加热的时间”,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可知吸收热量的多少。实验室温度计就是应用这种转换思想测量温度的: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温度计中的液体便膨胀或收缩,从温度计中液柱高度的变化便可知温度的变化。
(2)表中是小西探究甲、乙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时记录的实验数据。
液体 名称 液体质量 m(g) 液体初温 t1(℃) 液体末温 t2(℃) 加热时间 t(min) 液体吸热情况
甲 10 30 40 6 多
乙 10 30 40 3 少
①分析表中信息,小西采用的是方案二(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甲的吸热能力强。
③如果甲、乙两种液体都可作为发动机冷却液,从物质吸热能力角度考虑,应选甲液体作发动机冷却液。
11.如图Ⅰ所示,用加热器给初温均为20 ℃的甲、乙液体加热(m甲<m乙),两种液体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这两种液体的温度—加热时间的图像如图Ⅱ。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Ⅰ所示,此时乙的温度为58℃。
(2)小明根据图Ⅱ中0~30 s图像及题目所给信息得出:甲液体的比热容比乙液体的大。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0~30s,甲、乙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相同的温度,由于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所以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
12.小科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在家庭内,让食物快速降温,一般可以把食物放在空气中冷却;或者把食物放在水中冷却。那么,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
为此,小科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科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相同的牛奶瓶,相同的牛奶,初温相同,相同的环境,牛奶的质量相同等(请至少列出3项)。
(2)小科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
相同条件下,水的导热性能好。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科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慢(填“快”或“慢”)的。
(4)小科又仔细分析了冷却速度变慢的原因,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