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沸腾 学生版
1.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河面的水结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需要加热约150 mL的水,要用到的下列仪器有(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4.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下面与粽子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煮粽子时,锅中的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不需要继续吸热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手上沾些水,拿刚出锅的粽子不烫手,利用了汽化吸热
D.粽子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5.如图所示为液体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液体的沸点是99℃,此过程中温度不变(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沸腾时继续吸(填“吸”或“放”)热。
6.小雪在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成液体再沸腾的实验中(如图甲),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 段表示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 热量,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液体的沸腾会 (填“停止”或“继续”)。
7.教室内气温为25 ℃,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下列各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
8.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相同的灶具和锅来煮鸡蛋,两人的锅中都加入同样多且足够的水、同样多的鸡蛋。当锅中的水烧开后,小明仍用强火煮,小华改用温火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鸡蛋煮熟。关于他们两人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且省时间
B.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C.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D.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省燃料,两人的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9.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10.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被烧掉(纸燃烧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为纸的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11.科学实验小组用如图( )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 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
(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如图(c)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 不同。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写出一种即可)。
12.如图甲、乙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两幅漫画。“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这是通过 (填“升高”或“降低”)水的温度的方式止沸的;“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柴薪,这是通过停止给水加热,让水不能继续
的方式止沸的。
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 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小明读温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从图3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 ℃,此时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14.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第2课时 沸腾 教师版
1.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2.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C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河面的水结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需要加热约150 mL的水,要用到的下列仪器有( D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4.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的习俗。下面与粽子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煮粽子时,锅中的水开始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不需要继续吸热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手上沾些水,拿刚出锅的粽子不烫手,利用了汽化吸热
D.粽子放入冰箱冷冻一段时间,外表结了一层霜,这是凝固现象
5.如图所示为液体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该液体的沸点是99℃,此过程中温度不变(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沸腾时继续吸(填“吸”或“放”)热。
6.小雪在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成液体再沸腾的实验中(如图甲),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乙中BC段表示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吸收热量,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2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液体的沸腾会停止(填“停止”或“继续”)。
7.教室内气温为25 ℃,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下列各图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是( B )
8.小明和小华分别用相同的灶具和锅来煮鸡蛋,两人的锅中都加入同样多且足够的水、同样多的鸡蛋。当锅中的水烧开后,小明仍用强火煮,小华改用温火煮,但仍保持锅中的水沸腾,直到鸡蛋煮熟。关于他们两人的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且省时间
B.小明的方法比小华的方法省燃料,但费时间
C.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费燃料,但省时间
D.小华的方法比小明的方法省燃料,两人的方法所用时间相近
9.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C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10.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被烧掉(纸燃烧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为纸的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11.科学实验小组用如图(a)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水银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甲(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如图(c)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质量不同。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写出一种即可)。
12.如图甲、乙是“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两幅漫画。“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这是通过降低(填“升高”或“降低”)水的温度的方式止沸的;“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柴薪,这是通过停止给水加热,让水不能继续吸热的方式止沸的。
1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 min后停止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98
(1)小明读温度的方法如图1所示,他在实验中的错误是:读数时视线没有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2)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图2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3的小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如答图所示:
(4)从图3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8℃,此时气压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14.如图所示,密闭玻璃瓶内的水恒温放置几天后,液态水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并不是瓶内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内存在着汽化和液化的动态平衡过程。请你从分子的角度简要解释瓶内液态水体积保持不变的原因。
【答案】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液态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上方的空气中,空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运动到液态水中,两者的数量保持一致。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蒸发 学生版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2.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且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下列事例中,目的是减慢蒸发的是(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4.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等蛋壳表面水分干了后就很烫了,这是因为( )
A.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向外逐渐散发
B.蛋壳不容易传热,等手感到烫要一段时间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蛋壳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小妍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6.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7.如图是小明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
(1)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上1滴酒精,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右边的玻璃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在研究 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他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加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接下来的操作是 。
(3)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他在一片玻璃片上滴加1滴酒精,另一片上滴加2滴酒精,其他条件相同。请判断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
8.在一次洞穴探险中,小明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洞中转来转去找不到洞口,这时他用了一个方法很快找到了洞口:用手指蘸一些急救包中的消毒酒精,竖在空中,凭手指的感觉可以判定从洞外吹来的风向,顺着这个方向就能找到洞口。手指蘸了酒精后能判定风向,这是因为:
(1)有风的一侧空气流动 ,酒精蒸发 。 (均填“快”或“慢”)
(2)酒精蒸发时 热量,使手指表面温度 。
9.如图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简略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 过程中 热量,产生的湿冷空气被风机吹出。
10.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内能增加,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
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12.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B.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13.某同学探究“液体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下列实验:将等量的水和酒精放入相同的容器中,并放置在同一环境中(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实验中“将等量的水和酒精放入相同的容器中”,这里的“等量”从变量控制考虑,更科学的应该指 (填“等体积”或“等质量”)。
(2)此实验的假设是 。
(3)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容器中水的剩余量比酒精多,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4.有一假设: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如图是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 (填字母)。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 有关;除此以外, 、 与蒸发快慢也有关。
15.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工制茶,指尖上的传承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沙以北有一条贯穿了9个乡镇的“百里茶廊”,2021年清明节,小天在几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带领下,到“百里茶廊”的某茶厂体验手工制茶,小天把手工制茶的部分工序记录如下。
萎凋: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摊晾于无阳光直射的通风干燥处,使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将萎凋以后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把电炒锅调至高温挡,用手快速翻炒,去除青叶味,蒸发一部分水分。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摇动,茶叶与茶叶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促进茶叶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清香。
揉捻: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并揉成卷曲的样子,使其成线成条,从而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
烘焙:将揉捻成条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用手翻炒,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复焙:打开电炒锅的低温挡用手慢速翻炒,再次蒸发茶叶内多余的水分。
(1)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从文中找出加快茶叶水分蒸发的工序,并指出其加快蒸发的方法。
工序: 。加快蒸发的方法:
你认为蒸发最快的工序为 。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蒸发 教师版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C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2.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且全面的是( D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下列事例中,目的是减慢蒸发的是( B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4.刚从开水锅里捞出的鸡蛋拿在手中不太烫,等蛋壳表面水分干了后就很烫了,这是因为( C )
A.鸡蛋的内部温度很高,有热量向外逐渐散发
B.蛋壳不容易传热,等手感到烫要一段时间
C.蛋壳上的水未干时,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蛋壳温度降低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小妍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的是( C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6.如图,取一支大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里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汽化(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7.如图是小明做“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
(1)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上1滴酒精,然后用酒精灯加热右边的玻璃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在研究温度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2)在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时,他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加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接下来的操作是用电吹风的冷风挡吹其中一块玻璃板上的酒精。
(3)在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他在一片玻璃片上滴加1滴酒精,另一片上滴加2滴酒精,其他条件相同。请判断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阐述理由。 不合理,因为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只改变液体表面积,他的实验没有控制酒精的量相同。
8.在一次洞穴探险中,小明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洞中转来转去找不到洞口,这时他用了一个方法很快找到了洞口:用手指蘸一些急救包中的消毒酒精,竖在空中,凭手指的感觉可以判定从洞外吹来的风向,顺着这个方向就能找到洞口。手指蘸了酒精后能判定风向,这是因为:
(1)有风的一侧空气流动快,酒精蒸发快。 (均填“快”或“慢”)
(2)酒精蒸发时吸收热量,使手指表面温度降低。
9.如图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简略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产生的湿冷空气被风机吹出。
10.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B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内能增加,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1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饭桌上的菜肴日益丰富,吃饭时发现多油的菜汤与少油的菜汤相比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D )
A.油的导热能力比较差
B.油层阻碍了热的辐射
C.油层和汤里的水易发生热交换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12.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 )
A.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B.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13.某同学探究“液体的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了下列实验:将等量的水和酒精放入相同的容器中,并放置在同一环境中(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实验中“将等量的水和酒精放入相同的容器中”,这里的“等量”从变量控制考虑,更科学的应该指等体积(填“等体积”或“等质量”)。
(2)此实验的假设是液体的蒸发快慢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3)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容器中水的剩余量比酒精多,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14.有一假设: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如图是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A(填字母)。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除此以外,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或液体种类)与蒸发快慢也有关。
15.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加快水分的蒸发。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水蒸发吸收内罐中的热量,使内罐温度下降而对其中的食物起保鲜作用。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手工制茶,指尖上的传承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沙以北有一条贯穿了9个乡镇的“百里茶廊”,2021年清明节,小天在几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带领下,到“百里茶廊”的某茶厂体验手工制茶,小天把手工制茶的部分工序记录如下。
萎凋:将采摘回来的茶叶摊晾于无阳光直射的通风干燥处,使鲜叶水分降到65%左右。
杀青:将萎凋以后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把电炒锅调至高温挡,用手快速翻炒,去除青叶味,蒸发一部分水分。
摇青:把茶叶置于摇青器具中,通过摇动,茶叶与茶叶摩擦,造成叶细胞损伤,促进茶叶氧化,诱发香气,形成茶所特有的清香。
揉捻:手工揉捻,让茶叶细胞壁破碎,并揉成卷曲的样子,使其成线成条,从而使茶汁在冲泡时易溶于茶汤,提高浸出率。
烘焙:将揉捻成条的茶叶放入电炒锅内用手翻炒,蒸发叶内多余水分,定型、产香。
复焙:打开电炒锅的低温挡用手慢速翻炒,再次蒸发茶叶内多余的水分。
(1)在制茶的过程中可以闻到茶叶的清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从文中找出加快茶叶水分蒸发的工序,并指出其加快蒸发的方法。
工序:萎凋、杀青、烘焙、复焙。
加快蒸发的方法: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你认为蒸发最快的工序为杀青。第3课时 液化 学生版
1.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雾气,这是因为水经过了( )
A.先汽化后凝固的过程
B.先蒸发后液化的过程
C.蒸发后形成水蒸气
D.水蒸气熔化成了小水珠
2.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会冒“白气”,这是由于( )
A.棒冰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棒冰由固体变为气体
C.棒冰蒸发的气体变成小水珠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3.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熔化 D.熔化、液化
4.在炎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5.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6.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下列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汽化、放热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B.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减小压强的办法使之液化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C.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热
D.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
8.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甲),实际上是采用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是在常温下采用 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9.如图所示,房间里放有一盆室温下的水,里面有一支试管A和一支温度计B。现向试管中通入100 ℃的水蒸气。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 ,原因是 。
(2)温度计B示数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 热量。
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根据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乙。若乙房间的电炉突然停止加热,乙房间会很快出现比现在多许多的“白气”,其原因是
。
11.用蒸笼蒸馒头,上层和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哪层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的原理,使手不会被烫伤。
12.在北方,冬季集中供暖,由热力公司将温度较高的导热介质(热水)利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家庭。有时管道破裂会使热水流到街道路面,致使大片路面冒“白气”。关于这些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集中供热时用水作导热的物质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
(2)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 ?
回答: 。
13.青藏铁路通过的“千年冻土”区,在路基两旁有一排碗口粗细的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汽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⑥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③“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 。(均填序号)
①停止“制冷” ②开始“制冷” ③热量 ④温度
⑤高于 ⑥低于
14.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冬天和夏天时,请你用科学知识告诉司机分别应该怎么做。
15.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发酵40天左右,期间每天搅拌1~2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小明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第3课时 液化 教师版
1.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雾气,这是因为水经过了( B )
A.先汽化后凝固的过程
B.先蒸发后液化的过程
C.蒸发后形成水蒸气
D.水蒸气熔化成了小水珠
2.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会冒“白气”,这是由于( D )
A.棒冰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棒冰由固体变为气体
C.棒冰蒸发的气体变成小水珠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3.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熔化 D.熔化、液化
4.在炎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外表面
5.小红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冬天用开水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D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它们都是汽化生成的水蒸气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但水蒸气来源不同,前者来源于空气中,后者是由热水汽化生成
6.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下列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汽化、放热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B.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减小压强的办法使之液化储存在打火机里的
C.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热
D.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 ℃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需要吸热
8.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甲),实际上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乙)是在常温下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9.如图所示,房间里放有一盆室温下的水,里面有一支试管A和一支温度计B。现向试管中通入100 ℃的水蒸气。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
(1)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试管壁上有小水珠产生,原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
(2)温度计B示数上升(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该实验说明水蒸气液化会放出热量。
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两壶水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根据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确定甲、乙两个房间的温度关系是t甲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t乙。若乙房间的电炉突然停止加热,乙房间会很快出现比现在多许多的“白气”,其原因是停止加热后周围空气的温度明显低于水蒸气的温度,使大量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
11.用蒸笼蒸馒头,上层和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哪层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放出很多热量,使上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水汽化吸热的原理,使手不会被烫伤。
12.在北方,冬季集中供暖,由热力公司将温度较高的导热介质(热水)利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家庭。有时管道破裂会使热水流到街道路面,致使大片路面冒“白气”。关于这些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集中供热时用水作导热的物质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水的比热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
(2)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回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合理即可)。
13.青藏铁路通过的“千年冻土”区,在路基两旁有一排碗口粗细的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汽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又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和液化。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⑥下方一端的温度。此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③“搬到”低温处放出;当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①。(均填序号)
①停止“制冷” ②开始“制冷” ③热量 ④温度
⑤高于 ⑥低于
14.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冬天和夏天时,请你用科学知识告诉司机分别应该怎么做。
【答案】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因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或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冬季,可以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同时,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夏季,车内空调温度太低,水蒸气会液化在玻璃的外表面,因此,不要将车内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以防止水蒸气的液化。
15.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有用“番薯、酒曲、水”做原料酿造“地瓜酒”的习俗。首先将番薯煮熟,晾到一定温度后,把番薯、酒曲、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并搅拌均匀,发酵40天左右,期间每天搅拌1~2次,最后在酒料中分离出地瓜酒。如图是从酒料中提取地瓜酒的装置示意图。小明同学利用放假的时间,在家协助爷爷完成了酿造地瓜酒的最后一道工序:
①在小锅中加入冷水。
②取适量酒料放入大锅里加热。
③在大杯中得到地瓜酒。
④适时用冷水替换小锅中变热的水。
⑤把“渣”取出,重复以上步骤。
请你说明酿造地瓜酒的这最后一道工序中用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答案】对酒料加热,酒料吸热温度升高,汽化加快;酒气上升至小锅底部遇冷液化,形成液态“地瓜酒”附在小锅底部。(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