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部分学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靖远县部分学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18:40:04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D 3. C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由自然条件决定,而在工业文明中则由人决定”错误。原文第三段信息是说“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第四段相关信息是“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原文说的是“主要条件”“主导地位”,选项以偏概全,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而在工业文明中则主要由人决定。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D.“都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错误。文章第五段明确表明作者观点: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第六段开头先指出西方生态学家们的错误,西方生态学家们肯定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意识,否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他们是错误的。接着作者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话进一步论证这一观点。因此文中引用黑格尔的话只是说明了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哲学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合理推断的能力。
A.“只有人做出让步,才能实现两者和谐共生”错误。文中第一段中提到“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然生命,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件”,第四段中“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这些表明“只有人做出让步,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
B.“文章对……‘过去劳动’等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错误。文章第一段、第三段分别对 “命运” “自然性生产”两个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过去劳动”这一概念只是在第四段提到,并没有详细展开。
D.“这种做法忽视了人类自身的命运”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中提到“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他们只是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没有忽视人类自身命运。
故选C。
【答案】4. C 5. B
6. 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②坚持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③敢讲真话,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④坚定无畏,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钟南山要求把最重的病人送到他那里去,这让他在2003年成为了焦点人物”因果关系错误。原文说“而他成为焦点人物,则是在一次采访之后。一日,在被问及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时,钟南山如实相告……”,由此可知,2003年他成为焦点人物是在采访之后,由于他敢讲真话,所讲内容与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不符,引起了极大轰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如果……我们也就能像钟南山一样……”错。体格是否健壮、是否显年轻,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不一定“像钟南山一样加强定期锻炼”就能达到效果,选项过于绝对化。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北京市委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体育集训队,从事职业体育运动。考虑到自己体质不行,达不到世界水平,钟南山最终选择了退出体坛,留校担任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选择。
“尽管没能继续体育职业生涯,钟南山却一直坚持运动。年届七旬时,他还曾是医院篮球队的主力,与青年小伙们共同驰骋篮球赛场。时至今日,钟南山仍然保持着每周定期锻炼三到四次的良好习惯”,要坚持运动,养成进行适当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增强我们的体质。
“钟南山是一位科学家,他追求真实,说真话……”,要敢于讲真话,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干真事,勇担当。他或许没有想过改变谁的命运,却对医学事业全心奉献,影响了无数的继承者”,要坚定无畏,干真事,勇于担当,全心奉献,激励后人。
【答案】7. D 8. ①戏剧演员的“哭”,是塑造剧中人物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职业的投入。②听众的“哭”,是被打动的反应,体现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③代哭人的“哭”,是挣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物,揭示了某些人孝道的沦丧、内心的虚荣。④老人去世后亲属的“哭”,是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体现了亲属的爱、不舍与孝心。
9. 观点一:会。①麻小雨是一个认真的人,答应了就会好好做。②了解了委托人的家庭情况,她会借哭来展现老人的不幸,表达对孝道沦丧的愤怒。③从老太太的话中意识到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观点二:不会。
①结尾处“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暗示了她不会让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去“代哭”。
②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在了解了女老板的娘的情况后,发现这个素材不能支持她去“哭”。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D.“也表明她的初心是探察人心、挖掘人性”错,拔高了对标题的作用理解。根据文中“麻小雨产生了一个想法,在正式代哭之前,她要先去女老板所在的张家庄,把女老板娘家的情况了解一下。按流行的说法,麻小雨的想法是深入生活的想法,也是想为代哭搜集素材的想法”分析,小说以“素材”为题,是指麻小雨想为女老板代哭搜集素材,表明她是一个认真、负责任的人。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找到小说中不同类型的人的哭,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哭的不同内涵。
“麻小雨唱到高潮处,台下听众的眼泪流得可不止像下小雨,而是像大雨下得像瓢泼一样”分析,听众的“哭”是被麻小雨的表演打动后的反应,体现了麻小雨的表演技艺极具艺术感染力。
“家里死了老人,后代人不再哭了,他们哭不出来了,或者说不会哭了。他们或许认为,哭起来太难听了,太累人了,所以就算了,不哭了。可是呢,人毕竟死了,人一死如烟消云散,就再也不能复活。为了与死去的人告别一下,气氛还是要制造一些的,形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乎,代哭的行当就应运而生”“代哭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老龙套当上了代哭的经纪人,……找麻小雨代为那家的儿媳哭公爹,……死者的儿媳愿意出资两千元,要求代哭者的笑不能少于两个小时”“女老板轻轻笑了一下说:五千不中,我给她翻一倍,不信请不动她”分析,代哭人的“哭”,是挣钱的手段、市场经济的产物,揭示了某些人孝道的沦丧、内心的虚荣。
“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陈三两爬堂》《卷席筒》,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在戏里,她替陈三两哭过,替苍娃的嫂嫂哭过。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分析,戏剧演员的“哭”,是塑造剧中人物的手段,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对职业的投入。
“过去,谁家死了老人,亲人们都是要哭的,凡是沾亲带故的人,都有责任哭一哭。哭得声音越大、越痛心,越显得子女有孝心”分析,老人去世后亲属的“哭”,是对亲人离去的悲伤,体现了亲属的爱、不舍与孝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回答“会”,也可以回答“不会”,然后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如果认为麻小雨会去“代哭”,理由可如下:
如“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不代哭则已,既然答应了代哭,就要哭出水平来,对得起人家所出的高价钱”,可见麻小雨是一个认真的人,答应了就会好好做。“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听说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以及“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戏中人之所以能哭得荡气四肠、感天动地,那是有剧本依据的,有故事内容的”分析,麻小雨了解了委托人的家庭情况,她会借哭来展现老人的不幸,表达对孝道沦丧的愤怒。“这两天庄上的人都在说,那老婆儿的闺女要请麻瓢泼替她哭一场。年年有个三月三,天上掉下个活神仙。要问神仙是哪个?她的名字叫麻瓢泼。你听说过麻瓢泼吗”分析,从老太太的话中意识到自己在当地人心中的位置,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如果认为麻小雨不会去“代哭”,理由可如下:
小说结尾“麻小雨摇头,说没听说过”,暗示了她不会让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去“代哭”。
“麻小雨长期从事戏曲工作,对艺术规律是懂的。……倘若没什么依据和内容,凭什么调动感情呢,凭什么哭得能引起听众的共鸣呢?若联系起来想一想,她们所唱的哪一场苦戏不是代哭呢!……不管她替谁哭,后面都是有苦情戏的情节推动的”“她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妇都对她不好,现在各个家里都是女人当家,女人对婆婆不好,男人只能跟着葫芦打蹚蹚,连个响屁都不敢放”“她闺女也接她去外地住过,她去了不长时间就回来了,死活不在闺女家住。如今她上吊死了,她闺女脸上挂不住,想把后事办得排场一些”分析,麻小雨是个认真的人,在了解了女老板的娘的情况后,发现这个素材不能支持她去“哭”。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随便把丈量田地作为名义,将百姓聚集在田里,连同屋舍、村落一并丈量,老百姓拦路哭喊。
(2)皇帝命令虎贲中郎将质问官吏,官吏才从实认罪,像东海公所回答的那样。皇上从此更加器重宠爱刘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遗令薄葬”,“薄葬”是“令”的内容,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
“不宜复见”,“复见”作“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A。
“使与夫人同坟异藏”,“同坟异藏”是本句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D。
本句译为:等到他病危时,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用什么东西。认为棺杦是一个藏身的器具,不应再看到,如有腐烂败坏。会使孝子伤心,就命和夫人同坟异棺。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此处指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错误。不是臣下对皇帝死亡的讳称,是皇帝对自己死亡的讳称。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B.“皇帝下诏把大司空、大司徒、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都去掉”错误。原文“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诏司徒、司空并去‘大’名”,没有去掉骠骑大将军中的“大”字。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度”,丈量,测量;“遮道”,遮挡道路,拦路。
(2)“诘问”,质问,责问;“首服”,自首,认罪;“对”,回答。
参考译文:
建武十五年,皇帝认为天下的垦田,大多是自己丈量而不确实,而且户口、年龄互有出入,就下诏让州郡检查核实。于是,刺史、太守有很多采取欺骗巧诈的手段,随便把丈量田地作为名义,将百姓聚集在田里,连同屋舍、村落一并丈量,老百姓拦路哭喊。有的官吏优待富家豪族,侵占剥夺贫弱人家。这时,众郡分别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皇帝看到陈留郡的公文上有字,看上面写的是:“颍川郡、弘农郡可以问,河南郡、南阳郡不可问。”皇帝责问官吏这公文是从哪里来的?用意是什么?官吏不肯招认,抵赖说:“在长寿街捡到的。”皇帝很生气。这时,东海公刘阳十二岁,在帐后说:“官吏受到郡府敕令,要他探听其他郡丈量耕地的情况,进行比较。”皇帝说:“假使如此,为什么要说河南郡、南阳郡不可问?”回答说:“河南郡,是帝王之城,有很多皇帝亲近的臣子;南阳郡,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亲国戚。这些地方的田地住宅都超过规定,不能作为标准。”皇帝命令虎贲中郎将质问官吏,官吏才从实认罪,像东海公所回答的那样。皇上从此更加器重宠爱刘阳。建武二十七年,五月,丁丑日,光武帝诏令司徒、司空都将“大”字去掉,改称大司马为太尉。骠骑大将军兼大司马刘隆当天去职,派太仆赵憙做太尉,大司农冯勤做司徒。北匈奴派遣使者到武威郡请求结亲,皇帝召见公卿当廷商议,没有结果。皇太子进言说:“南单于刚归附,北敌害怕被攻伐,所以虚心听从,争着想归顺。如今不能出兵征伐,反而和北敌交往,我害怕南单于将有叛乱之心,北敌投降的也不会再来。”皇帝认为很对,告诉武威郡太守不要接受使者的要求。皇上问赵憙长远的计谋,赵憙请求送众王回到自己的封国。冬,皇上开始遣送鲁王刘兴、齐王刘石回自己的封国。这年,皇帝的舅舅寿张恭侯樊宏去世。樊宏的为人,谦虚柔和,小心谨慎,每当朝会时,总是预期先到,俯身等事;所奏权宜措施,亲手书写,然后毁弃草稿;朝会上皇帝问到他,不敢当众回答。宗族受到他的感染,不曾有人犯法。皇帝很敬重他。等到他病危时,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用什么东西。认为棺杦是一个藏身的器具,不应再看到,如有腐烂败坏。会使孝子伤心,就命和夫人同坟异棺。皇帝认为他的遗命很好,就将他的遗书给百官看,于是说:“如今不顺从寿张侯的意思,就没有办法彰显他的美德;并且我死后,也按这个办法去做。”
【答案】14. D 15. ①景色烘托,由“晴碧远连云”到“疏雨滴黄昏”,景色描写转向凄凉落寞,更突出相思之苦。②借用典故,词的下片引用一系列与离别相思有关的典故,写“谢家池上”“吟魄”,“江淹浦畔”“离魂”,并以“忆王孙”作结,使离别之愁蕴藉深沉。③直接使用议论性的词语,如“那堪”“更”等,将离愁之苦深化,将对“王孙”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全词通过实写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相思之人”错误。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景色烘托,上片“晴碧远连云”,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正面咏草,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以景渲染出离别之情。下片“疏雨滴黄昏”, 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景色描写转向凄凉落寞,更突出相思之苦。
其次,借用典故,词的下片引用一系列与离别相思有关的典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本首词先写“谢家池上”“吟魄”,“江淹浦畔”“离魂”,并以“忆王孙”作结,使离别之愁蕴藉深沉。
最后,直接使用议论性的词语,如“那堪”,有让人不堪承受之意,“更”字让情感更进一层,词人将离愁之苦深化,本词境界辽远阔大,议论性词语的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将对“王孙”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16【答案】 ①. 舞榭歌台 ②.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④.使我不得开心颜 ⑤.同是天涯沦落 人⑥.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17 C 18. A 19. 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咬牙切齿:由于极端愤怒或忍住极大的痛苦而咬紧牙齿。深思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语境强调广大基层干部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非常讨厌,故应选择“深思痛绝”。
第二空,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死灰复燃:已经熄灭的火灰又燃烧起来。比喻已经失败了的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语境指形式主义之风总是重新活动,故应选择“死灰复燃”。
第三空,花拳绣腿:指姿势好看而搏斗时用处不大的拳术。歪门邪道:不正当的途径;坏点子。
语境指的是形式主义是花架子,故应选择“花拳绣腿”。
第四空,雷厉风行: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执行政策、命令等要求严,行动快。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语境强调解决问题要动作迅速、要求严格,故应选择“雷厉风行”。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故与“披上了高科技的外衣”相联,排除BD;
“即使”表示假设,与文意不符,排除C。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
①语序不当。“从根子上只有铸就思想防线”,“只有”调到句前。
②语序不当。“杜绝各种断的变种、防止形式主义反弹”改为“防止形式主义反弹、杜绝各种新的变种”。
故选D。
【答案】20. ①做成绿色的食物②大家都会想到光合作用③对人类也有保健作用(意思对即可)
21. 叶绿素的含量和很多营养素的含量有正相关关系,“深绿色”蔬菜营养素含量比“不够绿”的蔬菜营养素含量高。(意思对即可)
2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作文材料主要围绕人性展开,从人性的本质方面阐述,并说明正确认识人性是论道的基础。人性,顾名思义,指人的本性,比如善良、诚信、爱、恨、嫉妒、贪婪等,追求“真”“善”“美”等都属于“人性”。在写作时,要将人性与自身、与现实相结合,谈谈正确认识人性对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对弘扬社会正能量方面的作用。可将人性进行引申,与社会主流话语结合,比如“不忘初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性”“民族精神”等,从而提升高度,挖掘深度。
【立意】(1)在现代社会,追求人性的真善美。
(2)正确认识人性本质,弘扬时代正能量。
(3)弃恶从善追求本真,方为人之根本。
(4)保持正能量,善用人性规律。
【素材】1. 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者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你人性的美丽,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你用软弱的肩膀支撑着倾倒的教室,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那些孩子。这本不是你个人的承担,而你却一心奔向大山。纵然你个人的力量不能让孩子们铺满阳光,但是你那用爱点燃的火把,刺激了人们的眼,同时也苏醒了人们的心扉。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让我们泪流满面,只因你人性的美丽。
2. 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就像二月的春风,吹绿了世界每一个角落,吹暖了人们的心房,吹出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以忠诚感动中国的衡阳消防官兵,为救身陷火场中的人,二十个消防官兵牺牲,仅有一人幸存。英雄试飞员梁万俊,在飞机失去控制的危机关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惊人的胆识操纵飞机安全降落,创造了世界奇迹。还有勇斗歹徒的女司机石东,杰出民警鞠俊瑞……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信仰,他们互不相识,却有着相同的品质。而他们平凡,他们普通,但他们的行为所展现出的人性的美丽,却让人们知道了平凡而又普通的他们。人性的美丽无处不在,他们也无处不在。
3.《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始终坚信人性纵然有时黑暗,却终究是光明的,黑暗与光明永远交织,追寻光明永远是人类追求的主题,这就是人世间的魅力。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用一件羊皮大衣作为抵御法国漫漫严寒的武器,在隆冬过后,他将自己的巨著一气呵成。雨果毕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作品中的艾斯梅拉达再也不能为伽西莫多送水,现实中的雨果也再不会写作,但他们留给世界,留给时间的是熠熠生辉的人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美丽的人格。高一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闷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里使用的命运概念,是指生命有机
体所具有的一种不可改变的
然的行为趋势、价值指向和最终归宿。生存是生命的天命
因而生存就是一切生命不可改变的命运。同样,如果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就不能
维持人与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顺势而行,尊重自焦生命
保护自然,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作是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得以保全的必要条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
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戒过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
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
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
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
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委条件是自然条件。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
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
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
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
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
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
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现在,人们既看到了人美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
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
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吾
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拋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舍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
高一语文第1页
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
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
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
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但是,西方的生态学家们却沉浸在自然中心主义与人奥中心主义争论之中,企图用农
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恋意识代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马克思曾经说
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妄想一种哲学可以
超出它那个时代,这与妄想个人可以跳出他的时代,是同样愚蠢的”。我们当代所需要的
生态哲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当代西方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哲学从根本上
堵塞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也使得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失去了存在基础。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同的文明中内容不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是个动态
的过程
B.在农业文明的生产中,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由自然条件决定,而在工业文明中则由人决定
C.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保全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也是生态哲学最重
要的价值。
D.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所需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也是时代精
神的体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
代和当代的生态哲学。
B.生存是生命的天命,这是文章立论的前提。对人与白然共生关系的思考,是建立在让生
命生存这个基础上的
C.文章用“生态哲学”这一概念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使文章既具有哲学的思辨性,也具有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D.文中引用黑格尔的话说明了不管是以自然为中心还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哲学都是不
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和自然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自然是无意识的,只有人做出让步,才能实现两
者和谐共生
B.文章对“命运”“自然性生产”“过去劳动”等概念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使文章内容
通俗易懂
C.按照“否定之否定”理论,我们现在所构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可能也不是人
与自然的终极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