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安康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4 08:06:24

文档简介

姓名
准考证号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
绝密★启用前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
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橤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
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
答案无效
第I卷
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
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秩序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2.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
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
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A.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
B.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C.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
D.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3.有学者指出,如果说原始儒家反复强调的君臣、父子、夫妇主要是一种伦理道德模式,那么到了汉儒手中,原
始儒家的这种大义所形成的纲常就发生了蜕变。这一变化
A.为提升君主权威提供了依据
B.反映原始儒家以帝王为本位
C.使儒家思想遭到了普遍质疑
D.推动儒家伦理体系重焕生机
A.汉末魏晋时期,荀彧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杨彪(杨修之父)及其曾祖杨震
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东
汉颍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
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
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
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矛盾
5.唐太宗撰写《晋书·王羲之传》论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王羲之)乎!”并把书法列
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之一。此后,王羲之的书法,逐渐取代钟(繇)书而大行于世。由此可知
A.社会环境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B.书法艺术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
C.书法艺术成为当时社会风尚
D.统治者态度决定艺术评判标准
6朱底所作的《家礼》,由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构成全书以宗法理念为核心,围绕日常生活和冠
婚、丧、祭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据此可知,《家礼》的传播
A.成为了理学通俗化标志
B.确立了儒家的责任意识
C.提升了士大夫道德修养
D.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
【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4页)】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C A B A D D B A D A C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D B D B B D C B C B C
26.(1)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
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4 分)
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2 分)
(2)基本特点:在继承先秦儒学体系基础上杂糅了其他学说;带有神学色彩;与宗法一体化
结构相融合。(4 分,答出两点即可)
负面影响:董仲舒的新儒学带有神学色彩,导致两汉神学迷信思想长期泛滥;儒学独尊实质
上是一种文化专制,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4 分)
(3)内涵:重忠孝、讲廉耻、行仁义、立秩序。(2 分)
影响:推动树立理想的人格,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激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体现了时代精神,理学科学创新的精神对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同时它通过封建
伦理纲常,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4 分)
27.(1)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
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中国近代第一次
思想解放的潮流。(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将文学改良与政治改革相结合;政府部门主动参与推广白话文;致力于打破传统知识精
英的文化垄断;重视对民众的思想启蒙。(6 分,答出三点即可)
(3)新特点:深入到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2 分)
原因:五四运动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2 分)
意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 分)
28.示例一: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2分)
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
三司使等,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对社
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 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
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 1689 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
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
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所述,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
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10 分)
示例二: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2 分)
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如秦朝的三公九
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等,都符合相应的理论,
也与现实相适应,是我国历史上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保障。但是从明至清,君主专制一
再强化,却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其弊端日益显现。在近代的英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
神渗透在社会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的制约,经过 1689 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 1832 年及以后议会
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
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综上所述,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
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10 分)
(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出
发,以入世的态度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儒家“有为而无求”则说明有较强的道义和责任感,
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反映不出儒家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排除 A项;墨家信鬼神,儒家
不信鬼神,可见二者思想截然不同,排除 B 项;材料只是体现儒家讲人道,并没有提到儒家
重民或者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排除 D项。
2.C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天
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体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可知,随着时代的变迁,诸子学说
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演变,C 项正确。先秦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始
终”表述错误,排除 A项;B 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大一统局面尚未形成,
D项错误。
3.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主张,这一主张为提升君主权威
提供了依据,故 A 项正确。原始儒学并不是以帝王为本位,排除 B 项;“遭到普遍质疑”的
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C 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代儒学是对原始儒学的发展和完善,并不是
令儒学伦理重焕生机,排除 D项。
4.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主要依据出身、门第选拔人才,这
导致社会阶层流动性削弱,社会阶层趋向固化,故 B 项正确,排除 A项;任用官员以门第高
低为准,并非无固定标准,排除 C项;当时的选官制度并不能缓解世家大族矛盾,排除 D
项。
5.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并把书法列为科举取士的考量内容
之一,使得王羲之的书法取代了钟繇的书法大行于世,说明唐代的书法发展受到了当时社会
环境的影响,故 A 项正确。B、C 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主旨不符,D项说法太夸大,均排除。
6.D 解析:朱熹《家礼》中的五部分均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围绕日常生活和冠、
婚、丧、祭等人生中的重大事件,设定了详尽细致的礼仪规范,朱熹的做法不仅推动了理学
的世俗化倾向,也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故 D项正确。《家礼》不是理学通俗化的标志,
排除 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家礼》的传播主要是针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士大夫”
一词不能全面反映《家礼》的传播对象,排除 C项。
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火药在唐末应用于军事,到宋代就出现了管形武器。唐代的雕
版印刷术到宋代发展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都体现了火药应用和印刷术的创新,说明宋代科技
在应用中创新,故 D项正确。宋代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受理学影响,排除 A项;管形武器的出
现不是为生产服务,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 C
项。
8.B 解析:依据材料“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以寄兴谴情的写意诗为旨,
作品以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等题材为主”可以看出,这些绘画均强调借
物抒情,重在写意,突出个性表现,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故 B 项正确。A、C 项是山水画
的特点,排除;文人画并不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重在写意,排除 D项。
9.A 解析:无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还是王守仁的“致良知”都体现了对人道德的要求,
讲求人的品行,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学
真理的信息,排除 C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排除 D 项。
10.D 解析:王夫之认为“理”和“气”不存在先后、本末之别,从而在根本上排除了天理、
神创的观念。同时,他一反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的做法,将二者统一起来,
具有鲜明的个性解放色彩,故 D项正确。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必寓于人欲以
见”体现了王夫之把“天理”和“人欲”统一起来,与朱熹的天理观相反,排除 A项;明清
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儒学思想,只是在新社会条件下的新发展,排除 B 项;经世致用思想是顾
炎武所倡导的,与材料无关,排除 C 项。
11.A 解析:明清瓷器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
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 A 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
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价值,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对不同文学艺术传播媒介进行对比,
无法得出比较性结论,排除 D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城市中形成了不同的商业区,这些商业区的形成是商品
经济发展繁荣的结果,C 项正确。商业区的形成不代表传统伦理道德沦丧,更不能说明宗族
血缘被彻底打破,排除 A、B 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而非政治职能增强,
排除 D项。
13.D 解析:材料表明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
就出来了个“西学中源”说,这是在向西方学习,不是无价值,A 项错误;这不能成为人们
向西方学习的障碍,B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阐述“西学中源”说与洋务运动的关系,C 项错
误;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 D 项正确。
14.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的官员因管理不善、怀有私心,导致一部分兵器、弹药,还有
战舰质量差,不得不从外国进口,由这说明洋务企业管理体制存在很大弊端,故 A 项正确。
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弊端,而不是其对新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主
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洋务企业的性质及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而不是强调对外国的依赖,
排除 D项。
15.D 解析:材料批判洋务运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弊端,认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同时,
应辅之于政治,对于当时洋务派“中体西用”是一个进步,故 D 项正确。材料突破了“中体
西用”思想,排除 A 项;维新思想理论基础是西方政治学说,排除 B项;材料赞同学习西方
的技术,排除 C项。
16.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时务报》的畅销使维新思想得到传播,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
造了舆论氛围,B项正确。“主流”一词表述夸大了,排除 A 项;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
派,主要宣传君主立宪思想,排除 C 项;维新变法运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 D项。
17.D 解析:严复强调的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都只是涉及到如技术、船政之类的东西,可
是照搬这些西方的东西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此作为维新派的他主张要进行政治变革,故
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所述的内容不符合,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18.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
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且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达到文化
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故 B 项正确。A项“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C 项不是新文化运动
的主要目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D项。
19.B 解析:材料“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已从原理的介绍转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研究和宣
传”体现的是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B 项正确。A、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一样,排除。
20.D 解析: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政府成立工矿调整委员会,组织民营企业内迁,减少
了战争对我国工业的破坏,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故 D 项正确。民营企业内迁
是战争形势所迫,并非国民政府主动调整工业,也并非国民政府重视西部开发,排除 A、C
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1.C 解析:根据材料,周恩来认为中国要积极发展同新独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便是资本
主义国家,这说明中国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 C 项正确。A 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
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新型区域外交是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方针,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
2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开审核制度加强了公民对官员财务、公务、私务的核查,其
目的是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B项正确。“鼓励民告官”并不是要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利,
排除 A项:公开审核制度没有涉及民主集中制程序,排除 C 项;公开审核制度有利于提高监
察效能,但无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排除 D项。
23.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因而技
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凸显,故 C项正确。瓦特等人的科技发明不能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未重视对科学理论的探索,排除 A项;瓦特等能工巧匠并非科学家,而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
和技师,排除 B项;创造发明是否得到社会资助,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知,排除 D 项。
24.B 解析:根据“它成了亚洲和非洲一些新的解除殖民统治的国家学习的榜样”可知,苏
联的工业化为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即为落后国家探索工业化提供了借
鉴,B项正确。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第三世界国家完成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排除 A 项;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优越性无法体现,排除 C 项;苏联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并不能据
此说明是一条实现工业化的正确道路,排除 D 项。
25.C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法国和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德国推行改善与苏联、
东欧关系的“新东方政策”,冲击了美苏两级格局,表明多极化趋势出现,C 项正确。法国、
联邦德国以及日本的做法不等于资本主义阵营瓦解,排除 A项;法国和德国的举措不等于当
时美欧军事同盟关系破裂,北约依然存在,排除 B项;法国、德国的举措是为了维护本国利
益,其举措不是为了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而且当时尚处于两极格局,排除 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