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2 19:21:43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 2021 年 11 月期中联考试卷
高二地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 6 页,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5.43 亿年前地球上每天时长为 0.37 小时。这一地理现象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在
A.长期变快 B.不规则变化
C.周期性变化 D.长期变慢
读图 1,O 为南极点,H、P 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Q 点的经度为 180°,据此完成
2~3 题。
2.F 点此刻的时间可能为
A.5 月 23 日 9 时
B.12 月 22 日 18 时
C.6 月 22 日 6 时
D.12 月 22 日 6 时
3.根据上题结论推断此刻新一天占全球的比例为
A.5/12 B.7/12
C.1/12 D.17/24 图 1
图 2 是某日某时南半球某平原地区 500hPa 等压面的高度(单位:m)分布图。读图,据此
完成 4~6 题。
4.图中甲、乙、丙三点气压相比较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甲>乙 D.甲=乙=丙
5.此时,甲、丙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甲近地面晴朗,丙近地面晴朗
B.甲近地面阴雨,丙近地面阴雨
C.甲近地面阴雨,丙近地面晴朗
D.甲近地面晴朗,丙近地面阴雨
6.乙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图 2
地理试题卷 第 1 页 (共 6 页)
图 3 和图 4 皆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读图,据此完成 7~8 题。
图 3 图 4
7.图 3 甲处和图 4 岛屿所处的位置分别是
A.生长边界 板块内部 B.消亡边界 板块内部
C.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D.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8.图 3 中 A、B 两处海底岩石年龄较老的是
A.A B.B
C.两地岩石年龄差别不大 D.无法判断
读某地地表海拔和某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图(图 5),据此完成 9~10 题。
9.甲地为
A.背斜谷 B.向斜山
C.背斜山 D.向斜谷
10.甲、乙两地都有某种可以作为建材的岩石,若要
在甲、乙两地选一处作为采石场,考虑开采难度,
比较适宜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两地开采难度差别不大
D.两地皆不宜开采 图 5
图 6 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图 7 为图 6 方框内的放大图。读图,据此完成 11~
12 题。
图 6 图 7
11.关于丁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北移夏季南移 B.控制地区昼夜温差大
C.气温高,气流上升 D.控制地区降水丰富
地理试题卷 第 2 页 (共 6 页)
12.E、F 两地都是地中海气候,但是两地的年降水量差别却很大,其原因是
A.E 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E 地年降水量大于 F 地
B.F 地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年降水量少于 E 地
C.E 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一年中 E 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的时间
长于 F 地,故年降水量 E 大于 F
D.E、F 两地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长都为半年,但 F 地距离地中海更近,获得的水汽更多,
年降水量更多
白鹳主要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西南部,是长途迁徙性鸟类。欧洲白鹳每年 8 月底至 9
月初迁离欧洲繁殖地,次年 3 月至 4 月离开南非越冬地返回。白鹳既能煽动两翅进行鼓翼飞翔,
也常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飞行,迁徙途中主要进行高空滑翔。图 8 为欧洲白鹳南迁路
线示意图。据此完成 13~14 题。
13.白鹳在迁徙过程中,每天飞行 5 个小时左右。当其从甲地
(15 E)出发时,选择的飞行时段最可能是纽约(74°W)
时间
A.17: 00~22: 00
B.11: 00~16: 00
C.4: 00~9: 00
D.23: 00~次日 4: 00
14.一队白鹳 9 月初飞离甲地,11 月初到达丁地。飞行期间
A.甲地正午时的楼房影子一直在变短
B.乙地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短
C.丙地每日日出均为正东方
D.丁地日出的地方时不断提前 图 8
图 9 为某季节亚洲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据此完成 15~16 题。
图 9
15.据图判断,图示季节及南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A.冬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夏季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冬季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D.夏季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 地吹西南风,此季节高温多雨 B.B 地吹西北风,此季节寒冷干燥
C.C 地吹西北风,此季节寒冷干燥 D.D 地吹西南风,此季节炎热干燥
地理试题卷 第 3 页 (共 6 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 10
为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图。
图 10
材料二 神舟十三号于北京时间 2021 年 10 月 16 日 0 时 23 分在酒泉(40°N)卫星发
射中心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3 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 名航天员
即将展开 6 个月的太空生活。
(1)从神舟十三号发射到返回,酒泉的昼长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神舟十三号
返回时,地球上的人们即将迎来_______________节气。(4 分)
(2)酒泉在霜降这一天发现当地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 9: 46,当酒泉再次发现当地日出时
间为北京时间 9: 46 分时,已经是_______________节气。(2 分)
(3)神舟十三号发射当天,某地理兴趣小组立杆测影绘制如图 11,且根据记录:当竿影
顶端到达 A 时北京时间为 9: 30,竿影顶端从 C 到达 B 耗时 3 小时零 2 分钟,据此,
该兴趣小组计算得出的当地经度为_______________。图 12 中四点分别表示当地二
分二至日的杆影长度,图中能反映秋分日正午杆影长度的点是_______________。(4
分)
图 11 图 12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一 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
“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
戈壁吹过来的。
材料二 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过程中,在陕西
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 120 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
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
材料三 黄土地貌以黄土沟间地貌塬、墚、峁最具代表性,其中塬面是当地居民赖以
生存的天然场所。由于大型的构造作用和外力作用,黄土塬的形状发生了演变,图 13 为大
塬到残塬的演化(甲-丁)模式图。
地理试题卷 第 4 页 (共 6 页)
图 13
(1)如用图 14 表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则在戈壁、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 A、B、C
分别代表什么?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什么?(4 分)
图 14
(2)刘东生先生在陕西洛川县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这个 120 米
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 )(2 分)
A.荒漠 B.草原 C.森林 D.水乡
(3)结合材料三黄土高原塬面的演化过程,推测塬面上聚落分布历经的演化过程(可在以
下选项中选择:逐渐分散/内部聚集/均匀分布/零散分布),并分析原因。(6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阴山山脉,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
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南坡以 1000 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
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河套平原海拔 900~1200 米,地势由西向东微
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 1/4,其余
为黄河冲积平原。
材料二 阴山北部的白云鄂博蕴藏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自 1927 年丁道衡教授发
现白云鄂博铁矿迄今已近 90 年。该矿床不仅仅是铁矿,而成为铌-稀土多金属矿床,其中
稀土储量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国内外许多地质专家进行了多次考察和研究。曾有
人预测矿区应有岩浆岩存在。
材料三 图 15 为河套平原位置示意图
图 15
(1)结合材料,描述河套平原的形成过程。(6 分)
(2)你认为白云鄂博附近是否有岩浆岩存在,说出你的推理依据。(8 分)
(3)阴山山脉是中国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属于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过
渡带,分析阴山山脉南坡和北坡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4 分)
地理试题卷 第 5 页 (共 6 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呼伦湖是我国第五大湖,地处半干旱地区,面积季节变化非常大。乌尔逊河、克鲁伦
河是呼伦湖的主要补给河流。呼伦湖西岸多陡崖,东岸平缓且湖底坡度小。西北环湖地带
有植 被覆盖,在湖泊东南沿岸分布有平均宽度 2.5km、长 90km、高 3~6m 的沙丘带,20
世纪 90 年代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周围 50km 范围内无其他沙地。
图 16
(1)判断该地区的主要盛行风风向,并简要说明推理依据。(4 分)
(2)简述湖泊东南岸沙丘带形成的外力作用过程。(8 分)
地理试题卷 第 6 页 (共 6 页)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D D B D C C D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A B C C D D A
1.D【解析】1 天为地球自转的周期,5.43 亿年前一天约长 0.37 小时,说明当时地球自转速度较快,现在地球自转
一周是 24 小时,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在长期变慢。D 正确,A 错误。题中信息不能确定周期性变化和不规则变
化,BC 错误。故选 D。
2.D【解析】题意表明,H、P 为晨昏线与某纬线的两个交点,则 H、P 之间的劣弧段有两种可能:有可能为夜弧,
也有可能为昼弧。若 H、P 之间的劣弧段为夜弧时,则穿过 PH 劣弧正中的经线为 0 时,题意表明,O 为南极
点,顺时针方向为东,F 点位于 0 时经线以东 90°,经计算应为 6 时,因 O 为南极点,则 P、H 位于南半球,
即南半球昼长夜短,日期应为秋分日至春分日;若 H、P 之间的劣弧段为昼弧时,则穿过 PH 劣弧正中的经线
为 12 时,O 为南极点,顺时针方向为东,F 点位于 12 时经线以东 90°,经计算应为 18 时,因 O 为南极点,
则 P、H 位于南半球,即南半球昼短夜长,日期应为春分日至次年秋分日。由此判断,D 符合题意,排除 A、
B、C。故选 D。
3.B【解析】根据上题结论计算出 180 度此刻地方时为 14 点,新一天从 0 点到 14 点共占 14 个时区,故新一天占
全球的比例为 14/24,即 7/12,答案选 B。
4.D【解析】将 500 百帕等压面图转绘成下图,可知,甲乙丙在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故选 D。
5.C【解析】甲地盛行上升气流,天气阴雨,丙地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选 C。
6.C【解析】由图可知,丙地近地面为高压,甲地近地面为低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乙地气流由高压指向
低压,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结合指向标看,乙地吹东南风,故选 C。
7.D【解析】读图可知,图 3 中板块边界为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 4 为地中海上的岛屿塞浦路
斯,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 D。
8.B【解析】距离生长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新,距离消亡边界越近,岩石年龄越老。故选 B。
9.A【解析】岩层海拔高度等于地表海拔减去岩层的埋藏深度,把岩层的海拔绘制出来,可以看见甲地为背斜谷,
乙地为向斜山,故选 A。
10.A【解析】考虑开采难度,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开采,甲地为背斜,故选择 A。
11.B【解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A 错误;根据图示丁风带的分布位置,20°附
近,故判断为东北信风带,故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B 正确,D 错误;丁为风带,风为大气的水平运动,没
有上升气流,C 错误;故选 B。
12.C【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信风带,图示 EF
皆位于 30°N—40°N,都受盛行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故 AB 错误。因为 E 所处纬度高于 F,E 受盛行西风
控制时间比 F 长,故 E 地年降水量大于 F。答案选 C。
13.C【解析】注意材料信息“也常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在高空滑翔飞行,迁徙途中主要进行高空滑翔”。甲地经度为
15°E,比纽约时间早大约 6 个小时,所以当纽约时间为 4:00~9:00 时,当地时间介于 10:00~15:00 时,
正值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间段,上升气流旺盛,白鹳有利于借助上升气流进行高空滑翔,C 正确。
14.D【解析】9 月初至 11 月,太阳直射点南移,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一直在变小,正午楼房影子一直在变长,A 错。
9 月初太阳直射点还在北半球,乙地昼长夜短,9 月 23 日之后才会昼短夜长,B 错。丙地只有两分日才会日
出正东方,C 错。丁在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南移的过程中,丁地的昼长一直在变长,故日出越来越早,日落越
来越迟,D 正确,故选 D。
15.D【解析】亚欧大陆上出现低压中心,为北半球夏季。南亚季风的成因有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但主
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故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主要原因。选 D。
16.A【解析】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画图作风向箭头,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北半球近地面
风向顺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 45°左右,A 地为西南风,B 地为东北风,C 地为东南风,D 地为西南风。
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季风气候区的特征皆为高温多雨,故 ACD都是高温多雨,C、D 错。B在亚欧大陆内
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此季节虽然为东北风,但是并不寒冷,反而炎热,B错。
17.(10 分)
(1)先变短,后变长 谷雨 (4 分)
(2)雨水 (2 分)
(3)112°E ③(4 分)
【解析】
(1)宇航员将在太空生活 6 个月,故神舟十三号发射到返回时间段为:2021 年 10 月 16 日至 2022 年 4 月 16
日,酒泉在北半球,10 月 16 日至 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酒泉昼渐短,12 月 22 日至 4 月
16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酒泉昼渐长。从图中可以看出黄道上有 24 个节气,每个月应当有 2 个节
气,每个节气间隔 15 天左右,从 3 月 21 日春分往后走两个节气,4 月 21 日前后就是谷雨,故 4 月 16 日
最接近谷雨。
(2)当太阳直射同一纬线时,酒泉的昼长相同、日出时间相同。故该题要求寻找关于冬至日对称的日期。如下
图 对称的节气为雨水。
(3)从图 11 中可知 OC 为正北方向的竿影,即竿影为 O 时当地地方时为正午 12 点,又知道从 C 到达 B 耗时
3 小时零 2 分钟,得出竿影 OB 出现时间为 12:00+3:02=15:02,OA 与 OB 关于 OC 对称,可知 OA 出现时
间为当地地方时 12:00-3:02=8:58,即北京时间 9:30 时当地地方时为 8:58,计算得出当地经度为 112°E。
图 12 中,全年正午竿影皆朝北,故当地在北半球,正午竿影最短的②日为 6 月 22 日,故推理③④①依次
为秋分、冬至、春分。本题考察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18.(12 分)
(1)戈壁 沙漠 黄土(3 分)
从西北向东南(或从上风向到下风向),黄土颗粒越来越细。(1 分)
(2)D(2 分)
(3)演化过程:由起初的均匀分布到集聚分布,再到分散分布。(2 分,可在选项中选择,也可以用相近意思
的词代替。)
原因分析:起初黄土大塬呈现甲图中的地貌,塬面宽广完整,居民区、农田和林地均匀分布;(2 分)接
下来,在塬边会有流水侵蚀作用,沟谷开始侵入塬面,人类支配面积减少(图乙),居民区和农田开始向
塬内部聚集,(2 分);之后,沟谷彻底切穿塬面,将原先面积较大的塬分割成多个小塬,人类聚居地再
次分散(图丙)(2 分)最后,塬边仍存有少量流水侵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小塬逐渐演化为残塬(图
丁)。(原因答对两点得 4 分)
【解析】
(1)该题考查了风力搬运作用的分选性。大块石头搬不动形成戈壁 A,小颗粒沙子搬运得远一些,形成沙漠 B,
更小的尘土颗粒被风搬运得更远,形成 C。体现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的水平变化规律是:从西北向东
南(或从上风向到下风向),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2)鹅卵石是湿润地区流水地貌中常见的事物,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这里曾是水乡。
(3)本题考查了地形变化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由大塬到残塬,经历了流水的溯源侵蚀、流水侵蚀切割等作
用,塬面由大变小,再变得破碎,聚落也有大塬上的均匀分布到集聚于小塬面中心,最后分散到残塬。本
题考查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较难。
19.(18 分)
(1)河套平原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形成。(2 分)内力作用导致地壳断裂下陷;(2 分)外力作用是黄河带来
的泥沙沉积形成。(2分)
(2)岩浆岩一般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上部。(2分)阴山附近有断陷盆地,断层发育,地质活
动活跃,地壳薄弱;(2分)阴山山地由古老变质岩组成,说明这里曾有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推测高温
高压环境可能与岩浆活动相关;(2分)铁矿、稀土矿都是金属矿,金属矿多属于内生矿床,内生矿床的形
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2分)据此推测白云鄂博附近有岩浆岩存在。
(3)北坡冬季风强劲,沙漠广布,风力作用强(风力侵蚀作用和风力沉积作用也可给分);(2分)南坡坡度大,
降水多,流水作用强(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堆积作用也可给分)。(2分)
【解析】
(1)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河套平原也不例外,内力作用是地壳断裂下陷,
形成地堑(谷地),外力作用为黄河的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平原。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白云鄂博在阴山附近,材料信息显示“阴山南坡以 1000 多米的落差
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推测阴山南坡有陡崖(断层),地壳的裂隙为岩浆侵入或喷出地表提供了条件。
“山地大部分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变质岩形成过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压极有可能是岩浆流经时产生的。“阴
山北部有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丰富的金属矿产极有可能与内生矿床有关,而内生矿床与岩浆活动密
切相关。故据此推测该地可能有岩浆岩存在。
(3)阴山山脉是季风气候区和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非季风气候区
降水少,风力强劲,以风力作用为主。
20.(12 分)
(1)西北风。(2分)
判断依据是,沙丘带为风积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为盛行风。沙丘带位于湖泊的东南岸,且 20世纪 90年
代沙丘带逐步扩大东移,可以判断该地区的主要盛行风风向是西北风。(2分)
(2)东南岸河流携带泥沙入湖(流水搬运);东南岸坡度较小,冬季枯水期时水位下降,泥沙沉积,潮底裸露,
沙源物质丰富;冬季西北风由西北岸向东南岸方向运动,且由于西北岸地势高于东南岸、湖面摩擦力小,
东南岸风速进一步加大,强劲的西北风携带着湖底裸露地表的沙子向东南方向移动(风力搬运);当风力
减弱时所携带的沙子沉积下来,经过长期堆积、形成了沙丘带(风力堆积)。(每点 2分,共 8分)
【解析】风沙地貌的基本条件应是动力和沙源。结合上问,分析沙丘带形成的动力和沙源。
(1)本题考查湖岸沙丘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湖岸沙丘的形成一般需要三个条件:沙源、水位下降泥沙露出水面、
风。材料中给出西北环湖地带有植被覆盖,能为湖泊东南岸沙丘提供的沙源极其有限。又知乌尔逊河、克
鲁伦河是呼伦湖的主要补给河流,故可知湖泊东南岸沙丘的沙源为堆积在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流入湖口处
的泥沙。沙源在西部和北部,沙丘在东南方,故风向应当为西北风。
(2)湖岸沙丘形成的条件——沙源、水位下降泥沙露出水面、风。结合材料信息依次叙述沙源、水位下降泥沙
露出水面的时间和原因、风向及风力强劲和风力减弱的原因,及其造成的结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