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相遇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自主解决相遇问题和一般三步混合运算的过程。
2.能力目标: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3.情感目标: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四、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会进行小数一般三步混合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先表演同时向前走,再表演相对而行,请其他同学评价,特别关注对“同时”、“相对”等词语的理解。
2.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板书:相遇问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PPT,客车和货车的图片,并表示出行驶的方向和相关信息,提出问题:“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
2.讨论: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相遇的含义,
然后出示线段图和表示相遇的动画解释此问题. 最后总结:两车之间的距离为0千米就是相遇了。
3.提出“北京和郑州相距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
4.教师介绍“速度和”,“相遇时间”等词,鼓励学生总结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归纳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比较两综合算式,说一说哪个算式比较简单。
在解决问题、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并理解数量关系。
方法一: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方法二: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方法一:
92×4=368(千米)
80×4=320 (千米)
368+320=688(千米)
方法二:
(92+80) ×4
=172×4
=688(千米)
方法三
92×4+80×4
=368+320
=688(千米)
1.出示PPT,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和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结果.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列表法,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介绍。
3.归纳求相遇时间的数量关系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再鼓励学生总结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遇时间=路程÷速度之和
315÷(42+63)
=315÷105
=3 (小时)
用列表法为学生演示。
(三)重难点精讲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
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多少千米?
解:
例
自主练习
甲、乙两车同时从停车场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49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52千米,4.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四)归纳小结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五)随堂检测
两个工程队合挖一条690米的水渠,同时各从一端开工,第一队每天挖14.8米,第二队每天挖15.2米,这条水渠要用多少天才能挖通?
六、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方法一:
甲行的路程=甲的速度×时间
乙行的路程=乙的速度×时间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方法二:
甲和乙的速度之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七、作业布置
小强和小青家相距520米,他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几分钟能相遇?相遇时离谁家近一些?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