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整理与复习
一、复习目标: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因数和倍数、质因数的有关概念,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感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在整理中构建“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2 5 10
提问:看到这几个数,你能想到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哪些数学知识?用上这里面的数字说一句话。可以吗?
生1:2是偶数。
生2:5是奇数。
生3:2和5都是质数。
生4:10是2的倍数,2是10的因数。
刚才几位同学关注的都是一个数字,而他却把两个数字联系到一起进行思考,把掌声送给这样一个会思考的孩子。
2.小组活动
教师:同学们,仅仅三个数字,借助你们活跃的思维,牵出了这个单元的很多知识点,这些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当然,还有区别。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知识点、概念之间的联系,用你们的方式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卡片往一块儿凑一凑,或者用笔勾一勾,让这些知识点更系统更清楚。好不好?听清要求了?开始吧!
3.汇报交流。
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整理的成果,谁愿意先来?展台显示学生的作品。
4.师生共同整理出黑板上凌乱的知识点,让它更系统化更有条理。
(二)题型、方法归纳
1.自然数、奇数和偶数
(1)师: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的概念范围是的非0自然数中研究。请同学们回忆下什么是自然数?
(2)出示练习第1题,学生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第2题,学生独自完成,集体交流。
2.倍数和因数
(1)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学生说:用乘法)找7的倍数,并总结。
师:有几个自然数它们的倍数是有特征的。学生:2、3、5倍数特征。
分别说一说2、3、5倍数特征。其中说2的倍数特征时教师指出: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2)复习5、3的倍数特征。
(3)师:刚刚我们复习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那用什么方法去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学生回答。
(4)练习第3题,照样子说一说。
(5)练习第4题,估计苹果和糖的数量。
3.分解质因数。
(1)师:合数与质数是两个不同的名称,那合数与质数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能把一个合数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方法:(一般)短除法。
(2)完成练习第5题。
(三)典例精讲
1.2、3、5倍数的特征。
2.分解质因数有哪些方法?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检测
1.在1--20的自然数中,有( )个奇数,有( )个偶数,有( )个质数,有( )个合数,偶数中( )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
2.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
(3)一个数同时是2、3、5的倍数,它一定是10的倍数。 ( )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布置
1.破解密码 密码:ABCDEF
A是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B是8的因数的个数; C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D是只有因数1和3; E既是7的倍数又是7的因数; F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2.两个不相同的质数的和既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40的偶数,这两个数可能是多少?
七、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的体会到上好一节复习课真的很难,既要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短短45分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现将我执教这节课之后的一点体会和反思整理如下:
1、三点满意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网络这一目标是勿容质疑的。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关注了学生的现有整理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当然会热情而积极的去探索和交流。比如课前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为课堂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把所学的知识有条理的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来说是重要而必备的技能。当然这个技能并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培养出来的。如何在确保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有效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呢?通过课前的自主整理,了解到学生并没有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考虑到“因数与倍数”这部分的学习内容杂,概念多,我将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分成两个阶段,并采用小组合作整理的学习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整理热情。第一阶段的“初步构建”可以看成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第二阶段的“二次融入”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这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是想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他们一起经历知识网络的构建,一起感受和体会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意义,并最终形成一种技能。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中,因为有了巧妙的设计、有了激励的语言,有了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很高。这说明学生喜欢这节课,而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教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2.两点遗憾
(1)因为这节课既要带领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又要做一些相对应的练习,时间不太宽余,再加上比赛中多少有些紧张,所以原本就快的语速更快了,整节课听起来太满,有点抢时间的感觉。
(2)因受准备的学具的限制,学生分组建构知识网络时,小组人数偏多了一点(其实4-6人最好),致使个别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的表现出来。
3、一点感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只有不断的进步,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