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认识平行线
一、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经历了解两条直线平行以及画平行线的过程;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知道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对周围环境中与平行线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画平行线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重点: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并建立两条直线平行的表象,知道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
四、教学难点:用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线段都相等说明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将画框随意粘在黑板上。
师:这样挂好看吗?为什么?生:挂得不正,不好看。
师:那应该怎样挂比较好看呢?生:把画框挂正就好看了。
2.将画框挂好。
师:这样挂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叫做挂“正”了?
(1)让学生说自己对这里“正”的理解。
(2)教师归纳学生意见,说明“正”的含义。
师:画框两端,离黑板长边的距离要一样长。
3、画平行线表示。
师: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用线表示。
(1)把黑板长边看做一条线;
(2)把画框的上边也看作一条线;
(3)像这样,黑板边线和画框边线可以看做一组平行线。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下面每组中的两条直线,看看是不是平行线。(出示课件)
① ②
生:图①是一组平行线,图②不是。
师:想象一下,两条直线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会出现什么结果?
学生猜想,教师板演。
从而得出:第①组中两条直线永不相交,第②组中的两条直线会相交。
2.平行线的概念。
(1)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告诉学生什么叫平行线。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什么叫做“在同一平面内”?
教师借助两根木棒演示,让学生看出:不在同一平面内,两根木棒不会相交,但也不会平行;如果在同一平面内,两根木棒不相交(想象木棒的延长线),就一定互相平行。从而理解“同一平面”含义。
3.找一找。
(1)让学生找一找,在生活中那些现象也可以看做平行。
(2)打开课本看看课本中所举的平行事物。
(三)重难点精讲
1.探究平行线间的距离
(1)提出画垂线、测量垂线长度的要求:在其中一条线上任选几个点,分别向另一条线画垂直线段。
(2)学生独立完成。
(3)量一量画出的几条垂直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4)交流画垂线和测量的结果,。
(5)总结: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2.探究画平行线的方法。
(1)老师在黑板上上做推拉黑板的动作,让学生根据这个动作画一幅画。
(2)课件出示平行线的画法
(3)总结平行线画法的关键步骤:贴、靠、移、画。
3.思考:根据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的性质,说明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吗?
(四)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怎样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平行线之间所有的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吗?
(五)随堂检测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2.思考“问题讨论”。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直线特点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探究得出平行线的特点,认识平行线和画平行线。难点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段长度都相等这一性质。
导入由生活实例引入知识,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授中由学生自己动脑,懂手解决问题,容易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平行线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体会平行美。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画平行线的能力。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自己有得有失。
得: 1.环节的设计上由浅入深,有梯度,环节过渡较为自然流畅,注重对学生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和学生的互动,能做到适时鼓励点评,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2.我打破课本的常规顺序,把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放在画平行线之后,是因为学生有了画平行线的基础,探究起平行线的性质来会更容易,总结起来会更轻松,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失:在画平行线和探究平行线性质的教学中,如果能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直接抛出问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己发现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来实在有相当大的难度。
总之,反思这堂课,的确有许多遗憾、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更要加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