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概述:花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下册第8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交响曲《暴风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听、感、创来欣赏音乐。
过程与方法:背记描述阿尔卑斯山牧歌风格的音乐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简单了解作曲家贝多芬。
教学内容分析:交响乐《暴风雨》选自贝多芬的代表作《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音乐富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一定的绘画场面,是他对农村生活的回忆。
学生分析:二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知觉、听觉、视觉、认知和创作表现都是处于初步状态。所以采用歌、舞、图片、打击乐器、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乐句的感悟和对音乐主题的了解,形象性的直观教学。
教学重点:通过看、听、感、创来欣赏音乐。
教学难点:通过看、听、感、创来欣赏音乐。
教学设备:电子琴、鼓、钹、沙瓶、塑料袋、大纸箱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听音乐 请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请学生想办法帮动画片配音。播放整曲,导入交响乐《暴风雨》观看视频听音乐.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场景? 观看视频思考加入吹风、下雨、打雷、闪电、的声音聆听整曲,观看视频听音乐,说出场景的顺序。 引导学生重视音乐有趣的地方。学生说得越多越生动,就越能对后面欣赏乐曲起铺垫作用
听—感—懂—做—创 师生一起分析可分为六个场景听一遍音乐,学生听到一些声音类似大自然现象的声音。分别按顺序把自然现象贴到表格里。简单介绍每个自然现象使用了什么乐器。请学生为这段音乐起一个名字。展示题目《暴风雨》,介绍作曲家贝多芬。请学生再听一遍,找到相应自然现象的音乐片段。请学生听辨,选自填到表格里请学生分组讨论每个自然现象使用什么敲击乐器来模仿。上台选择乐器并学习如何敲击。如何模仿音乐片段的效果。请一组同学上台为音乐二次创作。请全班同学运用身边的物品模仿这些声音,再次创作。 为这段音乐起一个名字。知道这首交响乐名字叫《暴风雨》简单了解贝多芬。 让学生简单了解贝多芬以及作品。学生通过为第二部分音乐片段二次创作,用声响乐器或者生活废品制造声响为音乐片段二次创作,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中的各种综合要素。
学习交响乐《田园》彩虹主题 教师使用电子琴弹奏《暴风雨》主题音乐,请学生跟着哼唱。请同学们使用你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这段音乐的景象。提问:这段主题音乐与刚刚我们学习的前面两部分音乐有什么区别?同学们怎么区分出来的?5、分析不同的音乐综合要素能做出不同的音乐。欣赏一段音乐可以从多方面去欣赏,比如,音乐的综合要素,作曲家想表达的思想等。 1、跟着哼唱主题音乐。思考作曲家想表达什么景象?使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这段音乐的景象。(比如舞蹈、乐器、图画等)思考与前面学习的音乐部分有何区别。通过音乐的强弱等等综合要素所带来的表现力来区分。 学生经过上面环节,已经初步知道可以利用各种艺术行为与音乐的配合,从而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此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创作各种艺术形式来配合主题音乐部分。
拓展音乐 1、请同学们课后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思考用什么艺术形式表现这首音乐。 课后作业 让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技能应用在生活里。
小结 听一段音乐,我们可以怎么去欣赏?从哪些方面?从音乐要素,乐器,等等。
评价方式 自评 他评 互评
教学反思:《暴风雨》这一课内容比较多,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完整地了解这首歌的内容会比较吃力。因为本来是四年级的内容,教材把它放在二年级。所以我尽量把难点简单化,设计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从玩中学。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非常感兴趣,并且能认识到整个段落的音乐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