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1《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2 21: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
——看东坡人生轨迹, 品苏子心路历程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析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能力。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 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诵 读
古诗词鉴赏方法
1、从题目入手
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
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
4、从表现手法入手
念奴娇 词牌名。
赤壁 登临地点。
怀古 指内容,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故手法委婉。
看题目:
快速切入,明确方向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⒊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概括:
“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思考1:
上阕描绘了那些景象?
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雄奇壮丽、惊心动魄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比喻、夸张
上片明确:
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把赤壁景色描绘得宏伟、 壮阔、气势磅礴。
作用①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 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思考2:
请找出描写周瑜的句子,分析其形象。
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
——侧面描写
小乔
初嫁了
雄姿英发、风流儒雅、潇洒从容、才华卓越
——正面描写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1.作者简介:
苏轼 (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文 学 常 识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苏东坡一生给后人留下了诗二千七百余首,词三百四十余阕,文四千余篇。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
“绘画”工枯木竹石。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豪放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欧阳修
欧苏(散文)
黄庭坚
苏黄(诗歌)
我从未见过如此有才华之人!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47--登州—扬州--定州--惠州58---儋州61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妻子早逝
雄姿英发
东吴都督
功名成就
幸福美满
周郎不在
江山在
东坡在
事业不在
时运不济 壮志难酬
(怀古)
(伤己)
34岁
47岁
这是诗人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理反映。江月是永恒的,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人只是沧海一粟,人生如此短暂,又何苦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呢?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诗人浮现在我们眼前,在他的自解自慰中仍有一腔豪迈之情。
苏轼何思?
儒家
道家
渴望重用 建功立业
超然物外
乐观旷达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表现了苏轼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作者在该词中塑造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抒情主人公:
身处困境、惊恐孤凄、满腹幽怨、孤高自诩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