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课时1燃烧和灭火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
1.开辟防火带(通道)是山林防火的一个措施。当发生火灾时,防火带的主要作用是( )
A.隔离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着火点 D.沿通道扩散浓烟
2.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是( )
A. B. C. D.
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因此物理变化也伴随着化学变化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可以做保护气
C.物质燃烧是较剧烈的氧化反应,因此氧化反应都是剧烈的
D.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具有可燃性
4.2020年10月,我国建成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装置,其原理是:①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②电解水获得H2,③H2与CO2反应合成绿色液态燃料CH3OH。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B.H2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C.电解水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
5.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
6.下列实验设计中,没有正确体现对比这种科学思想的是( )
A.区分硬水和软水
B.比较CO2的含量
C.探究CO2与水反应
D.探究水的性质
7.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验证木炭具有吸附性
B.探究水的组成
C.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D.验证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爆炸
8.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 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 1 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 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 2 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9.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该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乙:实验中鼓空气主要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氧气
C.丙:该实验只能说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D.丁: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刻度1,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10.重庆市某课题组通过数字化实验对白磷燃烧的温度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将5g白磷放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入60℃热水中,5秒后,推注H2O2,实验装置及数据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秒时,白磷刚好停止燃烧
B.实验过程中,气球会逐渐变瘪
C.白磷的着火点是845.7℃
D.曲线峰值由845.7℃变为1013.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作用
二、填空题
11.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水是生命之源。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
C.水通电分解时,没有能量的吸收与释放
D.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从浑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水样呈黄色,有异味,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①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溶液,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______ (填操作名称),该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
A.带铁圈的铁架台 B.酒精灯 C.漏斗 D.玻璃棒 E.量筒 F.烧杯
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操作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②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__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
(3)水不仅是生活中的重要物质,在实验室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以下①~⑥六个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i.如图实验①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玻璃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ii.实验⑤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②中,集气瓶内先放少量水是主要是为了吸收白烟。
B.实验③中,水在连接仪器时起润滑作用
C.实验④中,塑料瓶变瘪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D.实验①中,正极产生的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iv.实验⑥中,若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12.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1)某地举办的“3 15”晚会上,专家批驳了“可燃面条是问题食品”的谣言。面条由面粉制得。面粉不仅能燃烧,而且分散在空气中遇明火还可能发生爆炸。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
(2)近日,抖音上一段“可乐灭火”的视频在网上疯传,消防员猛力摇晃可乐瓶后,打开瓶盖,可乐从瓶中喷射而出,将火熄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 。
A.可乐能喷射而出,是因为压强发生了改变 B.电器起火时也能用“可乐灭火”
C.消防员猛力摇晃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的逸出 D.“可乐灭火”不能完全代替灭火器
(3)夏天蚊虫比较多,时下的方法是用电蚊拍和杀虫剂。电蚊拍一旦遇到杀虫剂,就是“火拼”的节奏——将杀虫剂喷向通电电蚊拍,通电的电蚊拍着火了。
①已知杀虫剂中所含的除虫药物是可燃物,通电的电蚊拍着火的“点火凶手”是________。
②空气清新剂也类似于杀虫剂,成分里有多种可燃性溶剂(如乙醇)使用时必须小心。请写出空气清新剂、杀虫剂在家中存放和使用注意事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三、实验题
13.回答下列问题
(1)回答下列有关野炊的问题。
①生火方法如图所示,先将纸张点燃,再用燃着的纸张引燃枯柴,说明纸张的着火点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枯柴的着火点。
②枯柴架空燃烧旺,紧密堆放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这点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③野炊结束后,为防止死灰复燃发生火灾,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
(2)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①质量守恒定律是自松界最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实验装置(天平省略)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______
B.
C. D.
写出实验C的反应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变化如图所示。
a.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列式计算)。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进行木炭燃烧实验时,发现木炭持续红热,实验中并没有观察到“发白光”现象。他们对产生这一意外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实验1)取三瓶氧气,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实验 木炭质量/g 木炭形状 实验现象
Ⅰ 2 块状 木炭燃烧,发光颜色偏黄、较暗
Ⅱ a 片状 木炭燃烧,发光颜色偏黄、较亮
Ⅲ 2 锥状 木炭尖端迅速燃烧,发光颜色偏白、较亮
(1)实验Ⅱ中a的值___________。
(2)实验中将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
(3)通过实验可知,木炭燃烧的现象与___________有关。
(实验2)
(4)小明通过“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的实验现象,判断木炭燃烧现象可能与__________有关,为了证明这一猜想,他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取形状都为锥状的木炭,用注射器分别将不同体积的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瓶中,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可以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记录装置内压强与木炭的燃烧现象的关系如下:
序号 木炭的燃烧现象
① 术炭迅速燃烧,发出白光,明亮耀眼
② 木炭迅速燃烧,发光颜色偏白,较亮
③ 木炭迅速燃烧,发光颜色偏黄,较亮
(5)能验证木炭燃烧的产物的现象_________。
(6)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实验拓展)为什么物质燃烧有的出现光而有的出现火焰?
查阅资料:①物质燃烧时以固体形式燃烧为光,以气体或蒸汽形式燃烧为火焰;②木炭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时)会生成一氧化碳气体,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③各物质熔点、沸点及燃烧所需温度如下: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温度/℃ 是否有火焰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有
木炭 3727 4527 约1200 无
铁 1525 2750 约1800 无
(7)请你结合参考资料解释,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______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
四、计算题
15.新近,我国部分城市首次使用二甲醚作为公交车的燃料,有效解决了公交车冒黑烟的问题。二甲醚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aHbOd(二甲醚)+3O2 2CO2+3H2O
请通过计算回答:
(1)a=______;b=______;d=______。
(2)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多少克氧气?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 课时1燃烧和灭火课时练习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森林失火将部分树木砍掉,设置防火带,是为了把可燃物与火隔离开,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开辟防火带无法隔绝空气,故B错误;
C、一般情况下,可燃物的着火点不会改变,故C错误;
D、不符合灭火的原理,故D错误。
故选A。
2.A
【详解】
A、国家节水标志,符合题意。
B、是易燃物质标志,不符合题意。
C、是剧毒品标志,符合题意。
D、是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详解】
A、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是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如干冰升华,不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可以做保护气,符合题意;
C、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是氧化反应不都是剧烈的,如缓慢氧化,不符合题意;
D、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具有助燃性,不是可燃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详解】
A、向放有阶梯蜡烛的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使用实验二的装置,可以看到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旳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能用来探究燃烧的条件,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C、使用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无气体参加或生成,能直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使用硫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硫,不能用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5.B
【详解】
A、实验1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分析燃烧的条件:都与空气接触,都具有可燃性,通过红磷未燃烧,说明了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2中水下白磷能燃烧,是因为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因为没有了氧气,白磷不能燃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通过实验1和2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并达到着火点,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详解】
A.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A错误。
B.H2燃烧生成水热值高、无污染,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B正确。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C正确。
D.该装置能捕获并资源化利用CO2,生成CH3OH,D正确。
故选:A。
7.C
【详解】
A、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实验过程中,红棕色消失,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B正确;
C、氯化钠和水不能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正确;
D、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说明面粉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明火发生爆炸,即面粉在一定条件下能爆炸,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故D正确。故选C。
8.C
【详解】
A、由图可知,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不符合题意;
B、曲线 2 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不符合题意;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没有燃烧,酒精与氧气接触,符合题意;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此选项分析错误;
B、面粉粉尘具有可燃性,实验中快速鼓入空气,主要是为了使面粉颗粒与氧气充分混合,此选项分析错误;
C、实验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高处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可知,CO2密度比空气大,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此选项分析错误;
D、空气主要是氮气和氧气组成的,足量的红磷燃烧耗尽了集气瓶内的氧气,实验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刻度1,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此选项分析正确。
故选D。
10.D
【详解】
A、15s时,容器已经恢复到原来温度,此时早已经反应完全,白磷应该在5-10s之间停止燃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中,气球先胀大,后来逐渐变瘪,因为白磷燃烧会放出热量,使试管中压强增大,气球体积胀大,反应后随着温度降低,压强逐渐减小,气球又变瘪,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通过曲线可知,白磷在60℃热水中已经燃烧,因此白磷的着火点低于60℃,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试管中的白磷放到60℃的热水中,白磷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更旺,温度由845.7℃变为1013.5℃,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1.
(1)B
(2) 过滤 ACDF 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吸附
(3) 氧气2 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D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回流一段水柱
【分析】
(1)
A、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B、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冲洗厕所一水多用,节约用水,正确。
C、水通电分解时,吸收能量,错误。
D、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故选B。
(2)
①过滤可以除去难溶性杂质,所以该操作是过滤。该操作需要用到的仪器有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故选ACDF。
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操作比预期的时间长得多,可能的原因是滤纸未紧贴漏斗内壁。
②活性炭疏松多孔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
(3)
i.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左侧玻璃管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ii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iii.A.实验②中,集气瓶内先放少量水是主要是为了吸收放出的热,平衡气压,帮助降温。错误。
B.实验③中,水在连接仪器时起润滑作用,正确。
C.实验④中,塑料瓶变瘪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错误。
D.实验①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确。
故选BD。
iv.检查装置气密性,若气密性良好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回流一段水柱。
【点睛】
12.
(1) 小火燃烧是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 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而急剧燃烧
(2)B
(3) 电流产生的热 不要存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或避免放在高温的地方)
【分析】
(1)
小火燃烧是因为块状的面粉与氧气接触不充分,燃烧不充分;面粉发生爆炸是因为粉末状的面粉与空气中的氧气充分接触,剧烈燃烧,迅速放出大量的热,使有限空间内温度迅速升高,压强增大发生爆炸,故填:小火燃烧是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而急剧燃烧;
(2)
A.可乐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且可乐瓶内的压强大于大气压,打开可乐瓶盖时,因为压强减小,可乐喷射而出,正确;
B. 可乐的主要成分是水,其中含有很多自由移动的离子,易导电,电器着火时,不能用可乐灭火,否则会引起触电事故,错误;
C. 消防员猛力摇晃是为了加快二氧化碳的逸出,正确;
D. 可乐的量有限,且成本比水高,大面积的可燃物着火,不能用可乐灭火,正确;
故选:B;
(3)
①电蚊拍通电时金属丝发热,温度到达除虫剂(可燃物)的着火点发生燃烧,“点火凶手”是电流产生的热;
②空气清新剂、杀虫剂都是可燃性易挥发的液体,储存时应不要存放在靠近火源的地方(或避免放在高温的地方)。
13.
(1) 低于 与氧气接触 用土覆盖(合理即可)
(2) A 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有大量白烟 温度没有达到磷的着火点 14.2-6.2=8g
【分析】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
①先将纸张点燃,再用燃着的纸张引燃枯柴,说明纸张的着火点低于枯柴的着火点。
②枯柴架空燃烧旺,紧密堆放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这点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③野炊结束后,为防止死灰复燃发生火灾,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用土覆盖,隔绝氧气破坏燃烧的条件(合理即可)。
(2)
①A、磷和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在密闭装置中进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该反应没有生成新物质,为一个物理变化,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镁燃烧和氧气反应,空气中的氧气参与反应,反应不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逸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A。
实验C中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有大量白烟。
②a.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磷的着火点,没有燃烧。
b.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c. 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增加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14.2-6.2=8g。
(8)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出现白光的原因________;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14.
(1)2
(2)用坩埚钳夹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3)木炭形状
(4)氧气的浓度
(5)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氧气浓度越高,木炭燃烧越剧烈
(7)沸点
(8) 碳在氧气中燃烧时以固体形式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
【分析】
(1)
控制变量,木炭的质量是相同的,木块的形状改变进行实验,所以木炭的质量都为2g,故填:2
(2)
实验中将木炭放入集气瓶中正确操作是用坩埚钳夹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使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实验现象更明显;故填:用坩埚钳夹木炭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3)
木炭的质量是相同的,木块的形状不同,燃烧现象也不同,通过实验可知,木炭燃烧的现象与木炭的形状有关。故填:木炭的形状;
(4)
“木炭在空气中持续红热,在氧气中却可以燃烧”的实验现象,判断木炭燃烧现象可能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填:氧气的浓度;
(5)
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所以能验证木炭燃烧的产物的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6)
根据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产生氧气的浓度不同,氧气的浓度越高,木炭燃烧的越剧烈,光更加明亮耀眼,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氧气浓度越高,木炭燃烧越剧烈,故填:氧气浓度越高,木炭燃烧越剧烈;
(7)
物质燃烧时以固体形式燃烧为光,以气体或蒸汽形式燃烧为火焰,所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故填:沸点。
(8)
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出现白光的原因:碳在氧气中燃烧时以固体形式燃烧;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木炭在氧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
故填:碳在氧气中燃烧时以固体形式燃烧;木炭在氧气中能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不能完全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等可燃性气体,继续燃烧产生火焰;
【点睛】
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及现象产生的原因探究分析,对资料的提供的信息总结分析。
15.(1)2 6 1;(2)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48 g氧气,生成44 g二氧化碳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1)a=2;b=6;d=1。
(2)解:设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x克氧气?生成y克二氧化碳.
CaHbOd(二甲醚)+3O22CO2+3H2O
46 96 88
23 x y
= ,x=48g. =,y=44.
答:23 g二甲醚充分燃烧需要48克氧气?生成44克二氧化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