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件(共4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课件(共4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3 15:37:37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 口 分 布
1.结合案例,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案例,从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探讨区域人口密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4.通过调查或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
学科素养目标
基础知识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概念:
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_____分布状况。通常以__________来衡量。
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_________。
(1)人口稀少地区。
如干旱的_____、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湿热的_________等。
(2)人口稠密地区。
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地区。
空间
人口密度
极不平衡
热带雨林
荒漠
3.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的表现:
角度 主要分布地区
按大洲 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_____洲目前尚无
定居居民
按国家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_____、美国、
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_______、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13个
按城乡 2014年全球约有54%的人口居住在_____。_____洲是
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
的大洲
南极
印度
俄罗斯
城镇
北美
角度 主要分布地区
按位置 纬度位置 全球近9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
海陆位置 从海岸向内地____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
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
按地形 海拔____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80%以上
的人口
200
500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 温带和亚热带的_____________地区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
地形 _____和_____地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
有利,适宜人类生存繁衍,人口多
水资源 一般来说,沿___、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土壤 通过_____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_____
湿润、半湿润
平原
丘陵

农业
聚集
2.人文因素:
包括_____、社会、历史、_____和科技等因素,深刻影响人口的分布。其中,_____
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经济
文化
经济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干旱、寒冷地区人口稀少,湿热地区人口稠密。 ( )
2.亚马孙平原地形平坦,人口稠密。 ( )
3.北美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低的大洲。 ( )
4.纬度越低,人口分布越密集。 ( )
5.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 ( )
×
×

×

【填图绘图】
根据图示,填出大洲名称。
提示:
【对点连线】
【实践探索】
如果让你去巴西定居,你会选择亚马孙平原还是巴西高原 为什么
提示: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湿热,不适宜人类生存与发展;而巴西高原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宜人类居住。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人口的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为什么
2.中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能力形成】
1.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分布规律 具体内容 原因
中、低纬
度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6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 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
近海岸
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随降水量递减依次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
分布规律 具体内容 原因
平原规律 世界上海拔500 m以下的低平地区居住着全球80%以上的人口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
2.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情境探究】
  截至2020年12月15日,全球 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85亿,其中中国以14亿多人位居第一,印度以13.54亿人位居第二,下表为目前排名前10的世界人口大国。
国家 人口密度/(人/km2) 占世界人口比例
中国 150 18.67%
印度 450 17.74%
美国 35 4.30%
印度尼西亚 146 3.50%
巴西 25 2.77%
巴基斯坦 256 2.61%
国家 人口密度/(人/km2) 占世界人口比例
尼日利亚 210 2.53%
孟加拉国 1 265 2.18%
俄罗斯 9 1.91%
墨西哥 66 1.71%
【探究】
(1)分析表中的国家主要位于哪个半球 与纬度有何关系 (区域认知: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
提示:北半球。以中、低纬地区为主。
(2)探讨我国人口分布密集区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人类聚居历史悠久,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从而形成人口密集区。
【典题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表。
海拔
/米 <200 200~500 500~
1 000 1 000~
2 000 2 000~
4 000
人口数量
/万人 73 345.1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1)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说出其十年间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第(1)题,从统计图可看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且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在不断加剧。这主要是由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第(2)题,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一般海拔低的地区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密度大;一般海拔高的地区人口数量少,比重小,密度小。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答案:(1)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少。趋向: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不断加剧。
(2)沿海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和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易错点睛】对人口分布的理解形成了思维定式。一般情况下,对人口分布的描述,主要从人口密度、人口的区域分布差异入手。
【补偿训练】
  (2018·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
攀枝花市人口统计图
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
【解析】读图看出,攀枝花各地人口密度差异大;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答案: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
能力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分析
l.长江三角洲为什么成为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2.划分“黑河一腾冲” 线的依据是什么
【能力形成】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形 平原和
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山和
高原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候 气温 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 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
降水 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
水资源 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土壤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的分布不同 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也高
矿产资源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人文因素: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生产力水平和
社会生产方式 农业发达地区 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
人口向城市聚集 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工业集中在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水平高的地区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历史因素 历史悠久的地区 发展历史悠久
政治、文化、
军事 人口大规模移动
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
政策和历史等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西是个移民国家,人口大部分居民有欧洲血统,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城市分布。
(1)据图描述巴西人口分布特点。
(2)写出甲地形区名称,说明该地区人口稀少的自然原因。
(3)乙地区人口稠密,试分析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从以下两点入手:
(1)人口分布特征的描述,可以分为总述、分述两部分,先总述分布是否均匀,若不均匀再分述哪里多、哪里少。
(2)甲、乙两地区人口稀疏或稠密的原因主要从纬度、地形、开发历史、交通等角度分析。
【解析】第(1)题,读巴西人口、城市分布图可以看出,巴西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西部、北部地区人口稀疏。第(2)题,读图分析,甲是亚马孙平原,该地区人口稀少,主要的自然原因是该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气候过于湿热,植被茂密,不适合居住。第(3)题,读图可知,乙地区人口稠密。这是因为乙地位于巴西高原上,海拔较高,气候比较凉爽,温和湿润;东南部海上交通便利;欧洲殖民者和他们掳来的黑人首先到达这里,开发早,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
(2)亚马孙平原。 位于赤道附近(低纬)平原地区,热带雨林广布,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3)气候较为温和,历史较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
【类题再练】
  坦桑尼亚(如图所示)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对GDP贡献不足13%。2000年以来,该国平均人口增速保持在3.1%,人口分布呈现“南疏北密”的特点,集中分布在东北沿海、维多利亚湖(淡水湖)沿岸和中部地区。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以来坦桑尼亚的人口增长趋势带来的影响是(  )
A.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B.自然资源开发不足
C.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基础设施压力增大
(2)坦桑尼亚人口集中分布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沿海对外贸易较发达   B.中部地区金融业高度发达
C.南部地区工业发达   D.维多利亚湖盐业资源丰富
【解析】(1)选D,(2)选A。第(1)题,2000年以来坦桑尼亚的平均人口增速保持在3.1%,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趋势带来的影响是人口增长快,社会养老负担轻,A错误;劳动力充足,经济水平低会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促进经济增长,B错误;人口增长快,基础设施压力增大,生态环境压力大,环境恶化,C错误;D正确。第(2)题,坦桑尼亚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北沿海、维多利亚湖(淡水湖)沿岸和中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东北沿海对外贸易较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A正确;中部地区是政治中心,坦桑尼亚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不发达,B错误;南部地区工业落后,C错误;维多利亚湖是淡水湖,盐业资源缺少,D错误。
【补偿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一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发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解析】(1)选B,(2)选A。第(1)题,从图中黄河的形状、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图虚线段显示的人口地理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相吻合,故影响其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2)题,图中显示的①区域属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该区域位于河流冲积平原,不是山麓冲积扇;该区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素养发展
【常见图形】
图形1 人类大陆图
图形2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各种人口分布示意图,实质都是“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变式图。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世界人口分布
思考:
(1)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哪些 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提示:人口稠密区有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五大湖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历史悠久。
(2)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提示:7个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3)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高,气候严寒,不适于人类居住。
  (水平1、2)全球人口主要分布在70°N~50°S的地区。下图显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下图完成1、2题。
课堂测评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1选B,2选C。第1题,据图可知,20°N~30°N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为23.2%,是最大值。第2题,根据全球海陆分布可知,在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海洋占主体,40°S~50°S范围内陆地面积狭小,故人口稀少。
  (水平2)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
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4.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3选D,4选B。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图中显示,距河2km以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km 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第4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低地建设比较便利,这反映地形是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据此分析③④对。
【知识拓展】
  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世界海拔200米以下地区人口占全球的56.5%,海拔200~1 000米地区人口占全球的35.6%。
本课结束(共52张PPT)
第二节 人 口 迁 移 
1.运用资料,掌握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人口迁移的差异
2.运用人口迁移的图表和资料,从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3.通过探讨人口迁移对人口迁入区与迁出区的影响,树立趋利避害、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4.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掌握迁移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学科素养目标
基础知识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指人们变更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_____性变化。
②空间属性: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
_________界线为依据。
定居地
长期
行政区域
(3)分类:
类型 概念 迁移范围 主要方式
国际
迁移 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跨越_____ ___________、在本国
就业的外国人、国际
定居_____等
国内
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跨越_________
界线 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
国界
永久性移民
难民
行政区域
2.影响因素:
(1)是_____(或排斥力)与_____(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主要影响因素: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_________的影响;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
受_____________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_______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
_________的出台等。
推力
拉力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
优惠政策
二、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方向 特点
20世纪以前 “___大陆”迁往“___大陆” 欧洲是殖民者,非洲是
奴隶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_____国家迁往_______
国家 大规模的_____迁移
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_______国家迁往
_____国家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
迁移急剧增加;国际
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
很大变化;_____仍是
主要的人口迁入地


战乱
非战乱
难民
发展中
发达
美国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有政治、_____、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时间 人口迁移情况
古代 秦代迁徙天下豪富到_____;西晋“永嘉丧乱”、唐代“安史之乱”、
北宋“靖康之难”都造成中原人口大规模_____
近代 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_____、青岛、
_____、广州等城市移民快速增加
现代 战争和饥荒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___________诸省区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内地的农村___________迁往大城市和
_____________地区
经济
咸阳
南迁
天津
上海
西南、西北
剩余劳动力
沿海经济发达
时间 人口迁移情况
当代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东部向
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自发性迁移为主。主要从中部向东部迁移,
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
【实践探索】
暑假里,山东济南高中一年级三班的同学们组织到泰山旅游,这算不算是人口迁移
提示:不是。因为同学们的居住地没有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质疑批判】
小菲是山东济宁人,小时候一直生活在济宁。下面是小菲的一段经历。判断是否
属于人口迁移。
1.2012年9月考入济南某重点高中。 ( )
2.2015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 )
3.2017年8月到哈尔滨旅游。 ( )
4.2018年9月到济南某中学实习。 ( )
5.2019年9月到青岛某中学从教。 ( )


×
×

【对点连线】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变为人口迁出地。 (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 )
3.秦始皇迁徙豪富到咸阳是由于自然原因。 ( )
4.目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以自发性迁移为主。 ( )
×

×

合作探究
能力一 人口迁移的判断和时空特点
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国经历了哪几次大的人口迁移,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能力形成】
1.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即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由迁出地到迁入地。
(2)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线。
跨国界的人口迁移为国际人口迁移,一个国家内部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人口迁移为国内人口迁移。如图,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域,人口从B1到A1、A1到B2、B2到C1常被称为是人口迁移;而从B1到B2、C1到C2是在区内流动,常被称为是人口流动。
(3)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频繁往返、外出购物、旅游、出差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拥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属于人口迁移。
2. 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世纪
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地区→未开发地区 欧洲→美洲
非洲→美洲
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东南亚、美洲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次
世界
大战后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转向外籍工人(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石油产区(西亚) 各国生产力发展的
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性
3.我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农业经济脆弱,
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多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到改革开放前 计划经济体制和
严格的户籍
管理制度 以行政导向的组织性
迁移为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以自发性
迁移为主 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
【典题训练】
 2019年2月12日,某地图软件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年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等10个城市人员流出最多,成为“春节空城”。据此完成(1)~(3)题。
(1)春节期间该10个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
A.国内人口流动 B.国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流动
(2)导致该10个城市“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发展快
B.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
C.受传统文化影响
D.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
(3)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的影响有(  )
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②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③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④部分生产暂时性停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材料中的十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力强,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我国的中西部省区,因此属于国内人口流动。第(2)题,农村经济发展快、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可能会导致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城市,出现人口回流,而不仅仅是春节期间的暂时回乡。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会为人口的迁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城市“春节空城”现象关系不大。“春节空城”表明城市的务工人员较多,春节期间返乡导致该地区出现人口迅速减少,说明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3)题,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使城市的人口、车辆减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大量人口回到农村,会加大农村的环境压力;市民居住条件不会因为务工人员的回家过年而改善;务工人员离开城市,部分生产缺乏劳动力,会导致暂时性停滞。
【补偿训练】
   下图中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2)近几年,由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甲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而乙、丙两地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我国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农村到城市,由中、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第(2)题,人口迁移可以缩小迁出地与迁入地的经济差距。
能力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析
1.我国历史,上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迁移,这些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啊
【能力形成】
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两个变化”“三个因素”。
(1)“两个变化”。
①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②地理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三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所示:
2.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做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知识拓展】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境探究】
下图是2020年2月12日中国人口迁移的真实大数据。
【探究】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人口迁移集中在哪些地区 (区域认知: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
提示:不均衡。集中在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
(2)引起我国人口大量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因素)
【典例】
(2020·浙江1月学考)当代国际人口迁移主要由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等迁入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完成(1)、(2)题。
(1)影响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 B.社会文化 C.经济 D.自然生态环境
(2)这种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主要影响是(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减轻人口压力
③制约经济发展 ④推动科技创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是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方
向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主要影响。
【解析】(1)选C,(2)选D。第(1)题,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经济落后,欧洲、北美洲
和大洋洲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因各地经济差异,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
等差异较大,所以引起了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影响这种人口迁
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C正确;自然生态环境和政治原因对这种人口迁移起到了一
定作用,但都是导致了居民经济困难而起作用,因此自然原因和政治原因不是主要
因素,A、D错误;社会文化不会导致人口大规模移动,B错误。第(2)题,欧洲、北美
洲和大洋洲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
短缺等问题。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可以弥补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素质人才迁入可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①④正确,③错误。人口大量迁入会增加迁入地人口压力,②错误。
【易错点睛】目前迁入发达国家的主要是高素质人才。目前流入发达国家的人口,有一部分是低层次的流动人口,但迁入的人口是以高素质人才为主,对于发达国家,人口迁移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并推动其科技创新。
【类题再练】
  (2021·湖州高一检测)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美国人口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年龄—迁移率曲线理论模型。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是移民增加以及移民生育子女的增加。读下图,完成(1)、(2)题。
(1)X1和X2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自然因素、经济因素 B.家庭因素、经济因素
C.婚姻因素、政治因素 D.家庭因素、政治因素
(2)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相当
B.X1与X2年龄段之间人口迁移不具有相关性
C.X3年龄段人口迁移主要原因是养老
D.X3年龄段内随年龄增长人口迁移率稳步下降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X1年龄段的人口是小孩,主要是跟随外出就业或经商的父母而迁移,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根据横轴的年龄,X2年龄段属于劳动力人口,美国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婚姻因素不是X1和X2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题,根据图中迁移率曲线,目前各年龄段人口迁移率差异大;近年来,美国人口增速加快,主要原因是移民增加以及移民生育子女的增加,X1与X2年龄段之间具有相关性,子女随父母迁移;X3年龄段人口主要是为了养老的老人,C正确;X3年龄段内随年龄增长,人口迁移率先上升,后下降。
【补偿训练】
   自然条件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的分布,短期内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读“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空间流动成本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
A.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大,流动成本较高
B.水资源可以通过水利工程进行调配,将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
C.土地资源开发受地形影响,技术水平提高将吸引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
D.气候资源分布有一定规律,人口会长期集中分布在温暖的中低纬度地区
(2)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资源
C.经济收入
D.婚姻家庭
【解析】(1)选D,(2)选C。 第(1)题,温暖的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较密集。据图可知,矿产资源的开发对长期人口分布影响力度小,流动成本较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调水不会导致人口大规模向干旱地区流动。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人口向高海拔地区流动。第(2)题,改革开放后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图表应用
【常见图形】
图形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
图形2 模拟人口迁移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各种人口迁移示意图,实质上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的变式图。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以及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思考:
(1)人口净迁出指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人口净迁入指迁入人口大于迁出人口。 六大洲中,哪些大洲是国际劳动人口的净迁出地 哪些大洲是净迁入地
提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人口净迁出地;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是人口净迁入地。
(2)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和影响的主要因素。
提示:主要方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影响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
(3)分析人口迁移数量过多给迁入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提示:增加了迁入地在资源、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公共设施、医疗卫生、人口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负担。
  (水平1)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1、2题。
注:箭头的粗细表示迁移人口数量的多少。
课堂测评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动是北美三大移民流之一
B.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C.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是国际劳动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D.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2.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解析】1选B,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向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据图可知国际劳动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东欧。第2题,从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水平1)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3、4题。
姓名:王××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9月
籍贯:安徽
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 姓名:史密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2月
原住地:美国纽约(东北部)
现住地:美国休斯敦(南部沿海)(退休后移至)
就业状况:退休
3.影响王××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4.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宗教信仰
C.气候优越 D.水源充足
【解析】3选A,4选C。第3题,从安徽到江苏是从内陆到沿海,江苏的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影响王××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第4题,纽约气候冷湿,而休斯敦气候温暖适宜,阳光充足,史密斯是退休后移居此地,因此是为了享受生活寻找的优越养老地区。
本课结束(共46张PPT)
第三节 人 口 容 量
1.运用资料,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2.结合实例,比较并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异同
3.通过估算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观
4.通过搜集图片、视频、数据等资料,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后果
学科素养目标
基础知识
一、人口增长
1.概况:
(1)总趋势:人口不断_____。
增长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1)主要因素:自然资源、_____条件、社会经济、_____进步、医疗卫生、文化
教育、政治制度等。
(2)根本因素:社会_______的发展。
环境
科技
生产力
3.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指标: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___增长
②出生率<死亡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___增长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增加,表现为___增长
②迁入率<迁出率:总人口下降,表现为___增长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对_________的需求与日俱增。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资源的___________也在逐步增加。
自然资源
人均消耗量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表现 原因 影响
_________枯竭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限制人类
的生存和发展
森林植被破坏 乱砍滥伐
_____退化 过度放牧
土地_____化 大面积开垦草原
大气、水环境恶化 工业生产
矿产资源
草原
沙漠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_________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
_________,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
容纳的_____规模和_____规模。
自然资源
人口数量
人口
经济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_____发展水平、地区_________、人均资源
_________等。
(3)特点:_____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最适宜
科技
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
临界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18世纪中叶后,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 )
2.人口政策也是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 )
3.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就会下降。 ( )
4.影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
×

×
×
【实践探索】
2020年3月9日,上海市公布了《2019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至2019年年末,全市户籍常住人口1 450.43万人,较上年增加2.86万人,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上海市的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是户籍常住人口反而增加,为什么
提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因素有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尽管上海市的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但是人口迁入较多(迁入率高),所以户籍常住人口反而增加。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地球上的资源总量不会增加,从石器时代到工业社会人们可用的资源没有多大
变化。 ( )
2.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因此可以大力开采,不需要考虑枯竭的问题。 ( )
3.随着人们的开发,部分矿产资源会枯竭,从而限制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 )
4.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 ( )
5.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无限增大。 ( )
6.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 )
7.经济越发达、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就越大。 ( )
×
×


×
×
×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有哪些
能力一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2.资源环境如何限制人口数量的
【能力形成】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差异:
2.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①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
今后变化
趋势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
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3.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出来。具体如下图所示:
【知识拓展】
【情境探究】
  英国《卫报》推测,至2100年,世界人口有七成的可能性从现在的70亿持续增长至110亿。
【探究】
(1)漫画中的地球为什么流眼泪 (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地球的人口过多,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环境为什么能限制人口数量 (人地协调观:辩证看待自然对人类的影响)
提示: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3)人类怎样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
提示: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的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典题训练】
(2021·杭州高一检测)“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一年中到某一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读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表,完成(1)、(2)题。
年份 1987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3 2015
月 11 11 10 10 10 9 9 9
日 19 7 21 1 2 21 20 13
(1)“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2)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提前了,说明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变快了,很有可能是因为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B对;资源更新周期变短和资源利用种类增多应该使得超载日延长,A、C错;经济下滑,那么资源的消耗速度也会下滑,D错。第(2)题,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有两个,要么是让人类消耗资源的速度慢下来,要么是提高地球资源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加大资源开采力度看似可行,可是如果是非可再生资源,这样的开采是不可持续的,A错;降低人口合理容量等于降低环境承载力,这等于在说资源供养能力不够,B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就是减慢人类消耗资源速度的举措,C对。
【易错点睛】生态超载日是一种警示,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资源环境,生态超载日就会提前,反之,如果今后加强保护、节制消耗,生态超载日也会延后。
【补偿训练】
   读有关青藏地区的材料,完成(1)、(2)题。
青藏高原人口增长与人均资源占有量动态预测表
指 标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人口数量/万人 911.3 1 065.68 1 260 1 490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 1.35 1.16 0.98 0.83
人均草地面积/公顷 15.36 13.14 11.11 9.40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0.12 0.10 0.09 0.07
32.90 28.13 23.80 20.12
201.69 172.47 145.87 123.36
青藏高原与全国人口素质(受教育程度)对比图
(1)青藏高原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下降的原因有(  )
①人口增幅大
②不合理开发使资源减少和受到破坏
③资源保护意识较差
④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从人口角度分析,实现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大量引进劳动力,加速资源开发利用
C.适度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D.发展生态旅游,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解析】(1)选D,(2)选A。第(1)题,人均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人口数量、资源数量有关,而资源数量又受开发、保护、利用率等的影响。第(2)题,题目问的是“从人口角度”,虽然C、D项说法也利于青藏高原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与题目要求不符;B项不可取,青藏高原生态脆弱,人口容量有限,不可大量引进劳动力。
能力二 人口合理容量
l.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何区别
2. 日本国内资源匮乏,人口容量为什么却很大
【能力形成】
1.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等。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自然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资源越贫乏,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地区的对外
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
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生活和文化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2.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
点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
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
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典例示范】
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据此完成(1)、(2)题。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人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亿~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人内
(1)表中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根据所学知识,思考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回顾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其与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解析】(1)选A,(2)选C。第(1)题,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题,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补偿训练】
   读我国局部地区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分布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分布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2)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
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
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
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2)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水平1)常住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但不包括本地户籍长期在外地的人口)以及全年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读表,完成1、2题。
表 我国浙江省2000-2015年人口统计
课堂测评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常住人口/万人 4 677 5 443 5 539
户籍人口/万人 4 501 4 748 4 883
1.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15年浙江省人口增长的变化是(  )
A.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加快
B.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减慢
C.自然增长减慢,机械增长加快
D.自然增长减慢,机械增长减慢
2.造成2010年以后该省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①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劳工减少
②环境污染严重,本省人口外迁
③二孩政策出台,人口出生率大增
④经济发展加快,人口出生率偏低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选D,2选D。第1题,户籍人口的变化可基本反映人口的自然增长,读图分析可知,2000-2010年户籍人口增长了247万人,2010-2015年户籍人口增长了135万人,这表明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常住人口的变化可基本反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2010-2015年,该省户籍人口增长了135万人,而常住人口只增长了96万人,这表明外来劳工减少,人口的机械增长减慢。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10年之后,由于经济发展加快,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出生率偏低;由于产业转移的进行,该省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外转移,从而导致外来劳工减少,从而导致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减慢。故①④正确。
【知识拓展】影响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因素
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例如,我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较多。
  (水平1、2)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对人口战略
和人口政策的指导意义分别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的(  )
A.临界性、警戒性
B.警戒性、临界性
C.相对性、限制性
D.相对性、警戒性
4.甲处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消费水平下降
【解析】3选D,4选B。第3题,图中人口合理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这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超过人口合理容量,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将遭受灾难性的破坏,因而人口合理容量对该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警戒性。第4题,科技进步能增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并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因而可大大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消费水平会逐渐提高而不是下降。
本课结束(共29张PPT)
第一章 阶段提升课
思维建模
【复习指导】
1.宏观思路:本章是独立成章,后面的选择性必修课本再无涉及,但它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教材用了大量的篇幅、丰富的案例、众多的活动进行讲解,学习本章时,要从不同尺度(全球、国家、地方),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从多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树立正确人口观。
2.复习策略:
认识
角度 人口分布一节学习时,除教材上的世界人口分布、中国人口分布外,还要关注地方尺度的人口分布,如本省、本地等。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多元的,如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人口分布,可以将世界地形图与世界人口密度图对比
人口迁移一节,要充分运用书本鲜活的案例,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特点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辩证分析,而且能够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人口容量一节,首先弄清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不要死记硬背概念,而是要理解这两个概念。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是有一个限度的,人口数量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就会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本节课开始讲授的人口增长,应适当拓展人口问题
数理分析 通过人口有关具体数据,分析说明人口特点、人口迁移方向、人口问题等
图像运用 充分借助人口的各种统计图表(坐标类图、结构类图、人口金字塔图等),学会分析各种人口统计图表,掌握人口的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增长、人口容量等相关内容
(本章的“主题归纳”重点讲解了人口统计图的读图方法)
能力提升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坐标类图:
类型 例图 判读技巧



世界各大洲人口柱状图(2000年)
特点: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对照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个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类型 例图 判读技巧

线



线

非洲人口增长折线图(1950-2000年)
特点: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布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量值随时间或空间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
类型 例图 判读技巧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2004年)
特点:由三个坐标轴,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三条)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类型 例图 判读技巧








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图
特点:反映某地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根据图中四条曲线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出生率的水平和变化,根据曲线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死亡率的水平和变化,根据曲线沿虚线对角线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
2.结构类图:
3.人口金字塔图: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特殊变化:
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对点训练】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 (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2)甲地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A.上学难
B.老龄化
C.民工荒
D.男女比例失调
【解析】(1)选C,(2)选A。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0~14岁的人口比重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呈金字塔型,年龄越小比重越大,10岁以下的可达30%以上,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乙地出生率小于40‰(38‰左右),死亡率也小于40‰(38‰左右),自然增长率在0‰左右;丙地0~14岁人口比重为20%,比甲地小;丁地为人口负增长。第(2)题,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上学、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少,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养老压力大等;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劳动力不足;由甲地人口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真题链接
【学考真题】
  (2019·山东1月学考)下图为我国浙江、安徽两省2014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造成浙江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大量劳动力迁入 B.人口自然增长快
C.出生率迅速上升 D.老龄化问题加重
2.导致浙江、安徽两省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经济 D.交通
【解析】1选A,2选C。浙江省经济发达,对外吸引力大,外来人口迁入多,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安徽省外出打工人数多,迁入的少,导致常住人口小于户籍人口,因此导致差异的原因是经济因素。
  (2020·浙江7月学考) 读2019年我国部分人口大省数据统计图,完成3、4题。
3.河南省位于我国的(  )
A.东部地区 B.西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东北地区
4.关于五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省人口均超过1亿 B.人口出生率四川最低
C.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 D.整体处于低生育水平
【解析】3选C,4选D。第3题,目前,我国中部地区包括9个省级行政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因此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四川、河南和江苏的人口并没有超过1亿;人口出生率江苏省最低;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并不能缓解;五省的出生率均较低,整体处于低生育水平。
【高考真题】
  (2020·全国Ⅲ卷)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
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
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
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
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
【解析】1选D,2选C,3选B。第1题,2001-2005年出生的人口在2010年是5~9
岁,1991-1995年出生的人口在2010年是15~19岁,1981-1985年出生的人口在2010
年是25~29岁,1971-1975年出生的人口在2010年是35~39岁,据图可知,这四个年
龄段育龄妇女人数35~39岁最多,说明当时出生率最高。第2题,该市20~24岁年
龄组出生时间大致是1986-1990年,由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1986-1990
年的育龄妇女2010年年龄在41~49岁,据图可知,2010年年龄在41~49岁人数较多,
因此造成20~24岁年龄组出生人数偏多的原因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育龄妇女较
多;1986-1990年生育政策稳定;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后均较快,不会仅仅
影响某个短时间段;1986-1990年生育观念不会变化太大。第3题,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变化,即20年后的变化。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20年后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0~4岁、5~9岁,图示这部分人数量少且较长时间人数少,且10~14岁的人数也较少;因此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趋势不明显,且不一定是逐渐提高;2010-2030年该市人口增长较为缓慢,2025年即15年后进入育龄年龄的人在2010年是6~14岁,这部分人在2010年数量较少,不会在2025年出现生育高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多,生育政策较宽松,且图示信息不足以判断其人口总量减少,且20年期间不一定是逐渐减少。
4.(2019·北京高考)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下题。
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解析】德国老龄人口分布特征需要从分布是否均匀,大部分地区的密度范围、分布方位、形态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需要从当地劳动力、政府财政和社会福利负担、兵源和养老产业等方面作答。
答案: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