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共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课件(共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1-13 15:38:24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五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运用资料,认识世界和我国不同区域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运用资料,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能够利用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3.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4.调查学校所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学科素养目标
基础知识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一般指由自然界或_________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
_________,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2.类型(按性质分类):
主要类型 表现
环境污染 _____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_________ 水土流失、森林砍伐、___________、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_________ 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人类活动
生态失调
大气
生态破坏
土地荒漠化
资源短缺
3.产生的原因:
(1)人类对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越来 _____,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2)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_________。
(3)随着全球_____的急剧增长和_____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越大
自净能力
人口
经济
二、主要环境问题
1.资源短缺:
2.生态破坏:
3.环境污染:
(1)含义。
(2)分类: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___________污染、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主要污染物
大气污染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一氧化碳以及
_______颗粒物等
水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_____、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
土壤污染 工矿企业排出的废水、烟尘、残渣中所含_______
元素和有机物,农用化学药剂中的有害成分,以及
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
海洋污染 生产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_________物质等
固体废弃物
可吸入
农药
重金属
有毒化学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火山喷发属于环境问题。 (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
3.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
×
×

【对点连线】
【实践探索】
2021年1月,受不利天气形势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雾霾天气,该现象是否属于环境问题 属于环境问题的哪一类
提示:属于环境问题。该现象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属于环境污染(大气污染)。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可再生资源不会出现资源枯竭问题。 ( )
2.乱砍滥伐使得森林面积减少,导致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下降。( )
3.臭氧层空洞和酸雨都属于大气污染。 ( )
4.工业“三废”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任意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 )
×



【实践探索】
每年春天,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是哪种环境问题的反映
提示:沙尘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
合作探究
能力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1.为什么说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2.人类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是否--定产生环境问题
【能力形成】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如下图所示:
2.具体原因分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
问题 区别 联系
含义 产生机制
环境
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都是环境问题的基本形式,
环境污染往往会导致生态 破 坏
生态
破坏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典题训练】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  )
①F表示资源获取 ②F表示生产消费
③H表示废弃物排放 ④H表示生活消费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选B,(2)选D。第(1)题,该图表示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关系,图中E表示资源获取;F表示生产消费;G表示生活消费;H表示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当中去。第(2)题,在E表示的资源获取过程中,人类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生态破坏,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补偿训练】
下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属于图中箭头(  )
A.①    B.②   C.③    D.④
(2)近年来的夏秋季节,在粤港澳沿海水域易出现“赤潮”现象,导致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与其形成原因相关的图中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人类向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的不当行为。第(2)题,“赤潮”的发生是由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向海水中大量排放含磷、氮的废水所致。
能力二 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属于什么环境问题
2.我国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有何差异
【能力形成】
1.环境污染问题:
(1)环境污染。
表现 原因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的任意排放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
噪音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全球
变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臭氧层
破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酸雨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2.生态破坏问题:
表现 原因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及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或过度捕猎
3.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水污染和浪费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工业建设占用
矿产资源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其不可再生性
能源资源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及浪费,矿产能源的不可再生性
【知识拓展】有关环境问题的解题思路
(1) 环境问题的原因解题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 环境问题的防治解题思路。
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情境探究】
  环境问题按性质可分为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下面几幅漫画表示了部分环境问题。
【探究】
(1)图丁所示的是哪类环境问题 成因是什么 (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成因主要是工业的废气、废水过量排放。
(2)图乙所示的是哪类环境问题 目前该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还有哪些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
提示:图乙所示的是因砍伐森林造成生物栖息地丧失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3)图甲所示的是哪类环境问题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
提示:资源短缺。
【典题训练】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为(  )
A.臭氧层破坏、酸雨、荒漠化、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荒漠化
C.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荒漠化
D.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酸雨
(2)由图中③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有(  )
A.大气污染 B.腐蚀建筑物
C.皮肤癌高发 D.海平面上升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氟利昂增多,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增加,会导致酸雨现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植被破坏,会导致荒漠化。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补偿训练】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如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中给出的时间是北半球冬季,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需要燃煤取暖;北京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小汽车拥有量较高,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这是北京PM2.5的主要来源。第(2)题,由上题可知,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但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应该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煤炭燃烧中粉尘颗粒物的排放。大量使用洒水车是治标不治本,并且会加重供水紧张状况。
  (水平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课堂测评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1选C,2选A。第1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类消费;d表示生活、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引起地面沉降。
  (水平1、2)我国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标准于 2019 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生活垃圾类别调整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4 个大类,完成3、4题。
3.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垃圾随意堆放主要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A.生态破坏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D.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4.下列关于垃圾分类处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回收物经处理后可进行利用
B.有害垃圾应特殊安全处理
C.厨余垃圾主要用来填埋
D.其他垃圾可用来焚烧发电
【解析】3选B,4选C。第3题,垃圾随意堆放可以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第4题,厨余垃圾主要用来堆肥,而非填埋。
  (水平1、2)云南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8,却拥有全国60%以上的生物物种,其生物多样性之丰富在全世界都罕见,堪称世界“基因宝库”。令人担忧的是,目前云南的生物物种正在急剧减少,25%的物种濒临灭绝。据此完成5、6题。
5.造成云南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为追求商业利益破坏环境 
②地壳运动、气候变迁
③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④可再生资源有限,资源的后备储量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应该(  )
①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进山 
②停止一切商业活动,加大执法力度 
③建设自然保护区 
④开展生态旅游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5选C,6选B。第5题,人类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外来物种的入侵是导致云南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第6题,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当地居民进山,不符合实际,故①错误;停止一切商业活动,不符合实际,故②错误;③④所述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本课结束(共48张PPT)
第二节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通过案例,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形成的区域背景
2.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3.通过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观和人地协调观
4.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学科素养目标
基础知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人类与_________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受一定的地理环境影
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
境。
地理环境
2.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采集—狩猎
社会 少 低下 有限 原始的平衡
农业社会 增多 提高 对资源和环境
开发利用的强
度与_____明显
增大,环境遭到
破坏,甚至导致
一些文明的消失 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但对人地关系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
广度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工业革命后 急剧增加 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愈发严峻,人地矛盾激化 进一步深化与发
展,“_______”产生,
主张人类应主动谋
求与自然地理环境
的和谐
和谐论
人口数量 生产力水平 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信息社会
(后工业社会) 现代通信技术
及___________
的发明与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
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人类社会的组织制度、经营管理、价值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变革
21世纪以来 人地关系的研究向
_____化、低碳
化、绿色化、循环
化的方向发展
电子计算机
生态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1)传统发展观念。
①往往只_____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②简单地把_____________(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尺,忽视
_____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③单纯地把_______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_______首先是人类赖
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片面
国内生产总值
人文
自然界
自然界
(2)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由片面追求GDP增长的_________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持续承
载相协调的_______模式转变。
(3)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_________________构成危害的发
展。
②内涵: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和_____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
体。
③基本原则: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单一目标
多目标
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社会
公平性
2.转变传统发展模式:
(1)传统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的 扩大_________、增加产品产
量和提高消费水平 实现_________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
动造成的环境压力和_____消耗
特点 社会生产多以牺牲_____、环
境为代价 强调___________和土地、水、森林、
矿藏等自然资源的_______利用
结果 形成一种_____________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
严重的资源、_____危机 改变传统的以“_______、高消耗、高
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_____
机制,平衡___________的矛盾
生产规模
资源
不可持续发展
环境
清洁生产
资源
环境承载力
可持续
高投入
市场
需求与供给
(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由_________型向_________型、更多地依靠_______资源的方向
转变,并逐步建立_________型的社会经济体系。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防治___________,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农田,
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_____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沿海环境污染治理等
高耗粗放
高效集约
可再生
资源节约
土地荒漠化
海洋
(3)环境污染的治理。
①加快构建_____产业体系,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建设___________社会。
②构建政府为主导、_____为主体、_________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③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
(4)生态保护。
①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_______。
②防治_______,制止和扭转土地退化,保护___________。
③扩大_________试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海洋休养生
息制度,建立_____化、多元化_________机制。
绿色
低碳循环经济
环境友好型
企业
社会组织
稳定性
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
轮作休耕
市场
生态补偿
3.公众参与,从我做起: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采猎文明时期,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物资源遭到极大的破坏,人地矛盾突
出。 ( )
2.“天人合一”体现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协调思想。 ( )
3.由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变化导致现代环境问题突出。( )
4.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与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有差异的。 ( )
5.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超过了农业社会。( )
6.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科技的进步。 ( )
×

×


×
【对点连线】
【实践探索】
2019年3月5日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中重申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强调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这属于什么发展模式
提示:可持续发展模式。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经济增长。( )
2.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
利用。( )
3.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 )
4.商品包装越大越有利于减少污染。( )
×
×
×
×
【对点连线】
【实践探索】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它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2020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关爱自然,刻不容缓”。为保护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 )
2.绿色学校就是在校园里大量植树造林。( )
3.每少用一张纸都是节能低碳生活。( )
4.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各国政府的事,与普通民众没有关系。 ( )
5.循环经济可以缓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
6.少用一次性制品,养成低碳环保生活习惯。( )

×

×


合作探究
能力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思维导引】
1.人地关系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河流采取“截弯取直”和“恢复弯道”的不同做法,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
【能力形成】
1.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
理论 核心思想 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地理环境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
人类中心论 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单纯将地理环境看作人类的活动场所和随意开发利用的对象 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生态环境恶化
人地关系协调论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所限制,也存在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利用的可能性 人类和自然界是“自然-经济-社会”大系统中的伙伴,二者必须协调互利
2.“两步走”判定人地关系思想:
第一步,判定人地关系思想类型的问题,一般都会有一个背景材料,这个材料可能是一句话(如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图片(能够反映该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或者思想的图片)、数据(能够反映该时期人类生产活动的数据)、表格等。不管是哪一种背景材料,解决此类问题要看懂材料含义。
第二步,根据每个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对号入座即可。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农业文明时期——地理环境决定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工业社会时期——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等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
【知识拓展】人地关系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
引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及程度不同,环境问题的表现不同,人地关系思想也不同。
【情境探究】
  我国的一个山区县,决定修建一条隧道,从邻县的一条河流引水,以解决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缺乏的问题,但是,引水渠道工程非常艰巨,需要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渠道。该县人民不畏艰险,花了十余年的时间,终于修成了这条引水渠道。清澈的渠水流淌进千百万年来干涸的土地,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探究】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系理论的表现 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该思想体现最明显的是什么时期 (人地协调观: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
提示:该县的引水工程是人类中心论的表现。体现了当地人民顽强的毅力和不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工业文明时期。
(2)该引水工程的成功,会给地方经济带来哪些好处 (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该引水工程的成功,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农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方经济得到发展。
【典题训练】
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据此完成(1)、(2)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 (  )
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
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
(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 (  )
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
【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第(2)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补偿训练】
  下图是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据此完成(1)、(2)题。
(1)石碑所反映的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  )
A.采集—狩猎社会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信息社会
(2)这座石碑反映出当时的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  )
A.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B.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C.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人类正谋求与环境协调发展
【解析】(1)选A,(2)选A。第(1)题,人类社会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第(2)题,石碑上面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反映了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是崇拜自然,那时人类与自然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能力二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思维导引】
1.“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分别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个方面
2.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从我做起
【能力形成】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2.转变发展观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
概念 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效益 生态上的
良性循环 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把粮食生产和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的内部发展规律,大大减少了传统农业生产中造成的土壤肥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生物资源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
经济上的
良性循环 农、林、牧、副、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全面发展,依靠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其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换、各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共生、相养规律,减少了化肥、农药和动力的使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知识拓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典例示范】
  (2020·江苏高考)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
①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②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③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④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
①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②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③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 ④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可从以下思路具体分析:
(1)广西当地适合发展桑蚕业的区位条件。
(2)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及影响。
【解析】(1)选D,(2)选C。第(1)题,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不高;广西部分地区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好,桑蚕结茧次数多;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多裂隙,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不多;广西土地面积大,地形多样,桑树适宜种植区域大。第(2)题,桑下种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没有延长产业链;桑枝育菇,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利于发展多种经营;薯加工成淀粉、粉丝,丝加工成丝绸,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菌基回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补偿训练】
  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目标、增长方式上有很大差别。读下图,完成(1)、(2)题。
(1)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是(  )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
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
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
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
(2)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是(  )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
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高消耗、低增长、高排放,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的增长方式是低消耗、高增长、低排放。第(2)题,矿渣生产水泥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课堂测评
  (水平1、2)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水稻生产,要求排灌便利,图中稻田最低水位的高度考虑到鱼群通过能力,所以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2题,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实现了稻鱼共生,有利于保护环境。
【知识拓展】古老农耕文明: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流域的中下游,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该县传承千年的“稻鱼共生”系统2005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首批“全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农民在山脚下用泥土堆起田埂,引溪水灌溉稻田,鱼啄食杂草与小虫,在稻田里自然生长。
  (水平1)我国南方某山区产业以耕作和矿产开采为主,20世纪70年代,该地“红色荒漠”面积有所扩大。完成3、4题。
3.“红色荒漠”面积扩大导致该地(  )
A.生物种类增多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地下径流减少 D.降水量明显增大
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适宜(  )
A.推广立体农业  B.鼓励发展放牧业
C.增加粮食种植 D.加大矿产开发力度
【解析】3选C,4选A。第3题,结合材料“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地区大量耕作和矿产开采,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的现象,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由于坡面径流增加,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一个地区降水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红色荒漠”会对降水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明显增加。第4题,结合上题,由于过度的种植与矿产开采导致该地“红色荒漠”现象严重; 当地丘陵山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推广立体农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发挥丘陵山地土地资源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由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可耕地面积小,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不适宜发展畜牧业。
本课结束(共32张PPT)
第五章 阶段提升课
思维建模
【复习指导】
1.宏观思路:本章教材的编写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方面内容。 所以应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结合具体案例,选择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剖析,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在真实的环境中,发现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
2.复习策略:
认识角度 这一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相关内容在前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已有一定涉及,关键是抓好“归纳”这一环节。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了解环境问题的类型和其空间分布的差异,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
这一节内容主要以“陈述”的方式展示,通过阅读大致就能把握其基本的观点。 学习中建议抓好“人与自然相互作用阶段性特征”这一“活动”。 本节教材的重心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学习和问题探讨,理解“转变传统发展观念”“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公众参与,从我做起”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特别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部分内容尤为重要,教材运用案例的方式展示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过程推理 能够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典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图像运用 充分借助各种图形、图像,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
能力提升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
生态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森林破坏 森林火灾、病虫害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草地退化 气候异常、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湿地干涸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 围湖造田、围海造陆、引水灌溉等
生物多
样性减少 物种都有一定的寿命,自然灭亡 狩猎和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土壤侵蚀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垦严重
荒漠化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农垦、樵采
2.我国典型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大兴安岭西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地退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地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南方低山丘陵区
横断山区、云贵高原西部、亚热带丘陵山区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
青藏高原 草场退化、湿地萎缩、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
【对点训练】
人与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但不少地方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全世界可耕地面积正以每年708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水蚀、风蚀、沙漠侵吞
B.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C.城建、交通用地面积的扩大
D.畜牧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
(2)据统计,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辖区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阔
(3)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
A.增加地下水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生活和工业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1)选A,(2)选C,(3)选D。第(1)题,目前,世界可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是由土地退化造成的,而引起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降水较少且集中,地表植被一经破坏,便很容易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第(3)题,地下水开采过量,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环境问题;华北平原人口密集,很难缩减农田面积;用污水灌溉农作物,会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引发“公害病”;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既可提高产出,又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循环经济关联图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物产生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的一种图示。主要呈现形式有三类:一是体现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关联图(如图1);二是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关联图(如图2);三是工业园区工业部门间关系或产业关联、生产流程关联图(如图3)。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学生填空或选择填空。
图中字母的含义: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提供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给人类消费,为消费活动;d表示废弃物排放。
图示中符合该循环系统的①②③④⑤的含义分别是: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该农业科技园的核心是乳畜业,商品率高是其突出特点。
图示该循环系统中a、b、c、d依次是:钢铁、废热、建筑材料、污水处理。该工业区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输入减量化。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地理关系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
【对点训练】
  福建省龙井生态农业是集特色珍禽养殖、名优水果种植、动物标本工艺品加工、农家乐餐饮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下图为龙井生态链种养循环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A.种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喂养竹鼠
B.在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
C.养殖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D.用食品加工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生产沼气
(2)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③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使用 
④促进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种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喂养竹鼠,养殖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是养殖业的生产需要,在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是对生产空间的利用,ABC都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都属于循环经济中对废弃物的再利用。第(2)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属于经济效益,而本题考查的是生态效益。
授课参考
【学考真题】
  (2020·山东1月学考)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平均海拔在3 500 m以上,如图为三江源地区1960-2005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三江源地区近几十年来气温(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波动上升 D.波动下降
2.图中反映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能导致三江源地区出现(  )
A.酸雨危害 B.降水增多
C.冰川消退 D.臭氧层空洞
【解析】1选C,2选C。第1题,读图可以得出,三江源地区近几十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第2题,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和冰川消退问题。
【高考真题】
1.(2020·浙江7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冬半年,河南省有时会发生大气污染现象。某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该省发生了一次污染天气过程。下表为5个站点所在地此阶段的空气质量统计表。
注:空气质量 1-优,2-良好,3-轻度污染,4-中度污染,5-重度污染,6-严重污染
站点 日期
28日 29日 30日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安阳 4 5 4 4 5 5 5 6
郑州 4 4 3 4 5 4 2 5
商丘 3 2 3 4 5 3 3 3
南阳 3 4 2 3 4 4 3 2
三门峡 3 4 3 2 5 4 3 2
(1)河南省的地势特点是   。从地形类型看,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   。
(2)与安阳相比,简述南阳此次污染天气的特点,并分析其自然成因。
(3)从能源利用角度,说出河南省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河南省地势西高东低,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和空气质量分级的注释,可以发现与安阳相比,南阳污染程度轻、污染持续时间短的特点。根据材料,此次污染是个过程且出现在冬半年,可联想到是在冬季风影响下污染物随之南下,再结合图示,可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能源的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思考,开源可使用新能源、二次能源,节流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
答案:(1)西高东低 平原
(2)特点:污染程度轻;持续时间短。
成因:位置偏南,受冬季风从邻省输入的污染物影响较小;受北部山地阻挡,减弱了同期北方带来的污染。
(3)利用太阳能等,加快清洁能源替代;优化用煤结构,增加二次能源使用;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中供暖,改进能源利用方式。
2.(2020·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2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3为“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注意关键词“当前”,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
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
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
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第(2)题,首先,
黄石市距中心城市武汉较近,可获得一定的技术支持;其次,黄石市靠近长江,水源
充足,交通便利;再次,作为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其劳动力丰富;最后,根据材料
信息可知,2008年黄石市被定为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
的政策支持,并且,黄石市被称为“钢铁摇篮”“水泥故乡”,其产业基础条件较好。第
(3)题,根据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
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第(4)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2)产业基础好;临江水运便利;政策扶持;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
(3)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