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河源市正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13 22: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源正德中学2020级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
生 物 试 卷
命题人:高二生物备课组 审题人:高二生物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片段与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可能会导致果蝇正常眼变为花斑眼,这种变异属于(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
2.经研究发现,近来新冠病毒出现了传染力更强的变异个体。与最先发现的新冠病毒相比较,已发生20多次变异。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冠病毒发生的可遗传变异能够为它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新冠病毒发生的大多数变异对于病毒自身来说是有利的
C.阻断病毒的传播可减少它的繁殖次数从而降低变异频率
D.若变异后的新冠病毒潜伏期变长,则更有利于它的传播
3.用X射线处理水稻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稻瘟病的植株Y,取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射线诱发的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
B.植株Y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逐代升高
C.培育单倍体植株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D.上述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抗病植株可以产生多种可育配子
4.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Na+ 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 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D.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 明显下降
5.在连续恒速给药(如静脉输注)的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一段时间后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结合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注射药物一般不影响稳态
B.注射量相同的情况下,静脉注射比肌肉注射会使药物更快达到全身各部位
C.理想的给药剂量应使稳态血药浓度维持在最小中毒浓度与最小有效浓度之间
D.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
6.下列关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小泡通过与突触前膜发生融合,释放其所储存的神经递质
B.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用于兴奋的传递
C.神经纤维上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
D.神经递质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不一定引发新的神经冲动
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8.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C=CD,图乙为突触结构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图甲中C给予电刺激,并在A、D点放置电流计,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图乙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依靠主动运输被释放出来
C.图乙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D.图甲中刺激A点所在的神经纤维,膜外、膜内电流的流向相同
9.当人体严重饮水不足时,会出现的生理现象是( )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②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③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④下丘脑产生渴觉; 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10.甲状腺激素(一种含碘的氨基酸)可以促进人体细胞代谢,其分泌活动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有关分泌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缺碘会使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B.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甲状腺激素不参与细胞膜和核膜的组成 D.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游离核糖体
11.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12.血糖平衡调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和肾上腺素均参与了血糖的调节,其中肾上腺素也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饥饿状态下,胰岛B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激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
B.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
C.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的作用,所以与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D.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13.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
A.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
B.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故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的单倍体是不育的
D.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长成芝麻,因其体内仍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属于二倍体
14.下表为某成年人体检表上的五项血常规指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名称 红细胞计数 (×1012/L) 血红蛋白 (g/L) 甘油三脂 (mmol/L) 葡萄糖 (mmol/L) 甲状腺激素 (nmol/L)
检查结果 3.2 100.78 4.21 8.48 201.31
参考值 4.09~5.74 131~172 0.48~1.88 3.6~6.1 50~160
A.表中五项指标都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此人的饮食需注意补充铁元素和脂质
C.血糖超出正常值说明此人是糖尿病患者 D.此人可能有兴奋、多汗、易怒、心率增快等症状
15.X毒素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曾一度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研究者选用某种哺乳动物的神经组织(如图甲)进行了分组实验及不同的处理(I组:未加X毒素;Ⅱ组:浸润在X毒素中5min;Ⅲ组:浸润在X毒素中10min)。各组分别刺激神经元A,并测量神经元A与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结果如图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神经元A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是一种大分子化合物
B.从图乙推断,神经元A和神经元B动作电位的改变一定都是X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
C.为减弱手术带来的疼痛,医学上可以考虑利用X毒素的生理作用研发麻醉类药物
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或树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
16.选择30只生理状况大致相同的健康成年小白鼠,测定小白鼠单位时间耗氧量的平均值,以代表鼠的物质代谢强度,将其随机分为甲、乙组,做如下处理:
组別 实验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
甲 切除小白鼠体内的甲状腺 切除10天后,测得其物质代谢强度大大下降
乙 切除小白鼠体内的甲状腺,5天后,连续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中的甲状腺激素 切除10天后,测得其物质代谢强度没有下降
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小白鼠的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要增加下列哪项作为对照实验( )
A.切除甲状腺,注射生理盐水
B.既不切除甲状腺,又不注射甲状腺激素
C.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
D.从切除甲状腺后的第5天开始,注射溶解于另一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7.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组织液和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 、 (填“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大”)。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 。
(2)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若监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 。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原因是内环境中的成分都处于 状态。
18.人体受某些病毒感染后会引起发热,在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如下:
(注:体温调定点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高于或低于此值,机体会进行相应调节,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调定点为37℃左右。)
(1)图中激素乙通过 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了图中的作用以外,还对神经系统有影响,该影响具体是 。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是 。
(3)结合人体体温调节机制分析,人体出现发热症状后,通过增盖棉被进行捂汗来退烧的做法是否科学?请说明原因。 。
19.育种上可以利用普通小麦培育出小黑麦,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DDTT)和矮秆易感病(ddtt)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1)A组育种方法是 ,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 。
(2)B组所示的育种过程中,选种从 代开始,因为从这一代开始发生 ,出现需要的性状类型。
(3)C组所示的育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 ,过程②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 ,过程③可以使用 两种方法处理,处理后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所占的比例为 。
(4)B、C、D三种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 组,原因是 。
20.在神经细胞与骨骼肌细胞之间存在类似突触的神经—肌肉接头。研究发现,肌细胞外钙离子会对钠离子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称为膜屏障作用,因此钙离子浓度会影响肌细胞的兴奋性。
(1)兴奋在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肌细胞膜上的 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以 的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引起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而血钙过低常常引发肉痉挛(痉挛是指肌肉突然做不随意挛缩,俗称抽筋,会令患者突感剧痛,肌肉动作不协调),根据题目信息,解释其原因: 。
(2)河豚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其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神经毒素,若烹饪不当会引发中毒。河豚毒素能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且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但河豚毒素对钾离子通道无直接影响,因此对静息电位基本无影响。
①河豚毒素中毒后,可能会引发患者肌无力随着时间延长,症状会逐渐 (增强/消退)。
②临床上,根据河豚毒素的作用机理,在经过提纯、减毒等处理之后,可以用作镇痛药物,试分析这样做的依据 。
21.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和高盐饮食都不利于健康。人体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后会发生一系列的调节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血糖调节部分过程简要示意图 (+)表示促进
(1)图中下丘脑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若从重吸收的角度开发一种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新药物,该药物应具有 (填“增加”或“减少”)肾小管管壁细胞膜上重吸收葡萄糖的转运蛋白数量的效应。
(2)高盐饮食导致尿量减少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其反射弧的渗透压感受器在 。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的受体结合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重吸收水量增加,请提出一种假说解释该现象发生的机制 。
(3)研究发现,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为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研究小组将若干实验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大鼠灌胃适量乙醇溶液,乙组大鼠灌胃等量蒸馏水,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请评价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C
由题意可知,果蝇的一条染色体片段与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互换片段可能会导致果蝇正常眼变为花斑眼,可知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即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新冠病毒发生的变异为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为可遗传变异,A正确;
B、对新冠病毒来说,变异可能有害,可能有利,B错误;
C、阻断病毒的传播可减少其繁殖次数从而降低变异频率,C正确;
D、若病毒潜伏期变长,感染者出现症状的时间延长,不易被发现,有利于病毒传播, D正确。
故选B。
3.【答案】B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变植株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即突变植株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性状分离比是1:1,说明突变体是杂合子,但是表现为抗病,即抗病为显性性状,则处理前的正常水稻为隐性性状个体。
【详解】
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突变植株为杂合子,但是表现为抗病,所以该突变因为显性突变,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株Y为杂合子,则植株Y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会逐代升高,B正确;
C、培育单倍体植株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错误;
D、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能产生可育配子,D错误。
故选B。
4.【答案】B
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K+主要位于细胞内,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C正确;
D. 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D正确。
5.【答案】A
【详解】
A、人体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不断发生变化,注射药物会影响稳态,A错误;
B、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先进入组织液,在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的药效更快,B正确;
C、药物在人体内发挥治疗作用时,该药物的血药浓度应介于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中毒浓度之间,C正确;
D、注射药物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当治疗效果不满意或发生不良反应时,可通过测定稳态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加以调整,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详解】
A、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时,引起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
B、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因此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能形成多个突触小体用于兴奋的传递,B正确;
C、神经细胞上钠离子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C错误;
D、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可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导致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故不一定引发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C。
7.【答案】D
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的低级中枢脊髓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A错误;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B错误;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C错误;人看到酸梅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8.【答案】A
A、分析图可知,刺激C后兴奋能传到A点,也能传到D点;由于兴奋在突触传递时存在突触延搁,所以兴奋会先到达A点,后传到D点,即在图甲中C给予电刺激,并在A、D点放置电流计,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图乙中E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C为神经递质,依靠胞吐被释放出来,B错误;
C、图乙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受体)结合后,不一定会引起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因为C有可能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
D、未兴奋部位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刺激后的兴奋部位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图甲中刺激A点所在的神经纤维,膜外电流方向为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刺激部位),而膜内电流方向为兴奋部位(刺激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因此图甲中刺激A点所在的神经纤维,膜外、膜内电流的流向相反,D错误。
故选A。
9.【答案】B
【详解】
当人体严重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增大,对水的重吸收增强。①③⑤正确。
故选B。
10.【答案】D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进而通过反馈调节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时,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有关分资活动,可知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正确;
C、甲状腺激素属于信息分子,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D。
11.【答案】B
A、胰岛素本质为蛋白质,不能口服,一般采用皮下注射法,且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因此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A正确;
B、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由于促胰液素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因此胰腺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睛】
12.【答案】C
A、饥饿状态下,胰岛A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使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的速度加快,A错误;
B、血糖浓度过高时,葡萄糖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过低时,肝糖原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从而维持血糖的平衡,而肌糖原不能分解,B错误;
C、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的作用,进而使血糖升高,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也会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即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C。
【点睛】
13.【答案】A
A、如果将这个四倍体芝麻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杂交,产生的子代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此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四倍体芝麻是一个新物种,A正确;
B、此四倍体芝麻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应含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所以还含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后变成四倍体,四倍体是可育的,C错误;
D、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为单倍体植株,不是二倍体,D错误。
故选A。
14.【答案】D
【详解】
A、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据表格数据可知:此人甘油三酯含量偏高,故应控制脂质的摄入,B错误;
C、此人血糖超出正常值,可能是短时间内摄入糖过多,不一定是糖尿病患者,C错误;
D、此人甲状腺激素含量偏高,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并提高代谢水平,故此人可能有兴奋、多汗、易怒、心率增快等症状,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A、以胞吐方式运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属于小分子物质,A错误;
B、从图乙I、Ⅱ、Ⅲ组结果推断,神经元A的动作电位逐渐减弱,很可能是X毒素的生理作用阻遏了Na+内流,神经元B的动作电位减弱直至为零,有可能是X毒素影响突触后膜识别信息分子(受体)所致,B错误;
C、由图乙可知X毒素可以阻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即其能阻断兴奋传到大脑,避免痛觉的产生,故可以用于研发麻醉类药物,C正确;
D、兴奋是由神经元A的轴突传递给神经元B的,D错误。
故选C。
16.【答案】C
据题表分析:使用的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是无关变量,在实验中应该予以排除,从乙组中看出,该实验从第5天开始进行,为了排除用来溶解甲状腺激素的溶剂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所以在第5天开始,用只注射溶剂的处理作为对照组。C正确。
故选C。
【点睛】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17.【答案】(1)基本相同 差异较大 细胞内液或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
(2)肝细胞受损 相对稳定(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详解】
(1)组织液和血浆中的电解质基本相同,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故血浆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差异较大。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细胞内液或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
(2)若监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使肝酶进入内环境。由于内环境的成分都处于相对稳定(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所以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
18.【答案】(1)体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幼年时)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2) 大于 神经—体液调节 (3)不科学,增盖棉被会导致机体散热量减少,体温会进一步升高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
【详解】
(1)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除可以提高体温外,还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对于幼年期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2)体温上升期,皮肤血管收缩,人体骨骼肌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使产热量 大于散热量,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等,即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3)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减少尿量。
(4)发热者采用盖被子捂汗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捂汗不利于散热,会导致体温升高,引起体温失衡。
19.【答案】(1)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2) F2 性状分离 (3) 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细胞的全能性 秋水仙素和低温 1/4 (4)D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
【详解】
(1)A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B组所示的育种过程中,选种从F2代开始,因为从这一代开始发生性状分离,出现需要的性状类型。
(3)C组所示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过程②是花药离体培养,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过程③可以使用秋水仙素和低温两种方法处理,处理后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所占的比例为1/4,因为F1的基因型为DdTt,产生dt配子的概率为 1/4。
(4)B、C、D三种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D组,D组所示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其原理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和不定向性。
20.【答案】(1)特异性受体 协助扩散 钙离子浓度过低,对钠离子内流的竞争性抑制减弱,增强了肌细胞的兴奋性,使其持续兴奋引发肌肉痉挛 (2) 增强 河豚毒素特异性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使兴奋无法传入神经中枢产生痛觉,实现镇痛效果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详解】
(1)神经-肌肉接头类似突触,兴奋在传递过程中,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经突触间隙与肌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进入细胞,引起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因为“肌细胞外钙离子会对钠离子内流产生竞争性抑制”,所以血液中钙离子过低则对钠离子内流的竞争性抑制减弱,增强了肌细胞的兴奋性,因而持续兴奋引发肌肉痉挛。
(2)①据题“河豚毒素能特异性地抑制钠离子通道,从而减小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峰值”,因此河豚毒素中毒后,可能引发患者肌无力,再根据“且作用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可知,随着时间延长,症状会逐渐增强。
②据题可知,由于河豚毒素特异性抑制钠离子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使兴奋无法传入神经中枢产生痛觉,因此河豚毒素经过提纯、减毒等处理之后,可以用作镇痛药物,实现镇痛效果。
21.【答案】(1)不属于 增加 增加 (2)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的受体结合后,增加了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 (3) 增加 不合理,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详解】
(1)分级调节是一种激素的分泌会影响另一种激素的分泌,图中下丘脑调节胰岛素的分泌过程通过神经完成,不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就是俗称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常伴有软弱、乏力,长期高糖饮食导致的血糖浓度持续偏高,可能诱发糖尿病,患者排糖的时候伴随着排水,故其尿量会增加;若从重吸收的角度开发一种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的新药物,该药物应具有增加肾小管管壁细胞膜上重吸收葡萄糖的转运蛋白数量的效应,从而可使血糖浓度降低。
(2)水盐平衡调节的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集合管上的受体结合后,增加了管腔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可使肾小管、集合管细胞通过水通道蛋白从管腔中重吸收水量增加。
(3)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增大肾小管、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乙醇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据此推测人体过量饮酒后尿量会增加。实验为验证乙醇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因此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的尿量差异的同时,还要检测并比较两组大鼠抗利尿激素的含量。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