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1-13 22: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届高三上期阶段性测试(二) 理科综合生物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的细胞核中含有 DNA、RNA 和蛋白质
B.蓝藻和小球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
C.酵母菌无氧呼吸各阶段释放热能的同时也形成 ATP
D.人体干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全能性大小相同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与相应物质结合后才能发挥催化作用
B.酶的合成需要 RNA 聚合酶的参与
C.胃蛋白酶适宜在低温、低 pH 条件下保存
D.探究酶的最适 pH 宜选择淀粉和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
3.某高等植物的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 AaBb 自交,若后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
B.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两对基因间也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C.若 Aabb 与 aaBb 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相等,此结果不能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
D.单倍体育种的方法也可用于验证两对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4.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突变只能改变基因的结构,不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C.某些环境因素能引起突变,但突变不一定引起个体表现型改变
D.若无自然选择影响,某随机交配的小种群基因频率也可能改变
5.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血浆、淋巴、组织液都可以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B.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C.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细胞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6.大鼠某神经元白天胞内 Cl-浓度高于胞外,夜晚则相反。该神经元主要受递质γ-氨基丁酸的调节,γ-氨基丁酸与受
体结合后会引起 Cl-通道开放,使 Cl-顺浓度梯度通过离子通道转移。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γ-氨基丁酸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
B.γ-氨基丁酸与受体结合后使 Cl-外流
C.白天γ-氨基丁酸可能引起该神经元兴奋
D.夜晚γ-氨基丁酸可能引起该神经元抑制
31.(10 分)光合作用是多数生命体能量的最终来源,而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也一直在延续,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问题
(1)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放出氧气,而放氧部位为叶绿体,实验所需条件为:是否需要隔绝空
气__________ ,是否需要提供光照__________ ,是否需要提供碳酸氢钠稀溶液__________ ?(以上均填“是”或“否”)。
(2)萨克斯通过半叶法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淀粉,而检测淀粉可以用碘蒸气熏蒸,检测前需要对叶片进行脱绿处理,所用试剂为__________ ,选用该试剂的原因为__________ 。
(3)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二氧化碳在植物体内固定还原的过程,发现有些植物二氧化碳的固定产物不是 C 3 ,而是 C 4 ,进而发现了催化生成 C 4 的 PEP 羧化酶,而且该酶具有更强的催化二氧化碳固定的能力,由此推测高温干旱引起的气孔关闭对该种植物的影响相对较__________ (填“大”或“小”)。将 A、B 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 5min测定小室中的 CO 2 浓度,结果如右图所示,哪种植物最可能存在 PEP 羧化酶__________ ?
32.(10 分)
粮食问题始终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我们在注意节约粮食的同时,更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回答以下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
(1)合理密植可使大田作物得到良好的通风,进而为作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__________以有利于其在叶绿体基质中直接生成更多的__________ 。
(2)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称为轮作。比如今年的棉田,明年种来种西瓜。今年的瓜田,明年换种大豆。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 (答出两点)。
(3)冬季大棚已经得到普及,保证了人们冬季的“菜篮子”,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影响植物生长的__________ (影响因素)条件。
(4)增施 C0 2 是提高温室植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有人发现,随着增施 C0 2 时间的延长,植物光合作用逐渐减弱。为探究其原因,研究者以黄瓜为材料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由图可知,常温+C0 2 处理组在超过 29 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处理组。此阶段,常温+C0 2 组淀粉含量与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 ,据此推测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于淀粉积累过多。在增施 C0 2 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__________ 光合作用速率。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升髙温度促进了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减弱了淀粉大量积累对光合作用的抑制。图中支持该假设的证据是__________ 。
33.(11 分)
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编码蛋白
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
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 mRNA 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
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 DNA 片段及其 mRNA;
步骤②:加热 DNA 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 mRNA 按照碱基配对原则
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说明该基因有__________ 个内含子。
(2)如果现将步骤①所获得的 mRNA 逆转录得到 DNA 单链,然后该 DNA 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 DNA 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 DNA 单链中不含有__________ 序列。
(3)DNA 与 mRNA 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__________ 种(A—U 与 U—A 为同一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 。
34.(11 分)
大豆原产中国,通称黄豆,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大豆是雌雄同株植物,野生型大豆雌蕊与雄蕊育性正常。
(1)大豆的紫花和红花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 表现型不同的两个亲本杂交,F 1 再自交,若 F 2 中紫花∶红花=5∶3,则据此可判断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若选用纯合的紫花和纯合的红花植株进行杂交,理论上 F 1 应该全部为显性性状,但是 F 1 在中出现了一株隐性个体,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
(3)诱变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__________ 。科学家用射线对大豆种群进行诱变处理,并从大豆种群中分离出两株雄性不育个体甲和乙, 均为单基因隐性突变体。某同学请设计一种杂交方案,探究上述两株突变体是同一基因突变还是不同基因突变所致。方案如下:将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进行杂交,F 1 自交,观察并统计 F 2 中雄性可育与雄性不育的比例。该方案
不可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正确的杂交方案。__________ 。
35.(12 分)
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元,能够分泌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发生 Cl-内流、K +外流,从而造成突触后膜膜电位的改变,使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图 1 是与膝跳反射有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①~⑧表示细胞或结构)。发生膝跳反射时,伸肌②收缩,屈肌⑦舒张。回答下列问题:
(1)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填图 1 中序号)是传入神经。在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该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递。
(2)图 2 表示膜电位变化曲线。在膝跳反射过程中,A 点的膜电位变化曲线为甲曲线,其中 EF 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F 点时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
(3)图 1 中__________是抑制性神经元。在膝跳反射过程中,⑤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 2 中的________(填“甲”“乙”或“丙”),⑥位置的膜电位变化曲线是图 2 中的______(填“甲”“乙”或“丙”)。
(4)若要检测图 1 中 M 点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理论上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单选)。
A.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 M 点两侧,刺激 N 点
B.将电表的两极连接于膜外 M 点两侧,刺激感受器
C.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 M 点膜内和膜外,刺激 N 点
D.将电表的两极分别连接于 M 点膜内和膜外,刺激感受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