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B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3 11:34:48

文档简介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2021·湘潭)下列考古成就中,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A.宁乡四羊方尊 B.长沙走马楼吴简
C.里耶秦简 D.随县编钟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的年号。B项正确;
A项是商代的,C项是秦朝的,D项是战国的,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2.(2021·深圳押题)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以上材料说明了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三国志》记载了曹操陵墓所在地,又经过了现代的考古发掘,最终认定,这说明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不符合题意;
C.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不符合题意;
D.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3.(2021九下·德庆月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 可知是赤壁之战,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极连按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納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作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败北,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
A 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救援赵国的战役,排除;
B 是秦末起义军与秦军在巨鹿的战役,排除;
D 是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在淝水进行的战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4.(2021·罗庄一模)它是三国之一,它的创立者被称作刘皇叔,它的都城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该政权及其建立者分别是(  )
A.吴、孙权 B.蜀、刘备 C.魏、曹操 D.魏、曹丕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吴、孙权,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被称为刘皇叔,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魏、曹操,不符合题意;
D.魏、曹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政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建立者。
5.(2021·定陶一模)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D推论错误,ABC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准确理解和识记课本基础知识,切记还是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6.(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
C.诸葛亮出师伐魏
D.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而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是在208年,因此它不属于三国时期,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 ,不符合题意;
C. 诸葛亮出师伐魏 ,不符合题意;
D.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知道三国时代所处的时间段,再结合对备选项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八王之乱 B.赤壁之战
C.石崇和王恺斗富 D.七国之乱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赤壁之战,不符合题意;
C. 石崇和王恺斗富 ,不符合题意;
D.七国之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灭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B.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D.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 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不符合题意;
B. 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不符合题意;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灭亡原因有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压迫激起了他们的反抗等,但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是其灭亡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9.(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征兵频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妇女地位提高 ,不符合题意;
C. 儒家思想盛行 ,不符合题意;
D. 北方经济衰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被灭掉的国家是(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汉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魏国,不符合史实;
B.吴国,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国首先灭掉蜀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2020七上·紫阳期末)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 D.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选B项;
民族交融的加强和西晋短期统一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
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因此,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12.(2020七上·巴南期末)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
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晋衰亡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西晋建立和灭亡的时间,知道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13.(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14.(2021七下·东莞月考)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A.政治中心南移 B.城市生活繁荣
C.中央集权加强 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A .由材料无法得知政治中心的南移,故 A 选项错误;
B .材料并未涉及城市生活的繁荣,故 B 选项错误;
C .由材料无法得知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C 选项错误;
D .仔细观察图表,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故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2021·广东一模)东晋初年,从洛阳迁到吴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并说:“何乃渹(渹是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  )
A.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B.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D.东晋时期实现国家统一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从洛阳迁到吴地”以及“北人说吴语”可以看出,随着北民南移,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出现了北人说吴语的现象,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不符合题意;
D. 东晋时期实现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16.(2021·银川一模)“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
B.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
D.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B符合题意;
A少数民族内迁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经济重心南移是结果,故排除;
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未体现共同开发,故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17.(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南北发展平衡,不符合题意;
C.经济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
D.文学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2021·宜昌)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战争,不符合题意;
B.隔离,不符合题意;
C.分裂,不符合题意;
D.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2021·福田模拟)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A .根据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人民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放牧,体现了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 D 项错误,A正确;
B .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故 B 项错误;
D .牛耕技术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20.(2021·乾安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结束了南北分裂 D.加强了君专制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削弱了北魏实力,不符合题意;
C.结束了南北分裂,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21.(2021·达州)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翻译《齐民要术》的日本学者表示:“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宝贵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所以我特翻译成日文,并加上注解,刊成新书行世。”这说明《齐民要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B.善于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
C.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 D.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材料观点着重于《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而并非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B符合题意, A排除;
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表述与《齐民要术》不符,C排除;
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表述与《齐民要术》不符,D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2021·南海一模)下图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群壁画中的一幅农耕图,印证了哪一记载的正确:(  )
A.《三国志》中关于马钧发明“翻车”记载
B.《汉书》中关于二牛一人犁耕法的记载
C.《宋书(南朝)》中关于江南开发的记载
D.《齐民要术》中关于耙犁技术的记载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 《三国志》中关于马钧发明“翻车”记载 ,不符合题意;
B. 《汉书》中关于二牛一人犁耕法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C. 《宋书(南朝)》中关于江南开发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耙犁技术,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这印证了《齐民要术》中关于耙犁技术的记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观察图片,看懂图片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24.(2021九下·北京月考)1964年,为了纪念祖冲之对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以下有关祖冲之的内容符合史实的是(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B.与其子合著《齐民要术》,此书后来传入日本、朝鲜,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C.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D.他所推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差较大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选项A正确;
选项B 与其子合著《齐民要术》的是贾思勰,排除;
选项C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是郭守敬,排除;
选项D 他所推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差很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5.(2021·黄冈二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 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
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重视介绍生产工具,故C符合题意;
强调生产因地制宜和强调种植不误农时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
提出多种经营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分析题
26.(2018七上·罗湖期末)读图填表题。
(1)根据图一、二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图二
(2)根据图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国号(只填字母) 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效果(填空)
    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开发江东,    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相关知识。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故答案为:(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27.西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名 户数(户) 人口(人) 兵力(人)
魏 约103万 约443万 约60万
蜀 约28万 约94万 约10.2万
吴 约52.3万 约230万 约23万
材料二: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比较有优势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了统一?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惠帝的执政有什么特点?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局面?
【答案】(1)三国中魏国在国土面积、经济、人口、地理位置、人才等方面都是领先的,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司马炎。
(2)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因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3)昏庸无能。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可知,三国中的魏国无论在“户数”、“人口”、“兵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两国,因此三国中魏国有条件完成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3)根据材料三“没有粮食不能吃肉吗”可见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期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故答案为:(1)三国中魏国在国土面积、经济、人口、地理位置、人才等方面都是领先的,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司马炎。
(2)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因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3)昏庸无能。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西晋兴亡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国鼎立、西晋兴亡的相关知识。
28.(2020七上·会宁期末)人口的迁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历史教材》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阅读材料一,《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是怎样的发展状况?
(2)依据材料二,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历史知识,回答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原因。
(4)依据材料三,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江南地区开发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八王之乱;①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4)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 (江南)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依据材料二“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的信息可知,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导致了八王之乱;结合历史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的影响是①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依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信息,结合历史知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原因是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4)依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信息,结合历史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开发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 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 八王之乱;①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 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4)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难点是材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其含义;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只有两者相结合,回答才全面;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注意看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要注意。
29.(2021九下·南昌月考)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他奉命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始终不忘使命……他后来回到汉朝,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材料三、读右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文帝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方向?这一人口迁徙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的孝文帝是哪个政权的政治家、改革家?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1)分封制;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
(2)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3)西晋后期;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4)北魏孝文帝;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
(5)兼并战争;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张骞的历史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据材料一“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
(2)据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可知,这是指的汉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西晋后期,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据材料三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当时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北魏孝文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实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提倡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改革的根本目是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兼并战争;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
故答案为:(1) 分封制;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
(2)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3) 西晋后期;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4) 北魏孝文帝;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
(5) 兼并战争;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不要死记硬背;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各自从哪些方面来促进民族融合的来回答。
30.(2020七上·抚顺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材料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请认真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后汉书》记载“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中必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1)改进造纸工艺的发明家是谁?
(2)材料中的元兴元年是什么朝代?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4)上图中人物被誉为什么?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请问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5)北朝《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请回答其作者是谁?
(6)祖冲之,南北朝著名科学家,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请问他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就是什么?
(7)结合所学,回答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答案】(1)蔡伦
(2)东汉
(3)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4)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5)贾思勰。
(6)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朝代:由材料中的“蔡侯纸”,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兴 为东汉和帝刘肇年号,所以其朝代为东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由图所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齐民要术》,为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运用刘微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7)本题可以从批判继承、一分为二等角度来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1 / 1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2021·湘潭)下列考古成就中,对研究三国时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的是
A.宁乡四羊方尊 B.长沙走马楼吴简
C.里耶秦简 D.随县编钟
2.(2021·深圳押题)根据《三国志》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2009年,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高陵墓,其墓主为曹操。以上材料说明了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3.(2021九下·德庆月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  )
A.桂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2021·罗庄一模)它是三国之一,它的创立者被称作刘皇叔,它的都城在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该政权及其建立者分别是(  )
A.吴、孙权 B.蜀、刘备 C.魏、曹操 D.魏、曹丕
5.(2021·定陶一模)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D.官渡之战一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下列史实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
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
C.诸葛亮出师伐魏
D.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7.(2021七下·江油开学考)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  )
A.八王之乱 B.赤壁之战
C.石崇和王恺斗富 D.七国之乱
8.(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下列对西晋灭亡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B.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D.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9.(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
A.北方战乱不断 B.妇女地位提高
C.儒家思想盛行 D.北方经济衰退
10.(2021七下·滦州开学考)西晋的建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被灭掉的国家是(  )
A.魏国 B.吴国 C.蜀国 D.东汉
11.(2020七上·紫阳期末)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 D.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12.(2020七上·巴南期末)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13.(2021·广东)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14.(2021七下·东莞月考)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
A.政治中心南移 B.城市生活繁荣
C.中央集权加强 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15.(2021·广东一模)东晋初年,从洛阳迁到吴地的丞相王导在盛夏之日为了消暑,将腹部压到冰凉的棋盘上,并说:“何乃渹(渹是吴地方言,意为凉快)。”北人说吴语,这体现出(  )
A.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B.人口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D.东晋时期实现国家统一
16.(2021·银川一模)“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  )
A.少数民族内迁
B.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
D.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
17.(2021九上·湖南开学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18.(2021·宜昌)2021年4月,陕西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见下图),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这表明,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状态是(  )
A.战争 B.隔离 C.分裂 D.交融
19.(2021·福田模拟)对下面两幅魏晋壁画(如图)解读合理的是(  )
A.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B.农业生产飞速发展
C.牛耕技术开始出现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20.(2021·乾安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所起到的作用是(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结束了南北分裂 D.加强了君专制
21.(2021·达州)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和世界人民深感悲痛。民以食为天,华夏儿女历来关注农业生产,请问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22.翻译《齐民要术》的日本学者表示:“关于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可以和老农的宝贵经验媲美的只有这部书。所以我特翻译成日文,并加上注解,刊成新书行世。”这说明《齐民要术》(  )
A.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B.善于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
C.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 D.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
23.(2021·南海一模)下图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群壁画中的一幅农耕图,印证了哪一记载的正确:(  )
A.《三国志》中关于马钧发明“翻车”记载
B.《汉书》中关于二牛一人犁耕法的记载
C.《宋书(南朝)》中关于江南开发的记载
D.《齐民要术》中关于耙犁技术的记载
24.(2021九下·北京月考)1964年,为了纪念祖冲之对我国和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发现的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星”。以下有关祖冲之的内容符合史实的是(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B.与其子合著《齐民要术》,此书后来传入日本、朝鲜,被用作学校的课本
C.他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
D.他所推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差较大
25.(2021·黄冈二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比西汉时增加了许多,使用方法也有改进。这反映了贾思勰(  )
A.强调生产因地制宜 B.强调种植不误农时
C.重视介绍生产工具 D.提出多种经营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26.(2018七上·罗湖期末)读图填表题。
(1)根据图一、二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图二
(2)根据图三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国号(只填字母) 发展经济的措施和效果(填空)
    在丞相   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强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   
    开发江东,    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7.西晋结束了三国分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
国名 户数(户) 人口(人) 兵力(人)
魏 约103万 约443万 约60万
蜀 约28万 约94万 约10.2万
吴 约52.3万 约230万 约23万
材料二: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分封诸王,并规定:“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中哪一国比较有优势完成统一?最终谁完成了统一?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晋武帝为何实行分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晋惠帝的执政有什么特点?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什么局面?
28.(2020七上·会宁期末)人口的迁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历史教材》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阅读材料一,《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是怎样的发展状况?
(2)依据材料二,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导致了什么事件的发生?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历史知识,回答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原因。
(4)依据材料三,结合历史知识,分析江南地区开发带来哪些影响?
29.(2021九下·南昌月考)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公元前138年,他奉命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始终不忘使命……他后来回到汉朝,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材料三、读右图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文帝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方向?这一人口迁徙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的孝文帝是哪个政权的政治家、改革家?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30.(2020七上·抚顺期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材料一: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请认真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后汉书》记载“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中必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的300多年间,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然而,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
(1)改进造纸工艺的发明家是谁?
(2)材料中的元兴元年是什么朝代?
(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4)上图中人物被誉为什么?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请问他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成就是什么?
(5)北朝《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性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请回答其作者是谁?
(6)祖冲之,南北朝著名科学家,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请问他领先世界近千年的成就是什么?
(7)结合所学,回答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1996年在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了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牍数量大约有10余万片,多达200余万字,这批简犊包括木简、竹简、木牍、签牌和封检等,上有三国吴嘉禾元年(232)至嘉禾六年(237)的年号。B项正确;
A项是商代的,C项是秦朝的,D项是战国的,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
2.【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三国志》记载了曹操陵墓所在地,又经过了现代的考古发掘,最终认定,这说明认定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不符合题意;
C. 家族族谱和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不符合题意;
D. 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曹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病死于洛阳,儿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 “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 可知是赤壁之战,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极连按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納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作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败北,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
A 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救援赵国的战役,排除;
B 是秦末起义军与秦军在巨鹿的战役,排除;
D 是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在淝水进行的战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相关故事。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吴、孙权,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刘备被称为刘皇叔,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魏、曹操,不符合题意;
D.魏、曹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政权,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建立者。
5.【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的历史贡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 商鞅变法一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 汉武帝“罢黜百家”一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D.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因此D推论错误,ABC推论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准确理解和识记课本基础知识,切记还是要掌握基础知识,注意题干中的“错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而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是在208年,因此它不属于三国时期,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 ,不符合题意;
C. 诸葛亮出师伐魏 ,不符合题意;
D. 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知道三国时代所处的时间段,再结合对备选项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是”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7.【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故选项A符合题意;
B.赤壁之战,不符合题意;
C. 石崇和王恺斗富 ,不符合题意;
D.七国之乱,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8.【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A. 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反抗 ,不符合题意;
B. 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不符合题意;
C.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的灭亡原因有西晋的最高统治者昏庸无能, 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压迫激起了他们的反抗等,但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是其灭亡原因,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正确”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9.【答案】A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依据题干信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征兵频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妇女地位提高 ,不符合题意;
C. 儒家思想盛行 ,不符合题意;
D. 北方经济衰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魏国,不符合史实;
B.吴国,不符合史实;
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国首先灭掉蜀国,故选项C符合题意;
D.东汉,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1.【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选B项;
民族交融的加强和西晋短期统一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
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因此,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 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12.【答案】A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
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
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
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西晋衰亡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还要掌握西晋建立和灭亡的时间,知道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13.【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B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C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是北方贵族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经济活动的原因,C正确;
D排斥南方本地贵族,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答案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两晋之间人口迁徙的相关知识,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14.【答案】D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A .由材料无法得知政治中心的南移,故 A 选项错误;
B .材料并未涉及城市生活的繁荣,故 B 选项错误;
C .由材料无法得知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C 选项错误;
D .仔细观察图表,西汉时南方人口户数远少于北方,到两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南方人口呈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故 D 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5.【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 ,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从洛阳迁到吴地”以及“北人说吴语”可以看出,随着北民南移,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因此出现了北人说吴语的现象,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北人不适应南方气候 ,不符合题意;
D. 东晋时期实现国家统一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答。
16.【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据材料“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南北人民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故B符合题意;
A少数民族内迁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C经济重心南移是结果,故排除;
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未体现共同开发,故D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知道“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是南北人民二百余年的共同开发。
17.【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南北发展平衡,不符合题意;
C.经济破坏严重,不符合题意;
D.文学艺术繁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A.战争,不符合题意;
B.隔离,不符合题意;
C.分裂,不符合题意;
D.据题干信息“出土的陶俑形象具有少数民族特征”“出土的碓房、水井、陶仓等又是华夏农耕文明的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政权统治者仿汉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交流频繁,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减少,我国出现了各民族大交融,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9.【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 A .根据壁画内容可知,少数民族人民进行农业耕种,汉族人民放牧,体现了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 D 项错误,A正确;
B .汉人放牧图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故 B 项错误;
D .牛耕技术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看懂图的内容。
20.【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削弱了北魏实力,不符合题意;
C.结束了南北分裂,不符合题意;
D.加强了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记得准记得牢。
21.【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农政全书》,不符合题意;
C.《本草纲目》,不符合题意;
D.《天工开物》,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2.【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材料观点着重于《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切实指导,而并非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B符合题意, A排除;
提高了日本农业的生产水平表述与《齐民要术》不符,C排除;
记载了机械制造重大成就表述与《齐民要术》不符,D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23.【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A. 《三国志》中关于马钧发明“翻车”记载 ,不符合题意;
B. 《汉书》中关于二牛一人犁耕法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C. 《宋书(南朝)》中关于江南开发的记载 ,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情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形成耙犁技术,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这印证了《齐民要术》中关于耙犁技术的记载,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细心观察图片,看懂图片含义进行分析回答。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选项A正确;
选项B 与其子合著《齐民要术》的是贾思勰,排除;
选项C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是郭守敬,排除;
选项D 他所推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差很小,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5.【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分析题干的“碎土的耙分化出有齿铁耙和无齿耙;如果按照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贮藏、运输等细分,农具多达数十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重视介绍生产工具,故C符合题意;
强调生产因地制宜和强调种植不误农时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B;
提出多种经营思想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本题考查魏蜀吴三国的相关知识。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出使夷洲(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故答案为:(1)
图序 哪次战争形势图 发生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的结果和影响 共同特点
图一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歼灭袁绍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图二 赤壁之(大)战 208年 孙权、刘备联军—曹操 孙权、刘备联军击溃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C;诸葛亮;A;水利;B;造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
27.【答案】(1)三国中魏国在国土面积、经济、人口、地理位置、人才等方面都是领先的,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司马炎。
(2)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因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3)昏庸无能。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三国实力比较表”可知,三国中的魏国无论在“户数”、“人口”、“兵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其他两国,因此三国中魏国有条件完成统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于280年灭吴,统一全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3)根据材料三“没有粮食不能吃肉吗”可见晋惠帝昏庸无能,在位时期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故答案为:(1)三国中魏国在国土面积、经济、人口、地理位置、人才等方面都是领先的,最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司马炎。
(2)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因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3)昏庸无能。出现了西晋皇室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八王之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鼎立、西晋兴亡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国鼎立、西晋兴亡的相关知识。
28.【答案】(1)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八王之乱;①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4)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 (江南)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中记载的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是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依据材料二“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的信息可知,晋武帝大封同姓诸侯王,后来导致了八王之乱;结合历史知识可知,八王之乱的影响是①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依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信息,结合历史知识,江南地区开发的历史原因是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4)依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的信息,结合历史知识可知,江南地区开发带来的影响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1) 人烟稀少,经济落后。
(2) 八王之乱;①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西晋从此衰落。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 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②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④南北方人民共同努力。
(4)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进行理解回答,难点是材料是文言文,需要学生先读懂其含义;
(2)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只有两者相结合,回答才全面;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注意看懂材料含义,这是文言文,要注意。
29.【答案】(1)分封制;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
(2)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3)西晋后期;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4)北魏孝文帝;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
(5)兼并战争;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江南地区的开发;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张骞的历史贡献;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据材料一“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
(2)据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可知,这是指的汉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西晋后期,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据材料三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的方向是由北向南、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人口迁往江南;根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当时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北魏孝文帝,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实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提倡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改革的根本目是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兼并战争;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
故答案为:(1) 分封制;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
(2)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
(3) 西晋后期;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4) 北魏孝文帝;巩固北魏鲜卑贵族的统治
(5) 兼并战争;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国家的改革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即可,答案就在材料中;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不要死记硬背;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找出关键语句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
(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综合上述材料,看看这些材料各自从哪些方面来促进民族融合的来回答。
30.【答案】(1)蔡伦
(2)东汉
(3)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
(4)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
(5)贾思勰。
(6)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7)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2)朝代:由材料中的“蔡侯纸”,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兴 为东汉和帝刘肇年号,所以其朝代为东汉。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4)由图所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为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齐民要术》,为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运用刘微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7)本题可以从批判继承、一分为二等角度来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祖冲之及其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