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B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历史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3 12:09:41

文档简介

八上历史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前往重庆) ……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毛泽东此行”是为了(  )
A.参加中共“一大” B.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C.争取和平民主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某地初中同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中,查阅到一些民主人士对毛泽东的称赞:“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些民主人士主要称赞毛泽东(  )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举
B.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胆魄
C.在北平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业
3.某历史活动小组准备编写《重庆谈判》话剧本,你认为下列哪一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剧中(  )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周恩来 D.张学良
4.假如你是某部电影中毛泽东的扮演者,在拍摄如图所示画面时你选择的台词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
5.蒋介石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议……“毛泽东“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发表了“八一宣言”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发表了《论持久战》 D.签署了“双十协定”
6.(2021·大庆模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
A. 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7.(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毛泽东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双十协定”的签订
8.(2021八下·平山开学考)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B.支持国民党独裁统治
C.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
D.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
9.(2020八上·宣城期末)1947年,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此举(  )
A.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10.(2020八上·大埔期末)下边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20八上·拜泉期末)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
A. 中原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晋察冀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2.(2020八上·许昌期末)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而采取的作战方法是(  )
A.运动战 B.阵地战 C.破袭战 D.游击战
13.(2020八上·遂宁期末)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下表所示现象助推(  )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担架(副) 大小车(辆) 挑子(副) 牲畜(头) 筹粮(吨)
305000 880000 206000 767000 480000
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5.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C.侵华日军占领南京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6.“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标志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7.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18.“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是由毛泽东来完成的。1947 年的土地改革,使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次改革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民报》 D.“双十协定”
19.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应该分别是(  )
A.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20.《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而进行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1.陈毅元帅是我党我军中著名的诗人之一,在革命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诗篇。在一次战役胜利后,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将孟良崮战役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上将”是指(  )
A.华东解放军 B.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
C.西北解放军 D.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22.(2021·潍坊)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华北全境解放 D.国民党政权覆亡
23.(2021·齐齐哈尔)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4.(2021·贵港)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抗争。以下事件发生在南京的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③五四运动的爆发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2021·扬州三模)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电影《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蒋介石的什么阴谋方针?
(2)结合图一、图二分析,既然蒋介石这种阴谋方针已定,为何还要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当时,毛泽东接受邀请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3)判断重庆谈判是否达到和平、民主的目的?图三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对整个战局有何影响?
27.(2020八上·绥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摘自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文
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时在飞机场的谈话摘录
材料三:“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是怎样做的?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毛泽东“此次来渝”与蒋介石会面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三中说“蒋介石是靠不住的”,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 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 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3)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有何历史意义?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29.(2021八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生力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
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 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挖蒋根”是指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该措施的政策和法律性文件各是什么?“挖蒋根”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材料二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此时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及领导者是谁?
(3)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30.(2021八下·平山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去拿延安,等于一个人花了一大部分财产去买一条钻石项链,它光辉灿烂,却一无用处。
——美国记者贝尔登
材料二: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陈毅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如“三大战役示意图”)
(1)材料一中“蒋介石去拿延安”是指?
(2)材料二中陈毅描写的是哪次战役?这一战役有何影响?
(3)材料三图中的“尖刀”代表的是什么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有何意义?
(4)结合材料四的《三大战役示意图》,根据要求填上相关内容:
①A处所示战役中首先解放的城市是   。
②B处所示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应归功于国民党将领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给出中“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和“毛泽东(前往重庆)”两个关键信息明确指向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商谈国内和平问题,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材料中“毛泽东前往重庆”这个最重要的信息,并准确识记重庆谈判的社会背景。
2.【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 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弥天大勇”,由此判断与重庆谈判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行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选项 B 符合题意;
而选项 ACD 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特别是“弥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两个词的理解,并准确识记重庆谈判的重要人物。
3.【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8月,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亲赴重庆谈判,会见蒋介石。 选项ABC都参加过重庆谈判,排除;
选项D张学良没有参加过重庆谈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符合题意;
B.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不符合题意;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画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和平民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该图片为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
5.【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 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题干中毛泽东“陪都”之行是进行重庆谈判,其结果是签署了《双十协定》。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重庆谈判的目的、结果和影响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陕北解放区,不符合史实;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山东解放区,不符合史实;
D.华东解放区,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7.【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这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不符合题意;
D. “双十协定”的签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答案】D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 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不符合题意;
B. 支持国民党独裁统治,不符合题意;
C. 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这是因为美国想要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于是他全力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态度变化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这几个备选项比较具有迷惑性,要特别注意。
9.【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
B项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排除;
C项是华东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整编七十四师,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转战陕北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10.【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抗战胜利后”“和平方案”以及代表蒋介石的小人及他手中的兵器,联系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备战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中共派代表到重庆谈判,故①②③符合图片信息和历史史实,因此主要反映了国民党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表述错误,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并没有想实现国内真正的和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重庆谈判的主要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内战爆发;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项 D 符合题意;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选项A 排除;
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九一八”事变后及抗日战争期间,与题干内容不符, 选项B 排除;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与题干内容不符, C 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12.【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阵地战,不符合题意;
C.破袭战,不符合题意;
D.游击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3.【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危急时刻,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事关民族安危,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是战是和,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事变的解决,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体现了积极努力的一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两党还没有正式展开合作;重庆谈判签订饿了“双十协定”,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重庆谈判是在抗战胜利后,故也没有相似之处。符合题意的有①②,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题肢,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来回答,这类题目,需要细心分析题肢。
14.【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及题干表格数据可知,淮海战役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淮海战役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排除;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顺利完成,排除;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知识点,不属于书本上知识点的范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上课时需要补充说明。
15.【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6.【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 A .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和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选项错误;
B .根据材料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 B 选项正确;
C .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和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选项错误;
D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至6月,和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事实。解题的关键在于“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句话。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7.【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题文的“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众的大力支援。选项C正确,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8.【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时期制定的,排除;
选项 C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
选项 D “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时期签订的,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9.【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华东解放军又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0.【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最先发动的是1948年9月的辽沈战役,这次战役的关键在于首先攻克锦州,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A 项符合题意;
B 项是以徐州为中心发起的战役; C 项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发起的战役; D 项在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上战线上发起的战役;由此分析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所以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这次战役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孟良崮战役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的开展,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47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3.【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4.【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B符合题意;
②《辛丑条约》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③五四运动的爆发于北京,故②③不是发生在南京,故答案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的相关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即可作答。
25.【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物遗迹和当时的照片真实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故D正确;
电影、回忆录和历史论著中的描述都会掺杂人的主观意念,不能真实反映当时历史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平津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 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26.【答案】(1)发动内战。
(2)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没有。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反攻。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一可知,国民党军队通过战机进行战略转移,这反映了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阴谋方针。
(2)结合图一、图二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因此蒋介石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毛泽东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次谈判的结果是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3)结合图三可知,重庆谈判没有达到和平、民主的目的。图三反映的是刘邓大 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故答案为:(1)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2) 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 没有。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反攻。
【点评】本题以三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重庆谈判和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27.【答案】(1)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共商国家大计,但其真实的目的是假和平真内战,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积极备战,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于1845年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政治口号,毛泽东接受邀请赴重庆谈判,因而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应当因势利导,首先是反映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谈判,既可以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也可以争取一段时间来作好应变的准备,即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谈判过程中,尽管中共顾全大局,在许多问题上作了让步,但是蒋介石在涉及国家政权的重大问题上则借口统一军令、政令寸步不让。经过四十三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这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通过战争来削弱和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图就已经暴露出来。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双十协定刚签订,蒋介石便调集110万军队,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进攻,图谋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进而占领整个东北,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故答案为:(1) 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 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 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8.【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说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据“2009年4月21日”,“60年前”“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可知,材料二描写的是渡江战役的场景。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故答案为:(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 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说出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29.【答案】(1)"挖蒋根”:解放区土地改革;核心法律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扭转战局的关键: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1927年到1947年; 1840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3)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值得是指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挖蒋根”是指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 该措施的政策和法律性文件是解放区土地改革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1927年到1947年; “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1840年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 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领导人是刘伯承、邓小平;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辽沈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四反映了渡江战役, “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
故答案为:(1) "挖蒋根”:解放区土地改革;核心法律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扭转战局的关键: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 1927年到1947年; 1840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3)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值得是指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4) 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顺利回答;
(3)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先看懂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分析,看看这些材料显示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回答。
30.【答案】(1)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锦州;傅作义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蒋介石去拿延安指的是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想要占领延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七十四师,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图中的 尖刀指向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刘邓大军趁机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处所示战役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首先解放的城市是锦州,因为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锦州就是东北的大门,必须先关门,即解放锦州;
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处所示战役是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应归功于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争取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故答案为:(1) 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 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①锦州;
②傅作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懂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判断出事件;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回答基础知识,这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判断出这是三大战役中的哪一个,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
1 / 1八上历史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测试卷B
一、单选题
1.“如果对中国命运应负重大责任的国民党确具有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的诚意,毛泽东此行(前往重庆) ……将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毛泽东此行”是为了(  )
A.参加中共“一大” B.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C.争取和平民主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C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 题干材料给出中“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与在野党团结合作”和“毛泽东(前往重庆)”两个关键信息明确指向重庆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商谈国内和平问题,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材料中“毛泽东前往重庆”这个最重要的信息,并准确识记重庆谈判的社会背景。
2.某地初中同学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中,查阅到一些民主人士对毛泽东的称赞:“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些民主人士主要称赞毛泽东(  )
A.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举
B.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的胆魄
C.在北平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
D.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业
【答案】B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 根据“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国民党报刊”,“弥天大勇”,由此判断与重庆谈判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行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选项 B 符合题意;
而选项 ACD 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特别是“弥天大勇”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这两个词的理解,并准确识记重庆谈判的重要人物。
3.某历史活动小组准备编写《重庆谈判》话剧本,你认为下列哪一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剧中(  )
A.毛泽东 B.蒋介石 C.周恩来 D.张学良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1945年8月,蒋介石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亲赴重庆谈判,会见蒋介石。 选项ABC都参加过重庆谈判,排除;
选项D张学良没有参加过重庆谈判,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
4.假如你是某部电影中毛泽东的扮演者,在拍摄如图所示画面时你选择的台词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符合题意;
B.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不符合题意;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画面,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和平民主”,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识记该图片为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回答。
5.蒋介石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议……“毛泽东“陪都”之行的结果是(  )
A.发表了“八一宣言” B.通过了《共同纲领》
C.发表了《论持久战》 D.签署了“双十协定”
【答案】D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 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题干中毛泽东“陪都”之行是进行重庆谈判,其结果是签署了《双十协定》。选项 D 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重庆谈判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重庆谈判的目的、结果和影响的相关史实。
6.(2021·大庆模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军队进攻(  )
A. 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山东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陕北解放区,不符合史实;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山东解放区,不符合史实;
D.华东解放区,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准确记忆回答。
7.(2021八下·高州开学考)毛泽东一次出行前指示:“党内绝对不要依靠谈判,绝对不要希望国民党发善心,它是不会发善心的。”下列事件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是(  )
A.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
B.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C.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
D.“双十协定”的签订
【答案】B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 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杨剿灭红军,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对中原解放区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这证实了毛泽东的论断,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不符合题意;
D. “双十协定”的签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细心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8.(2021八下·平山开学考)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B.支持国民党独裁统治
C.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
D.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 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不符合题意;
B. 支持国民党独裁统治,不符合题意;
C. 在中国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从1944年10月到1945年8月,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援华抗日转向扶蒋反共,这是因为美国想要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于是他全力支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动内战,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态度变化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注意这几个备选项比较具有迷惑性,要特别注意。
9.(2020八上·宣城期末)1947年,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此举(  )
A.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答案】D
【知识点】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
B项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排除;
C项是华东解放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整编七十四师,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转战陕北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等相关史实是解题的关键。
10.(2020八上·大埔期末)下边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敌》的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赢得时间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抗战胜利后”“和平方案”以及代表蒋介石的小人及他手中的兵器,联系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为了进一步赢得备战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邀请中共派代表到重庆谈判,故①②③符合图片信息和历史史实,因此主要反映了国民党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
④争取抗战胜利后实现国内和平表述错误,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并没有想实现国内真正的和平,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实掌握重庆谈判的主要史实。
11.(2020八上·拜泉期末)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  )
A. 中原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晋察冀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答案】D
【知识点】内战爆发;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项 D 符合题意;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选项A 排除;
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九一八”事变后及抗日战争期间,与题干内容不符, 选项B 排除;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与题干内容不符, C 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
12.(2020八上·许昌期末)人民解放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全面进攻而采取的作战方法是(  )
A.运动战 B.阵地战 C.破袭战 D.游击战
【答案】A
【知识点】内战爆发
【解析】【分析】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故选项A符合题意;
B.阵地战,不符合题意;
C.破袭战,不符合题意;
D.游击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3.(2020八上·遂宁期末)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
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两党达成了合作意向
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知识点】西安事变;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危急时刻,西安事变如何解决事关民族安危,重庆谈判发生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是战是和,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事变的解决,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为了争取国内和平,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体现了积极努力的一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是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两党还没有正式展开合作;重庆谈判签订饿了“双十协定”,两者没有相似之处。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重庆谈判是在抗战胜利后,故也没有相似之处。符合题意的有①②,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所学知识细心分析题肢,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来回答,这类题目,需要细心分析题肢。
14.下表所示现象助推(  )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担架(副) 大小车(辆) 挑子(副) 牲畜(头) 筹粮(吨)
305000 880000 206000 767000 480000
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C.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及题干表格数据可知,淮海战役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淮海战役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A:抗日战争转入全面反攻,排除;
B: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符合题意;
C:土地改革顺利完成,排除;
D: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知识点,不属于书本上知识点的范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上课时需要补充说明。
15.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C.侵华日军占领南京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开始于南京,也基本结束于南京。下列史实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史基本结束于南京”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符合题意;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6.“1947年7月至9月,解放战争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标志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
【解析】【分析】 A .重庆谈判发生于1945年,和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选项错误;
B .根据材料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 B 选项正确;
C .三大战役发生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和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选项错误;
D .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至6月,和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事实。解题的关键在于“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句话。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17.解放区流传着一首歌谣: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军作战勇敢 B.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C.民众的大力支援 D.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答案】C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有关知识。分析题文的“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这首歌谣反映了解放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众的大力支援。选项C正确, ABD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18.“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实行“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是由毛泽东来完成的。1947 年的土地改革,使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次改革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民报》 D.“双十协定”
【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选项 B 符合题意;
选项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时期制定的,排除;
选项 C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排除;
选项 D “双十协定”是重庆谈判时期签订的,排除;
故答案为B 。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9.某旅行社准备开通“南京——徐州——天津——锦州”的红色旅游路线,导游要介绍发生在这些地区的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应该分别是(  )
A.渡江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B.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D.渡江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华东解放军又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20.《毛泽东选集》中收录了一封电报,摘抄如下“为了歼灭这些敌人,你们现在就应该准备使用主力于该线,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为了歼灭这些敌人”而进行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最先发动的是1948年9月的辽沈战役,这次战役的关键在于首先攻克锦州,打下锦州,就可以切断东北敌军撤向山海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A 项符合题意;
B 项是以徐州为中心发起的战役; C 项在北平、天津和张家口发起的战役; D 项在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上战线上发起的战役;由此分析 B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21.陈毅元帅是我党我军中著名的诗人之一,在革命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诗篇。在一次战役胜利后,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将孟良崮战役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上将”是指(  )
A.华东解放军 B.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
C.西北解放军 D.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答案】B
【知识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 孟良崮战役是国共内战期间,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沂蒙山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的重大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被完全消灭。这一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关键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所以选项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以这次战役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孟良崮战役的相关史实。
22.(2021·潍坊)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华北全境解放 D.国民党政权覆亡
【答案】B
【知识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的开展,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题干中的“1947年”是重要的答题提示。结合所学,运用排除法很易得出正确答案。
23.(2021·齐齐哈尔)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4.(2021·贵港)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抗争。以下事件发生在南京的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
③五四运动的爆发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民国;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建立;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故B符合题意;
②《辛丑条约》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③五四运动的爆发于北京,故②③不是发生在南京,故答案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南京的相关知识。难度较低,掌握发生在南京的历史事件即可作答。
25.(2021·扬州三模)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电影《平津战役》 B.参加平津战役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答案】D
【知识点】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物遗迹和当时的照片真实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故D正确;
电影、回忆录和历史论著中的描述都会掺杂人的主观意念,不能真实反映当时历史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平津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 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蒋介石的什么阴谋方针?
(2)结合图一、图二分析,既然蒋介石这种阴谋方针已定,为何还要邀请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当时,毛泽东接受邀请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3)判断重庆谈判是否达到和平、民主的目的?图三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对整个战局有何影响?
【答案】(1)发动内战。
(2)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没有。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反攻。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转战陕北
【解析】【分析】(1)观察图一可知,国民党军队通过战机进行战略转移,这反映了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阴谋方针。
(2)结合图一、图二可知,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经过40多天的艰苦谈判,10月10日,国民党被迫同中国共产党正式签署国共双方代表《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也就是著名的《双十协定》。因此蒋介石接连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毛泽东冒生命危险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这次谈判的结果是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
(3)结合图三可知,重庆谈判没有达到和平、民主的目的。图三反映的是刘邓大 军千里挺进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故答案为:(1)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
(2) 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3) 没有。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反攻。
【点评】本题以三幅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重庆谈判和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27.(2020八上·绥中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大战(指抗日战争)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摘自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文
材料二:“本人此次来渝,系应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先生之邀请,商讨团结建国大计。……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1945年8月毛泽东抵达重庆时在飞机场的谈话摘录
材料三:“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2)面对蒋介石的邀请,毛泽东是怎样做的?从材料二看,毛泽东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3)毛泽东“此次来渝”与蒋介石会面的结果如何?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三中说“蒋介石是靠不住的”,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
【答案】(1)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知识点】内战爆发;重庆谈判
【解析】【分析】(1)目的,根据材料“甚有赖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的目的是共商国家大计,但其真实的目的是假和平真内战,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积极备战,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于1845年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连发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政治口号,毛泽东接受邀请赴重庆谈判,因而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局势和国民党的内战阴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认为应当因势利导,首先是反映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的强烈意愿,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通过谈判,既可以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也可以争取一段时间来作好应变的准备,即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谈判过程中,尽管中共顾全大局,在许多问题上作了让步,但是蒋介石在涉及国家政权的重大问题上则借口统一军令、政令寸步不让。经过四十三天复杂而艰苦的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正式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意义,根据所学可知,谈判过程中国民党当局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等,这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通过战争来削弱和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的企图就已经暴露出来。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双十协定刚签订,蒋介石便调集110万军队,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进攻,图谋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进而占领整个东北,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故答案为:(1) 共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2) 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目的: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 双方签署《双十协定》。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4)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向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回答,注意紧贴材料信息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语句回答;
(3)(4)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 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 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人 130万人
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3)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有何历史意义?
(4)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说出两点即可)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据“2009年4月21日”,“60年前”“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可知,材料二描写的是渡江战役的场景。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3)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
故答案为:(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 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说出两点即可)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的相关史实。
29.(2021八下·江油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生力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战略反攻】
材料二: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
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战略决战】
材料三: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 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走向胜利】
材料四: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
【总结反思】
材料五:1948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1)“挖蒋根”是指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该措施的政策和法律性文件各是什么?“挖蒋根”为什么会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材料二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一年以来?此时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及领导者是谁?
(3)写出三大战役的名称。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哪一战役?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5)结合材料分析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
【答案】(1)"挖蒋根”:解放区土地改革;核心法律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扭转战局的关键: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1927年到1947年; 1840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3)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值得是指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4)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知识点】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挖蒋根”是指土地制度方面的变化, 该措施的政策和法律性文件是解放区土地改革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二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1927年到1947年; “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1840年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 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领导人是刘伯承、邓小平;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三大战役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辽沈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四反映了渡江战役, “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 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有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
故答案为:(1) "挖蒋根”:解放区土地改革;核心法律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扭转战局的关键: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 1927年到1947年; 1840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伯承、邓小平
(3)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辽沈战役 ;值得是指 :国民党的主力基本 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 了人民人民解放战争 在全国的胜利。
(4) 渡江战役;南京,南京国民政府。
(5) 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点评】(1)(2)属于同一类型,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这类题目,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能顺利回答;
(3)本题的前两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先看懂题干含义,即知道要回答什么,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识记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这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5)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细心读材料分析,看看这些材料显示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回答。
30.(2021八下·平山开学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去拿延安,等于一个人花了一大部分财产去买一条钻石项链,它光辉灿烂,却一无用处。
——美国记者贝尔登
材料二: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陈毅
材料三:(如下图)
材料四(如“三大战役示意图”)
(1)材料一中“蒋介石去拿延安”是指?
(2)材料二中陈毅描写的是哪次战役?这一战役有何影响?
(3)材料三图中的“尖刀”代表的是什么军事行动?这一军事行动有何意义?
(4)结合材料四的《三大战役示意图》,根据要求填上相关内容:
①A处所示战役中首先解放的城市是   。
②B处所示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应归功于国民党将领   。
【答案】(1)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锦州;傅作义
【知识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蒋介石去拿延安指的是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想要占领延安;
(2)依据材料二信息“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七十四师, 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图中的 尖刀指向大别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刘邓大军趁机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①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处所示战役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中首先解放的城市是锦州,因为辽沈战役是“关门打狗”,锦州就是东北的大门,必须先关门,即解放锦州;
②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处所示战役是平津战役,平津战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应归功于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争取下,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故答案为:(1) 1947年蒋介石发动的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 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①锦州;
②傅作义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识记回答,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2)(3)属于同一类型,第一问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回答,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懂其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判断出事件;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回答基础知识,这需要学生准确记忆,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材料,判断出这是三大战役中的哪一个,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注意看懂示意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