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A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A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0-13 11:15:32

文档简介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A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古丈期末)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这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2.(2021·桂林)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3.(2021·毕节)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4.(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5.(2021·南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6.(2021·福田模拟)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7.(2021·潮阳模拟)李白在诗《金陵凤凰台》有这么一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中“吴宫”位于图中(  )
A.A B.B C.C D.D
8.(2021·吉林模拟)建立前秦的民族是(  )
A.羯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9.(2021九下·德惠月考)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10.(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贵族道德败坏 B.平民富足
C.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D.经济发达
11.(2020七上·龙湖期末)西晋时期,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不包括(  )
A.氐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羌族
12.(2020七上·揭西期末)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D.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
13.(2021七下·红桥期末)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
14.(2021·菏泽)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15.(2021·海南)《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16.(2021·南山一模)东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②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好
④南方是汉族统治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7.“……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文中记载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商鞅变法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18.(2021·重庆)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19.(2021·怀化)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20.(2021·聊城)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21.(2021·宿迁)《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2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错误的道具是(  )
①书桌上有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书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齐民要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3.(2021七下·曲阳期末)暑假期间王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能告诉她应该去哪儿(  )
A.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河南洛阳 D.山西西安
24.(2021·桂林)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25.(2021·连云港)下图书法作品的原创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七上·黑龙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材料二中以少胜多的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两个。
27.(2021·广东)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 胡考》
材料二: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28.(2020七上·泰兴期末)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 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对比材料一《史记》与材料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1)活动一:【读图学史——时空观念】
对比秦朝与西汉的形势图,归纳异同点。
(2)活动二:【提取信息——史料实证】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一交融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联系加强,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3)活动三:【编写简史——历史解释】
请你根据下列思维导图,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
30.(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顺应天时,裁量地力,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会白白劳动而没有收获。)
材料二:
图三
(1)材料一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的作者是谁?材料一反映了这位农学家什么样的思想?
(2)某同学为图一人物做了一张名片(图三),请将其补充完整。
(3)图二书法作品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代表作?由于他在书法上杰出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什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谁?试举一例他流传下来的作品。
(5)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之后,长篇说史的小说大量涌现出来。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的相关史实。掌握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文学名著。
2.【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故选D;
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排除A;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赤壁之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三国志·魏书》 ”是历史文献; “ 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 ”是考古成果;因此,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符合题意;
B:家族族谱的记载,排除;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排除;
D:安阳的悠久历史,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需认真分析题干即可。
4.【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
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
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
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A . 通过材料,实行屯田制之后,“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说明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有利于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故 A 正确;
B .屯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故 B 错误;
C .题目没有反映“农业技术革新”,故 C 错误;
D .该项所述不符合题目主旨,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曹操的治理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7.【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方向,而吴国位于长江以南的东南方向,位于图中的B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吴国的位置,然后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地图上的位置。
8.【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 羯族,不符合题意;
B.鲜卑族,不符合题意;
C.匈奴族,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 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D正确。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八王之乱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0.【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 贵族道德败坏 ,不符合题意;
B. 平民富足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可以看出,西晋时期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经济发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因此蒙古族不属于内迁五胡,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的汇聚。要注意少数民族名称的正确书写。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12.【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尤其是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中原地区,汉民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南迁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可知,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符合题意;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排除;
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不符合史实;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不符合史实;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所以A不符合题意;
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所以C不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自然条件好,但是这一时期,与汉族统治者关联不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17.【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白鹭官”后人生活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白鹭官”的后人与汉族交往更加密切,生活习俗朝着改革所引领的方向发展,主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18.【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选项A结合图片可知,图中的文字不是甲骨文,排除;
选项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排除;
选项C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D从图片中的文字及其内容来看,反映了鲜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冯太后,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光武帝,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起来的政权。为巩固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题干信息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0.【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故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1.【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平城文化落后 ,不符合题意;
B.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不符合题意;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看材料说了哪些方面内容,再细心分析备选项,看看备选项是否出现在题干中进行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
22.【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题干给出的时间为曹操当政时期,当时三国鼎立还没有形成,魏国还没有建立,因此②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齐民要术》应该出现在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以后,因此④的说法也与本题时间不相符;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注意时间限制,注意准确识记历史事件和事物出现的时间。
23.【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
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排除;
B:甘肃敦煌,符合题意;
C: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排除;
D:山西西安,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敦煌莫高窟,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其在甘肃敦煌即可得出答案。
24.【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内容中说明发展农业要顺应天时和地利,故选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发明改进工具、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加工副产品,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符合题意;
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排除B项;
颜真卿和欧阳询是唐朝的书法家,其代表作分别是为《临川集》和《九成宫醴泉铭》,CD两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注意与顾恺之和颜真卿以及欧阳询人物的区分。
26.【答案】(1)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比如喜欢诸葛亮,理由:诸葛亮足智多谋,致力于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等。(任意两个即可)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三国演义》”“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如曹操、诸葛亮等。最喜欢的是曹操,因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统一北方,结束局部割据,对促进全国统一作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中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知与赤壁之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赤壁之战;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和曹操;对当时的局势的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除了赤壁之战外,还有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官渡之战以少胜多;383年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相关史实。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7.【答案】(1)具体有:匈奴、乌丸、鲜卑;原因:虽居住地、习俗、名字可变,但相貌不可泯灭。
(2)材料中古诗1、3中的紫髯与人俑中的大胡须印证:材料中的古诗2高鼻与人俑中的高鼻梁印证;材料古诗1.3中绿眼、深目与人俑中的眼睛凹陷印证。
(3)变化:汉人主朝用兵采用蕃兵胡将,胡化。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进汉族社会,汉化。民族融汇,人们的观念与认识演变促成胡、汉的观念逐渐消解。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可以看出具体有的民族有匈奴、乌丸、鲜卑。原因根据“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进行分析可知,虽居住地、习俗、名字可变,但相貌不可泯灭。
(2)根据材料二给出的古诗“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和图片材料进行对比印证,可以看出紫髯,高鼻、绿眼、深目与人俑中的大胡须、高鼻梁、眼睛凹陷印证。
(3)根据材料“……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看出民族融汇,人们的观念与认识演变促成胡、汉的观念逐渐消解。汉人主朝用兵采用蕃兵胡将,胡化。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进汉族社会,汉化。民族融汇,人们的观念与认识演变促成胡、汉的观念逐渐消解。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五代民族交融、五代宋初“胡”“汉”观念的变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8.【答案】(1)材料一中江南地区生产落后,经济落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富饶等。
(2)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统治者的重视等。
(3)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技术推广;麦稻兼作等。
(4)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重视;政府正确的政策;先进的技术;优越的自然环境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1)对比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和材料三“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可知,材料二中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材料三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富饶。
(2)根据材料三“《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根据材料四“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技术推广;农业发展;麦稻兼作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先进的科技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建立等相关史实。
29.【答案】(1)异: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
(2)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知识点】三国鼎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对比秦朝与西汉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秦朝与西汉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可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而使鲜卑族实现“整体的汉化”。
(3)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故答案为: (1)同: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异: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2) 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 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点评】 本题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为主线,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鼎立的形成等知识。
30.【答案】(1)贾思勰;因地制宜。
(2)自上而下答案为: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3)王羲之;“书圣”。
(4)顾恺之;《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5)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它的作者是北魏贾思勰;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天文历法上的成就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3)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图二是《兰亭集序》,它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由于他在书法上杰出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 “书圣”;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他的主要作品有 《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等;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故答案为:(1) 贾思勰;因地制宜。
(2) 自上而下答案为: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3) 王羲之;“书圣”。
(4) 顾恺之;《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5)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第二问是考查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人物,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王羲之和《兰亭集序》,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5)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七上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测试卷A
一、单选题
1.(2021七下·古丈期末)明朝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这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之后,长篇说史的小说大量涌现出来。选项A正确;
选项B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的相关史实。掌握我国明清时期的四大文学名著。
2.(2021·桂林)诸葛亮指出曹操大军南下,远道而来,犹如强弩之末,又不习水战,孙权刘备合作定能取胜;曹操败后势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验证诸葛亮观点的战役是(  )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D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故选D;
牧野之战是周灭商之战,排除A;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争,发生在北方地区,排除B;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赤壁之战,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3.(2021·毕节)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答案】A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 《三国志·魏书》 ”是历史文献; “ 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 ”是考古成果;因此,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符合题意;
B:家族族谱的记载,排除;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排除;
D:安阳的悠久历史,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只需认真分析题干即可。
4.(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5.(2021·南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
A.吴国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
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
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
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2021·福田模拟)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此举目的是(  )
A.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B.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农业技术的革新 D.解决北方的温饱问题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A . 通过材料,实行屯田制之后,“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说明屯田增加了粮食产量,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有利于促进北方的统一进程。 故 A 正确;
B .屯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故 B 错误;
C .题目没有反映“农业技术革新”,故 C 错误;
D .该项所述不符合题目主旨,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曹操的治理措施的相关知识点。
7.(2021·潮阳模拟)李白在诗《金陵凤凰台》有这么一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中“吴宫”位于图中(  )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南方向,而吴国位于长江以南的东南方向,位于图中的B处,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先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吴国的位置,然后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地图上的位置。
8.(2021·吉林模拟)建立前秦的民族是(  )
A.羯族 B.鲜卑族 C.匈奴族 D.氐族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 羯族,不符合题意;
B.鲜卑族,不符合题意;
C.匈奴族,不符合题意;
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 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9.(2021九下·德惠月考)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出现于(  )
A.秦朝 B.西汉时期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中原人口逃往南方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此紧密相关的事件是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16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幸存的中原人口纷纷逃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D正确。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应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八王之乱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八王之乱的背景、概况、影响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0.(2021七下·黄冈开学考)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志满意得,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一现象说明西晋(  )
A.贵族道德败坏 B.平民富足
C.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 D.经济发达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A. 贵族道德败坏 ,不符合题意;
B. 平民富足 ,不符合题意;
C.依据题干信息“ 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 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 ”,可以看出,西晋时期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经济发达,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1.(2020七上·龙湖期末)西晋时期,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不包括(  )
A.氐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羌族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因此蒙古族不属于内迁五胡,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 B。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北方民族的汇聚。要注意少数民族名称的正确书写。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12.(2020七上·揭西期末)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融合的加强 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C.西晋短期统一的作用 D.北方政权力量弱小,不能抵挡
【答案】B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尤其是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中原地区,汉民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南迁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13.(2021七下·红桥期末)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可知,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A: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符合题意;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排除;
C: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排除;
D:南方相对稳定,城市经济繁荣,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只需识记知识点即可。
14.(2021·菏泽)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A. 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 ,不符合史实;
B. 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 ,不符合史实;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来分析备选项,注意细心分析辨别,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15.(2021·海南)《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由此可知(  )
A.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D.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民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B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而不是经济发展迅速,所以A不符合题意;
题干料未体现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所以C不符合题意;
经济重心完全南移是在两宋完成的,所以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1·南山一模)东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②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③江南自然条件好
④南方是汉族统治区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补充了必要的劳动力 ,北方人口南迁也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自然条件好,但是这一时期,与汉族统治者关联不大,故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识记回答,这类知识点,就是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17.“……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文中记载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商鞅变法
C.张骞出使西域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白鹭官”后人生活习俗的变化,体现了“白鹭官”的后人与汉族交往更加密切,生活习俗朝着改革所引领的方向发展,主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改革。 选项D正确;
选项ABC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18.(2021·重庆)下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选项A结合图片可知,图中的文字不是甲骨文,排除;
选项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排除;
选项C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与题意不符,排除;
选项D从图片中的文字及其内容来看,反映了鲜卑族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19.(2021·怀化)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答案】D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冯太后,不符合题意;
B.汉武帝,不符合题意;
C.光武帝,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起来的政权。为巩固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题干信息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20.(2021·聊城)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交融加强
C.民族杂居相处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B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故题干材料主要说明民族交融加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21.(2021·宿迁)《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 平城文化落后 ,不符合题意;
B.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不符合题意;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看看材料说了哪些方面内容,再细心分析备选项,看看备选项是否出现在题干中进行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
22.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错误的道具是(  )
①书桌上有纸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
③书桌上有《史记》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齐民要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题干给出的时间为曹操当政时期,当时三国鼎立还没有形成,魏国还没有建立,因此②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齐民要术》应该出现在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以后,因此④的说法也与本题时间不相符;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注意时间限制,注意准确识记历史事件和事物出现的时间。
23.(2021七下·曲阳期末)暑假期间王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能告诉她应该去哪儿(  )
A.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河南洛阳 D.山西西安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
A: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排除;
B:甘肃敦煌,符合题意;
C: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排除;
D:山西西安,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敦煌莫高窟,属于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识记其在甘肃敦煌即可得出答案。
24.(2021·桂林)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内容中说明发展农业要顺应天时和地利,故选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发明改进工具、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加工副产品,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5.(2021·连云港)下图书法作品的原创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欧阳询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符合题意;
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排除B项;
颜真卿和欧阳询是唐朝的书法家,其代表作分别是为《临川集》和《九成宫醴泉铭》,CD两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王羲之的代表作,注意与顾恺之和颜真卿以及欧阳询人物的区分。
二、材料分析题
26.(2020七上·黑龙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的“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是说在那个历史年代,曾有过很多的英雄豪杰,请你举出两个当时的“英雄豪杰”来。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英雄豪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哪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谁?对当时的局势有什么影响?
(3)除了材料二中以少胜多的战役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试举出两个。
【答案】(1)曹操、刘备、孙权、周瑜、诸葛亮等;比如喜欢诸葛亮,理由:诸葛亮足智多谋,致力于治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言之有理即可)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和曹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等。(任意两个即可)
【知识点】三国鼎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三国演义》”“浪花淘尽英雄”“一时多少豪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英雄豪杰”如曹操、诸葛亮等。最喜欢的是曹操,因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统一北方,结束局部割据,对促进全国统一作出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中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可知与赤壁之战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这首词所描述的是历史上赤壁之战;这次战役交战双方是孙刘联军和曹操;对当时的局势的影响,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除了赤壁之战外,还有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官渡之战以少胜多;383年的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中,晋军大败苻坚领导的前秦军队。
【点评】本题考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相关史实。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27.(2021·广东)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 胡考》
材料二: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茄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材料三: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1)具体有:匈奴、乌丸、鲜卑;原因:虽居住地、习俗、名字可变,但相貌不可泯灭。
(2)材料中古诗1、3中的紫髯与人俑中的大胡须印证:材料中的古诗2高鼻与人俑中的高鼻梁印证;材料古诗1.3中绿眼、深目与人俑中的眼睛凹陷印证。
(3)变化:汉人主朝用兵采用蕃兵胡将,胡化。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进汉族社会,汉化。民族融汇,人们的观念与认识演变促成胡、汉的观念逐渐消解。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可以看出具体有的民族有匈奴、乌丸、鲜卑。原因根据“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进行分析可知,虽居住地、习俗、名字可变,但相貌不可泯灭。
(2)根据材料二给出的古诗“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和图片材料进行对比印证,可以看出紫髯,高鼻、绿眼、深目与人俑中的大胡须、高鼻梁、眼睛凹陷印证。
(3)根据材料“……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看出民族融汇,人们的观念与认识演变促成胡、汉的观念逐渐消解。汉人主朝用兵采用蕃兵胡将,胡化。中原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进汉族社会,汉化。民族融汇,人们的观念与认识演变促成胡、汉的观念逐渐消解。
【点评】 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五代民族交融、五代宋初“胡”“汉”观念的变化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28.(2020七上·泰兴期末)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 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对比材料一《史记》与材料二《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材料一中江南地区生产落后,经济落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富饶等。
(2)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统治者的重视等。
(3)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技术推广;麦稻兼作等。
(4)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重视;政府正确的政策;先进的技术;优越的自然环境等。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 (1)对比材料二“(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和材料三“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消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可知,材料二中描述的江南经济落后;材料三中描述的江南经济富饶。
(2)根据材料三“《宋书》描述东南朝时期:江南非常富饶,丰收年头,一年收获的粮食能满足几个郡人口的需要,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重视;江南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3)根据材料四“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稻麦兼作……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可知,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表现是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技术推广;农业发展;麦稻兼作等。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正确的政策、统治者的重视;先进的科技等。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建立等相关史实。
2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制定了以下活动方案,请你参与完成。
(1)活动一:【读图学史——时空观念】
对比秦朝与西汉的形势图,归纳异同点。
(2)活动二:【提取信息——史料实证】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一交融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联系加强,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3)活动三:【编写简史——历史解释】
请你根据下列思维导图,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4)活动四:【提升认识——家国情怀】
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何认识?
【答案】(1)异: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
(2)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知识点】三国鼎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对比秦朝与西汉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秦朝与西汉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由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长江中下游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交融,这次大交融的高潮在南北朝时期”可知,民族交融的方式有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而使鲜卑族实现“整体的汉化”。
(3)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故答案为: (1)同:国家都处于统一状态;周边少数民族都有匈奴。(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异:西汉疆域比秦朝更辽阔;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
(2) 方式:经济文化交流、战争、共同生产生活、改革。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 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 统一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统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着明显的统一趋势;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同任何形式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点评】 本题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为主线,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国鼎立的形成等知识。
30.(2021七下·苏州开学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顺应天时,裁量地力,根据规律办事,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放纵情欲违背大道,就会白白劳动而没有收获。)
材料二:
图三
(1)材料一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它的作者是谁?材料一反映了这位农学家什么样的思想?
(2)某同学为图一人物做了一张名片(图三),请将其补充完整。
(3)图二书法作品是哪一位书法家的代表作?由于他在书法上杰出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什么?
(4)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谁?试举一例他流传下来的作品。
(5)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
【答案】(1)贾思勰;因地制宜。
(2)自上而下答案为: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3)王羲之;“书圣”。
(4)顾恺之;《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5)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它的作者是北魏贾思勰;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天文历法上的成就是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3)依据图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图二是《兰亭集序》,它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由于他在书法上杰出的艺术成就,被后人誉为 “书圣”;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他的主要作品有 《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等;
(5)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统治者为了宣扬佛教,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故答案为:(1) 贾思勰;因地制宜。
(2) 自上而下答案为:祖冲之、圆周率、大明历。
(3) 王羲之;“书圣”。
(4) 顾恺之;《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5)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准确记忆;第二问是考查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细心读材料,读懂材料含义进行概括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人物,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王羲之和《兰亭集序》,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5)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明显的知识点,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