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夯实基础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
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的感应性,非条件(简单)反射和条件(复杂)反射,人体的自我调节及激素分泌异常的症状。
【解答】A、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A正确。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B错误。
C、人出现中暑现象是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C错误。
D、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是侏儒症,D错误。
所以选A。
2.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 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机体耗氧量下降 B.骨骼肌战栗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皮肤血管舒张
【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解答】
A、冬泳时,环境温度明显低于体温,人体为维持体温的恒定,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产生热量;同时,游泳是一种剧烈运动,也需要大量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因此冬泳时机体耗氧量增多。故不符合题意。
B、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故符合题意。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故不符合题意。
D、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0·宁波)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 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 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皮肤血管舒张后能使血流量增大;
2、汗液蒸发能带走热量有利于散热;
3、骨骼肌的紧张性收缩能产生热量,这种收缩减少后产生的热量减少;
4、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肾上腺素可以增强心脏活动, 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解答】A:效应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可使散热增加,判断正确,A错误;
B:效应②汗液分泌增加,汗液蒸发能带走热量,有利于散热,但不可使产热减少,判断错误,B正确;
C:效应③骨骼肌收缩减少后,可使产热减少,判断正确,C错误;
D:效应④甲状腺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人体产热,激素减少后可使产热减少,判断正确,D错误。
故选B
4.(2019八上·长兴月考)中国·长兴2019龙之梦·太湖图影国际马拉松赛于11月24日上午7:30在长兴县太湖龙之梦乐园钻石酒店前广场鸣枪开跑。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机体产热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有内脏、骨骼肌、脑。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人体骨骼肌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的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泄、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当机体产生大量的热量时,可以通过排汗的方式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解答】A、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当人体处于运动发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大,来增加体表散热,B不符合题意。
C、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人剧烈运动时体温会升高, 散热以汗液蒸发为主,C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汗液蒸发能够带走热量,以保证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维持体温恒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18八下·海曙期末)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37℃
B.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
C.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D.在炎热的天气下,为了增加散热,人体皮肤血管会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正说法确。
B、正常体温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故B正说法正确。
C、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正说法正确。
D、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体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6.(2020·嘉兴)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从物理运动到化学变化,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你在剧烈运动后就会汗流浃背, 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
A.体温平衡 B.血糖平衡 C.氧气平衡 D.水分平衡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根据体温调节的知识可知,流汗可带走热量,主要是维持人体的体积平衡,A选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2017八上·温岭期末)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选:A
8.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部位及相应的运动状态。
【解答】由甲图可知,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内脏,则说明甲处于安静状态;而乙图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则说明乙处于运动状态;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以及随昼夜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故A错误;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却决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故B错误;
C、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但是这个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故C正确;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散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相对速度大小。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中错误是( )
A.不管休息还是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骼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解答】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符合题意;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2019八上·江干月考)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在脑干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使产热量增加。在此反射弧中,效应器为骨骼肌,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产热量增加。
故答案为:D
12.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增加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低,人体散热快,所以为了调节体温,皮肤的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的散热量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如图表示人体皮肤的结构,在炎热环境中,加快散热依靠其中的( )
A.1和2 B.1和4 C.3和5 D.2和3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解答】3汗腺和2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
故选:D
【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
14.下面各类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解答】解: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故选:D
15.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属于恒温动物,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热主要是通过内脏器官,剧烈运动时则会发生变化;
【解答】A.体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热主要是通过内脏器官,故A正确;
B.人属于恒温动物,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故B正确;
C.小明在11:00~13:00间,温度没有变化,说明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故C正确;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小于散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6.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 相同,下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 36.5 ≤ T ≤ 37.5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AB、由图可知,人体体温最低的时候,是早上5时,最高是在下午5时;故AB正确;、
C、由图可知,从5时到17时温度在升高,而从17时到24时温度在降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最低时为36.5℃,最高时为37.5℃;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7.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是指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答】A、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故A错误;
B、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且不动部位温度不同;故B正确;
CD、恒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调节体内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D正确;
故答案为:A。
18.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这是由于( )
A.骨骼肌发生痉挛,体内产热太多
B.皮肤血管多数扩张,血流量过大
C.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导致体温升高
D.汗液分泌太多,导致体内失水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但调节能力是由限度的。
【解答】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导致体内产生的大量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就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C。
19.(2019八上·余杭期末)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呆小症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C 人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D 醉酒时语无伦次 酒精麻痹小脑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源的一侧弯曲,这就是植物的向光性。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等。
【解答】A、呆小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A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B、植物体表现出的向光性是因为植物体在单侧光照射下,其体内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而使得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B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人体温恒定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C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D、醉酒时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D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二、填空题
21.冬季长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选填“内脏”、“骨骼肌”、“皮肤”),而散热则主要通过皮肤,人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是通过 (选填“大脑”、“小脑”、“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答案】骨骼肌;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解答】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
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故答案为:骨骼肌;脑干
22.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如图中所示
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请据图回答:
(1)人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4)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答案】(1)C
(2)A
(3)汗液蒸发散
(4)皮肤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解答】(1)人在低温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即C图符合;
(2) 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则说明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舒张,即A图符合;
(3)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需要大量散热,这是汗腺会分泌汗液加快热量的散失;
(4)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失的;
故答案为:(1)C;(2)A;(3)汗液蒸发散热;(4)皮肤。
23.(2021八下·台州开学考)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填结构名称)。
(2)患病初期,人体 (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写出1条即可)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 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答案】(1)神经中枢
(2)骨骼肌收缩;等于
(3)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
(2)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原因是体温测定点提高。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失热量,体温升高;人体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热量,体温不变;人体产生热量小于散失热量,体温下降。
(3)体温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4)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患病初期,人体骨骼肌收缩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24.下面是护士为一位病人测量的体温统计折线图,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护士每隔 小时给该病人量一次体 温。
(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 ℃,最低体温是 ℃。
(3)病人的体温在哪一段时间里下降最快?在哪一段时间里体温比较稳定?
。
(4)从体温上观察,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 。
【答案】(1)6
(2)39.5;36.8
(3)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
(4)好转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由图可知,护士每间隔6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由图可知,最高的体温是6时的39.5℃;最低体温是12时的36.8℃;
(3)体温变化较快的则是相邻数据之间的差值最大,即5月8日0时到6时之间体温下降了2.2℃,落差最大;体温比较稳定则说明体温变化较小,即5月8日的6时到5月9日的12时,体温折线近乎一条直线;
(4)由体温折线可知,病人刚开始的时候发烧,后来体温都是达到正常的体温,所以病人的病情好转;
故答案为:(1)6;(2)39.5;36.8;(3) 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4)好转。
25.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解答】(1)在炎热环境中,外界气温高,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2)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26.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战”)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此反射属于 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 ;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答案】(1)产热和散热(或散热和产热)
(2)脑干
(3)神经;效应器
(4)激素(或体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1)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它控制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它控制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3)据图可知,骨骼肌的战栗能够增加热量的生成,此发射属于神经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直接作用产生效应的部分,故属于效应器;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能够分泌肾上腺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热量,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和散热(或散热和产热);(2)脑干;(3)神经;效应器;(4)激素(或体液)
三、实验探究题
27.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28.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弧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因此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和肾上腺通过分泌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进机体增加产热,这时代谢调节方式,因此C为肾上腺,B是骨骼肌,通过骨骼肌不自主颤栗来增加产热,这是物理调节方式。
(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29.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0.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恒温动物在 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
(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答案】(1)神经系统
(2)①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 ②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③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 ④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根据题意,该实验要探究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亦或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实验的单一变量就应是下丘脑和脊髓。作出的假设可以是恒温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为了形成对照,应先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3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做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步骤①②,步骤③应为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以便于在之后的实验中掌握小白鼠体温先后变化情况。
(2)该实验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变量应唯一。根据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唯一的变量应为有无下丘脑,两组小白鼠所处的其他条件应一样,所以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就是调节体温的中枢,那么下丘脑被破坏的甲组小白鼠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下丘脑完好的乙组小白鼠体温则保持相对恒定,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若假设不成立,下丘脑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相对恒定。
(4)该实验可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先测定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然后破坏其下丘脑,并测定其体温记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3)甲组鼠体温会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4)可行;先做 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2.(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 类也是变温动物。
【答案】(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区别,从恐龙的各项特点联系解题。
【解答】(1)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说明恐龙需要获得更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说明恐龙需要较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说明恐龙具有爬行类动物(变温动物)具有的特点。
(2)科学家乙认为: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故有机会晒到阳光,A符合题意。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两栖类、鱼类也是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1)②③④(2)①(3)两栖类(或鱼类)
1 / 1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 3.5 体温的控制 同步夯实基础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与解释相对应的是( )
A.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激素的调节
C.人出现中暑现象——散热大于产热
D.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2.冬泳运动被誉为是“勇敢者的运动”。 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A.机体耗氧量下降 B.骨骼肌战栗
C.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皮肤血管舒张
3.(2020·宁波)如图为气温上升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示意图。
以下关于人体各效应与其产生的主要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
A.效应①可使散热增加 B.效应②可使产热减少
C.效应③可使产热减少 D.效应④可使产热减少
4.(2019八上·长兴月考)中国·长兴2019龙之梦·太湖图影国际马拉松赛于11月24日上午7:30在长兴县太湖龙之梦乐园钻石酒店前广场鸣枪开跑。下列是有关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体温调节的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B.运动员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体表散热
C.运动员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体内的产热大于散热
5.(2018八下·海曙期末)下列有关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正常的体温大约是37℃
B.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
C.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和激素的共同调节
D.在炎热的天气下,为了增加散热,人体皮肤血管会收缩,汗腺分泌增加
6.(2020·嘉兴)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从物理运动到化学变化,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你在剧烈运动后就会汗流浃背, 此时大量流汗主要为了维持人体的( )
A.体温平衡 B.血糖平衡 C.氧气平衡 D.水分平衡
7.(2017八上·温岭期末)小明在1000米中长跑测试中,大汗淋漓,此时小明( )
A.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增加 B.皮肤血管舒张,散热减少
C.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增加 D.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8.人体有恒定的体温,主要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能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位同学在某状况下的产热统计图。据图判断他们所处的状态 ( )
A.甲处于安静状态,乙处于运动状态
B.甲、乙都处在安静状态
C.甲处于运动状态,乙处于安静状态
D.甲、乙都处在运动状态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脑干,所以人的体温调节完全由神经系统调节控制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决定于身体内部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C.人的体温在不同的部位以及随昼夜不一样,但温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
D.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产热
10.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四种器官的相对速度大小。据图分析下列推断中错误是( )
A.不管休息还是运动时,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
B.运动时人体血量增加
C.饭后立即运动,消化器官血流量减少,不利于食物消化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
11.(2019八上·江干月考)人体在寒冷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寒颤(或战栗)”.此反应的效应器及其生理效应是( )
A.皮肤的血管;血管急剧收缩,减少散热量
B.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减少散热量
C.皮肤的立毛肌;立毛肌急剧收缩,增加产热量
D.骨骼肌;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量
12.人在寒冷环境中 ( )
A.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加
B.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D.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增加
13.如图表示人体皮肤的结构,在炎热环境中,加快散热依靠其中的( )
A.1和2 B.1和4 C.3和5 D.2和3
14.下面各类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15.小明前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如下表(其中在15:00测完体温后服用了退烧药)。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3
对此,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16.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 ℃左右,但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不尽 相同,下图反映了一天24小时内小明体温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清晨5时体温最低
B.下午5时体温最高
C.从5时到24时,小明的体温一直是升高的
D.这一天中小明体温T(℃)的范围是 36.5 ≤ T ≤ 37.5
17.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
B.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都是一样的,且温度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C.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恒温动物都具有保持体温恒定的能力
D.恒温动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相对平衡
18.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这是由于( )
A.骨骼肌发生痉挛,体内产热太多
B.皮肤血管多数扩张,血流量过大
C.体内产生的热量散不出,导致体温升高
D.汗液分泌太多,导致体内失水
19.(2019八上·余杭期末)下列生命现象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生命现象 原因分析
A 呆小症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 向光性 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分布多
C 人体温恒定 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
D 醉酒时语无伦次 酒精麻痹小脑
A.A B.B C.C D.D
20.(2020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甲、乙两类动物的耗氧量(产热量)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猫,乙可能是青蛙 B.甲可能是蛇,乙可能是鱼
C.甲可能是鸽子,乙可能是狗 D.甲可能是鱼,乙可能是人类
二、填空题
21.冬季长跑中,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选填“内脏”、“骨骼肌”、“皮肤”),而散热则主要通过皮肤,人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是通过 (选填“大脑”、“小脑”、“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22.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如图中所示
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请据图回答:
(1)人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2)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3)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4)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23.(2021八下·台州开学考)人体患病毒性感冒容易导致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 (填结构名称)。
(2)患病初期,人体 (填图中某生理过程)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哪些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写出1条即可)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 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24.下面是护士为一位病人测量的体温统计折线图,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护士每隔 小时给该病人量一次体 温。
(2)这位病人的最高体温是 ℃,最低体温是 ℃。
(3)病人的体温在哪一段时间里下降最快?在哪一段时间里体温比较稳定?
。
(4)从体温上观察,这位病人的病情是好转还是恶化? 。
25.如图表示外界气温改变时,皮肤中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甲图中情况发生时,外界气温 ,皮肤内大多数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的温度会 ,由皮肤直接散失的热量会 。
(2)是在 情况下发生的,同时汗液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的散热量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26.如图是主要的人体体温调节机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的 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
(3)骨骼肌战栗(俗称“打冷战”)是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此反射属于 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 ;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的分泌物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 调节。
三、实验探究题
27.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
(1)在A时刻到B时刻期间,血液流量发生什么变化: 。
(2)在A时刻皮肤血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 。
(3)从A至B期间,皮肤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
28.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 、B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在45℃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弧属于 反射。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29.下表为人处于安静和活动情况下,体内不同器官的产热量百分比,请回答:
产热量/%
安静 劳动或运动
脑 16 1
内脏 56 8
肌肉与皮肤 18 90
其他 10 1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 。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保持恒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 控制。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4)夏季,当环境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 散热,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 。
(5)在炎热、潮湿、无风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出现“中暑”现象,其原因是 。
30.恒温动物的体温恒定,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有人认为位于脊髓,也有人认为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小明准备利用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状况良好的小白鼠作实验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
(1)恒温动物在 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
(2)写出该实验的步骤: 。
31.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
【实验步骤】①取性别与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只成年小白鼠,分成两组并标记为甲组、乙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组小白鼠的下丘脑,乙组小白鼠不作处理。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把甲组小白鼠置于10 ℃的环境中,乙组小白鼠置于30 ℃的环境中,其他条件都相同。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1)写出③的操作步骤: 。
(2)实验设计方案中有不妥之处,请提出并改进: 。
(3)若假设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若假设不成立,则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4)如果实验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你认为可行吗? 。如果可行,请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如果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
32.(2021七下·台州开学考)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几项是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 。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 。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 类也是变温动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感应性;内分泌腺和激素;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的感应性,非条件(简单)反射和条件(复杂)反射,人体的自我调节及激素分泌异常的症状。
【解答】A、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盆景弯向窗口生长--向光性,A正确。
B、小偷看到警察就跑,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B错误。
C、人出现中暑现象是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C错误。
D、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是侏儒症,D错误。
所以选A。
2.【答案】B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解答】
A、冬泳时,环境温度明显低于体温,人体为维持体温的恒定,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产生热量;同时,游泳是一种剧烈运动,也需要大量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因此冬泳时机体耗氧量增多。故不符合题意。
B、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故符合题意。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故不符合题意。
D、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皮肤血管舒张后能使血流量增大;
2、汗液蒸发能带走热量有利于散热;
3、骨骼肌的紧张性收缩能产生热量,这种收缩减少后产生的热量减少;
4、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肾上腺素可以增强心脏活动, 能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
【解答】A:效应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可使散热增加,判断正确,A错误;
B:效应②汗液分泌增加,汗液蒸发能带走热量,有利于散热,但不可使产热减少,判断错误,B正确;
C:效应③骨骼肌收缩减少后,可使产热减少,判断正确,C错误;
D:效应④甲状腺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人体产热,激素减少后可使产热减少,判断正确,D错误。
故选B
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当机体产热量增加时,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盐的平衡。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有内脏、骨骼肌、脑。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人体骨骼肌除了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的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泄、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当机体产生大量的热量时,可以通过排汗的方式来增加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解答】A、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当人体处于运动发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舒张、立毛肌舒张、汗腺分泌增大,来增加体表散热,B不符合题意。
C、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人剧烈运动时体温会升高, 散热以汗液蒸发为主,C不符合题意。
D、运动员大汗淋漓,原因是汗液蒸发能够带走热量,以保证产热量和散热量平衡,维持体温恒定,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等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A、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A正说法确。
B、正常体温一天中,人体的体温会随时间波动,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故B正说法正确。
C、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温的调节是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正说法正确。
D、在炎热的天气下,人体皮肤血管会舒张,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故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解答】根据体温调节的知识可知,流汗可带走热量,主要是维持人体的体积平衡,A选项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生发层细胞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真皮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以及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等是皮肤的附属物.皮肤的功能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
【解答】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外界气温较高时,皮肤内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散热量增多,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增多,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多;外界气温较低时,皮肤内的大多数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与此同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通过汗液的蒸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因此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
故选:A
8.【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部位及相应的运动状态。
【解答】由甲图可知,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内脏,则说明甲处于安静状态;而乙图主要产热部位是骨骼肌,则说明乙处于运动状态;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人的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故A错误;
B、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却决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故B错误;
C、人的体温是恒定的,但是这个恒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故C正确;
D、 当血管扩张,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增大时,有利于散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是人体血量、饭后立即运动不利于消化和吸收、骨骼肌运动需要能量,产生热量促进血液更快地循环和皮肤调节体温的作用。
【解答】A、由分析可知,休息及运动时,血液流经脑的速率基本不变,因此脑的血流量基本不变,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人体运动时血量不会改变,血液速度会发生变化,B错误,符合题意;
C、饭后立即剧烈运动,会使肌肉内的血流量增大,流经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降低,分泌的消化液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增加,皮肤血管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散热,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也产生非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
【解答】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在脑干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骨骼肌不自主地战栗,使产热量增加。在此反射弧中,效应器为骨骼肌,其产生的生理效应是产热量增加。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低,人体散热快,所以为了调节体温,皮肤的血管会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达到减少的散热量的目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解答】3汗腺和2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和排出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当气温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失,保持体内的热量.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这是由于真皮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汗腺.
故选:D
【分析】皮肤内能调节体温的主要结构是血管和汗腺.
1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如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
【解答】解:鸟类和哺乳动物,它们的体表大都被毛(羽毛),循环路线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内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为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它们的体温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都属于变温动物.
故选:D
15.【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属于恒温动物,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热主要是通过内脏器官,剧烈运动时则会发生变化;
【解答】A.体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热主要是通过内脏器官,故A正确;
B.人属于恒温动物,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故B正确;
C.小明在11:00~13:00间,温度没有变化,说明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故C正确;
D.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四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小于散热速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6.【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转化为热能的产物。
【解答】AB、由图可知,人体体温最低的时候,是早上5时,最高是在下午5时;故AB正确;、
C、由图可知,从5时到17时温度在升高,而从17时到24时温度在降低;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体温最低时为36.5℃,最高时为37.5℃;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恒温动物是指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解答】A、鸟类、哺乳类是恒温动物,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故A错误;
B、恒温动物的体温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且不动部位温度不同;故B正确;
CD、恒温动物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够调节体内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故CD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但调节能力是由限度的。
【解答】人在高温环境中时间过长,导致体内产生的大量的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就有可能发生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C。
19.【答案】C
【知识点】植物激素;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反应迟钝,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生长素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它能加快植物细胞生长的速率。当光照射到植物茎尖端的某一侧时,生长素就移向背光的一侧,使背光一侧的茎比受光一侧的茎生长得快。结果,茎就会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即向光源的一侧弯曲,这就是植物的向光性。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有许多控制人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如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等。
【解答】A、呆小症是因为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A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B、植物体表现出的向光性是因为植物体在单侧光照射下,其体内的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而使得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较多,B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人体温恒定是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C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D、醉酒时语无伦次是因为酒精麻痹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D分析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0.【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知识。恒温动物体温恒定,在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变温动物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其代谢较慢,需氧较少,环境温度高时,则与此相反。
【解答】由图可知甲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说明甲是恒温动物,而乙动物的耗氧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乙是变温动物,猫是恒温动物,青蛙属于变温动物,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1.【答案】骨骼肌;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解答】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
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脑干的功能主要是维持个体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
故答案为:骨骼肌;脑干
22.【答案】(1)C
(2)A
(3)汗液蒸发散
(4)皮肤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解答】(1)人在低温环境中,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血管会收缩,减少血流量,即C图符合;
(2) 人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则说明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舒张,即A图符合;
(3) 当外界环境的温度高于体温时,需要大量散热,这是汗腺会分泌汗液加快热量的散失;
(4)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散失的;
故答案为:(1)C;(2)A;(3)汗液蒸发散热;(4)皮肤。
23.【答案】(1)神经中枢
(2)骨骼肌收缩;等于
(3)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
(4)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可见: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
(2)病毒感染导致机体体温升高,人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出现寒颤,原因是体温测定点提高。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失热量,体温升高;人体产生的热量等于散失热量,体温不变;人体产生热量小于散失热量,体温下降。
(3)体温下降的调节途径有增强汗腺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4)机体的体温调节是神经和激素(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在寒冷的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产热量增多,以维持体温正常。皮肤是与体温调节相关的重要器官,其中血管舒调节张是为了增加散热量,血管收缩是为了减少散热量。
【解答】(1)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的反应,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患病初期,人体骨骼肌收缩而形成“寒战”,有助于体温上升到38.5℃。38.5℃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体温下降期,身体会作出汗腺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等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4)据图分析可知,体温调节是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这两者共同协调、同时作用达成的。
24.【答案】(1)6
(2)39.5;36.8
(3)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
(4)好转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A、由图可知,护士每间隔6个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2)由图可知,最高的体温是6时的39.5℃;最低体温是12时的36.8℃;
(3)体温变化较快的则是相邻数据之间的差值最大,即5月8日0时到6时之间体温下降了2.2℃,落差最大;体温比较稳定则说明体温变化较小,即5月8日的6时到5月9日的12时,体温折线近乎一条直线;
(4)由体温折线可知,病人刚开始的时候发烧,后来体温都是达到正常的体温,所以病人的病情好转;
故答案为:(1)6;(2)39.5;36.8;(3) 5月8日的0点~6点下降最快;5月8日的6点~5月9日的12点比较稳定;(4)好转。
25.【答案】(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皮肤与局部血流量有密切关系。凡是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如环境温度变化或精神紧张等)都能改变皮肤的温度。真皮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不但能够给皮肤送来营养,还能够调节体温,天热时毛细血管膨胀,血流量增加,散失更多的热量;天冷时,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失的热量也减少。
【解答】(1)在炎热环境中,外界气温高,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因而上升,同时起到了增强发散体热的作用。
(2)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这样可使人的体温保持正常。
故答案为:(1)较高;升高;增多 (2)寒冷;减少
26.【答案】(1)产热和散热(或散热和产热)
(2)脑干
(3)神经;效应器
(4)激素(或体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知识解题;
【解答】解:(1)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它控制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2)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是因为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它控制产热和散热两个过程,
并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3)据图可知,骨骼肌的战栗能够增加热量的生成,此发射属于神经调节,骨骼肌在反射弧中属于直接作用产生效应的部分,故属于效应器;
(4)实际上,图中虚线未列出的肾上腺也参与了体温调节过程,肾上腺能够分泌肾上腺素,促进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产生热量,能够控制血管舒张,这属于激素调节;
故答案为:(1)产热和散热(或散热和产热);(2)脑干;(3)神经;效应器;(4)激素(或体液)
27.【答案】(1)增大
(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
(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1)由图可知,AB段血液的流量在增大;
(2)AB段血流量增大,则血管呈舒张状态,口径增大,从而实现血流量增大,人体对外散热增加,体表温度升高;
(3)AB由于外界温度过高,人体散热增加,除了血流量增大,增加散热以外,汗腺分泌增加,大量出汗,从而增加散热;
故答案为:(1)增大;(2)舒张,增大血流量,体表温度上升;(3)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28.【答案】(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
(2)皮肤;蒸发散热
(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知识点】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
【解答】(1)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因此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甲状腺和肾上腺通过分泌相应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来促进机体增加产热,这时代谢调节方式,因此C为肾上腺,B是骨骼肌,通过骨骼肌不自主颤栗来增加产热,这是物理调节方式。
(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也是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这种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甲状腺参与体温调节,主要是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促进动物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
故答案为:(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肾上腺(2)皮肤;蒸发散热(3)非条件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29.【答案】(1)内脏
(2)体温调节中枢
(3)骨骼肌
(4)汗液蒸发;皮肤
(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体产热的器官。
【解答】(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正常人在睡眠状态下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运动和劳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肌肉。
(2)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要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之下,如人体的体温之所以能维持稳定,主要是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
(3)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故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4)普通状态下,排尿是人体排泄的主要途径,但是夏天,高温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散热,血液流过肾脏时只产生少量的尿液,以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丢失。
(5)中暑”是因为汗液蒸发困难,不能及时散热,导致人体体温过高,出现“中暑”现象。
故答案为:(1)内脏(2)体温调节中枢(3)骨骼肌(4)汗液蒸发;皮肤(5)汗液难以蒸发导致人体内积聚的热量难以散去
30.【答案】(1)神经系统
(2)①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 ②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 ③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 ④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往往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解答】根据题意,该实验要探究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下丘脑,还是脊髓,亦或是两者共同协作的结果。实验的单一变量就应是下丘脑和脊髓。作出的假设可以是恒温动物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体温的恒定。为了形成对照,应先取40只大小相同、健康生长的小白鼠,平均分成四组记为甲、乙、丙、丁;甲鼠不做任何处理;乙鼠只破坏下丘脑;丙鼠只破坏脊髓;丁鼠既破坏下丘脑,又破坏脊髓;将四组老鼠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观察并记录各组小白鼠的体温变化。
31.【答案】(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 ℃)的环境中
(3)甲组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
(4)可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做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哺乳动物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能够保持动态平衡。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
【解答】(1)该实验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步骤①②,步骤③应为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以便于在之后的实验中掌握小白鼠体温先后变化情况。
(2)该实验为对照试验,对照试验变量应唯一。根据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唯一的变量应为有无下丘脑,两组小白鼠所处的其他条件应一样,所以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的环境中。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就是调节体温的中枢,那么下丘脑被破坏的甲组小白鼠的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改变,下丘脑完好的乙组小白鼠体温则保持相对恒定,不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若假设不成立,下丘脑不是调节体温的中枢,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都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即保持相对恒定。
(4)该实验可安排在同一组小白鼠身上进行。先测定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然后破坏其下丘脑,并测定其体温记录,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故答案为:(1)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2)甲、乙两组小白鼠应置于相同的较低温度(比如10℃)的环境中;(3)甲组鼠体温会发生明显改变,乙组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甲、乙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4)可行;先做 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再做破坏下丘脑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2.【答案】(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区别,从恐龙的各项特点联系解题。
【解答】(1)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说明恐龙需要获得更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说明恐龙需要较高的气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说明恐龙具有爬行类动物(变温动物)具有的特点。
(2)科学家乙认为: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故有机会晒到阳光,A符合题意。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两栖类、鱼类也是变温动物。
故答案为:(1)②③④(2)①(3)两栖类(或鱼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