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总复习---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 总复习---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教案) 数学六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13 14: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课时 6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背景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复习
教学目标 1.在交流、讨论、对比的活动中,经历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意义和方法。 2.根据问题情境,能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问题情景,灵活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梳理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评价任务 能够根据问题情境,灵活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所需条件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进行计算 验算 得出结论 估算 精确计算 口算 笔算 计算器算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梳一梳1.板题示标同学们在自己买东西或跟着家长购物的时候,你们会进行思考和计算吗?你是如何算的?谁愿意举例说明一下?预设:⑴买东西前先估算一下自己带的钱够吗?⑵根据钱的多少估算能买多少,买什么样的。⑶买完后,核算一下找的钱对吗?……谈话:同学们真能干,已经学会把我们学的估算和精确计算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学习目标:经历对所学的计算方法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意义和方法。 根据问题情境,能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2.出示练习应用与反思P91第9题:学校食堂计划购买1500千克大米,如果平均每天吃95千克,这些大米够吃半个月吗?(一个月按30天计算)如果够了,还剩下多少千克?如果不够,还需要购进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读题后,思考:(1)要解决“这些大米够吃半个月吗?”的问题,需要估算还是精确计算?(2)要解决“剩下多少千克”或“需要购进多少千克”的问题呢?为什么?(3)要解答“剩下多少千克”或“需要购进多少千克”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汇报交流后,独立尝试解决,班内汇报。3.复习指导认真读书青岛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89页第四个红点回顾整理知识并思考,⑴如果只解决问题(1)800元钱够吗,怎样能快速做出判断?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选择这种计算方法?⑵问题(2)应找回(或再付)多少元?计算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选择这种计算方法?你可以用几种计算出结果?⑶怎样估算?怎样计算?(4解决问题题需要经历一个怎么样的思考的过程?又怎样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4.知识梳理课件出示 王老师买了190本《数学小词典》,每本3.80元。她带了800元,够吗?应找回(或再付)多少元?(1)汇报问题:800元钱够吗?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①估算:3.80≈4 190≈200 4×200=800,估计结果偏大,所以够了。 质疑:为什么采用估算方法?预设:此题不需要求精确值,估算更容易计算。质疑:结果估大了还是估小了 预设:是估大的,因为每个乘数都看大了,800元足够了。质疑:还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吗?(再交流不同的估算方法 )预设1: 3.8×190≈4×190=760(元);估计结果偏大,800元足够了。2: 3.8×190≈3.8×200=760(元);估计结果偏大,800元足够了。质疑: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大估”,什么情况下用“小估”?小结:在结果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估算更节省时间;常用的估算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大估”、“小估”等。一般情况下的估算策略是“四舍五入”,具体情境灵活掌握。如:买东西估计钱够不够用“大估”;而“看一本180页的数,每天看23页,需要几天看完?”则用“小估”。②精确计算:3.80×190=722(元) 722<800,所以够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个方法能快速地作出判断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只需做出判断如:“够不够”、“能不能”而不需要求出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更便于快速得出结论。(2)汇报问题:应找回(或再付)多少元?预设:3.80×190=722(元)。质疑:为什么此题采用精确计算?预设:此题需要求准确答案(精确值)。质疑:你采用什么方法计算3.80×190?预设: 讨论与交流:在什么情境下需要进行精确计算?这三种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的共同点是什么?各种算法分别有哪些优势?最常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计算的结果需要准确结果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而口算、笔算、计算器算都是精确计算的方法。小结:这三种方法计算结果都是精确值,其中口算速度快,只适合比较简单或能简便计算的题目;用计算器虽然可以计算难题,并且速度快,但是,离开了计算器就寸步难行;最常用的是笔算,因为它应用广泛,对题目不挑剔,正确率较高。说明: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第一题的精确计算既能回答第一问,而且顺势解答第二问,估算是多此一举。对这部分学生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同时强调要注意看探究提示第一个红点内容:快速判断。●抽象概括,总结提升。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课件补充逐一呈现教科书P90解决问题策略流程图: 评价:看来同学们不但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很善于及时总结、梳理,非常好。下面就让我们亲自去实践一下,如何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讨论与交流:“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等知识的学习是不是也要用到计算?谈谈你的看法。问题引领1:如图,要为这样一个饮料罐的外壁制作标签纸,至少需要多少纸?问题引领2:六年级一周30节课,各学科课时占总课时的百分比如下图。一周有多少节语文课?说明:计算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大部分的知识要用到计算。二、练一练(一)基本练习应用与反思P91第8题:A城开往B城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120千米,4小时可以到达;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160千米,几小时到达?习题处理建议:⑴学生认真读题,明确信息和问题;⑵引导学生思考:所求问题是“几小时到达?”,需要求出确切的时间,所以要精确计算。这道题可以选择笔算。综合练习 应用与反思P91第10题:习题处理建议:⑴认真审题,了解信息,确定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判断估算还是精确计算)。⑵学生独立完成。⑶集体订正,让算的快的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以及问题(1)精确计算的理由,问题(2)估算的理由。(三)拓展练习 为了节水,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全市部分家庭更换了抽水马桶,每次用水量由原来的13升减小到现在的9升。⑴如果平均每个家庭每天使用9次,每个家庭每天节水多少升?⑵每个家庭每天能节省水费0.0972元,一年能节省水费多少元?⑶据统计,全市一年大约节省水费2000万元。这些钱大约能资助多少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完成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每个孩子需要490元。习题处理建议:⑴读一读,认真审题、了解信息、确定问题。⑵说一说,选择合理的方法(判断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本题中的三个问题,需要选择什么计算方法?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⑶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预设答案:(1)精确计算:(13-9)×9=4×9=36(升)答:每个家庭每天节水36 升。(2)估算:365×0.0972≈365×0.1=36.5(元)答:一年大约能节省水费36.5元。(3)估算:20000000÷490≈20000000÷500=40000(个)答:这些钱大约能资助40000个孩子完成小学阶段的课程。三、改一改1.公布答案,对改统计教师公布答案,同桌互改2.针对问题,更正讨论出示典型的错误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议,找出错误原因并更正。3.课堂小结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计算 验算 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种类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情况我们要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估算或精确计算),有时需要估算(板书),有时需要笔算(板书),当数据比较大时我们还可以借用计算器得出结论(板书)。无论用哪种方法计算都要求同学们要注意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四、测一测
当堂检测 应用与反思P93第16题:大连、烟台两个港口相距87海里。甲、乙两船分别从两个港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乙船每小时行15海里,甲船每小时行多少海里?习题处理建议:⑴认真审题,了解信息,确定问题,选择合理的方法(判断估算还是精确计算)。⑵明确所求问题是“甲船每小时行多少海里?”,需要求出确切的速度,所以要精确计算。这道题可以选择笔算。学生独立完成。
作业内容 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
一致性 从孩子的身边选取有生活味的、新鲜的素材,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准孩子的学习起点,适时引领孩子去发现、去探究,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从而在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互动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努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动态生成的课程理念;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亮点:(1)创设生活情景,注重问题引领。整理与复习,学生不应是进行专项训练的机器,而应是学生自主知识建构的探索者。所以根据本课时的需要,创设了到商店购物的生活情景,接着提出核心问题,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怎样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这一问题贯穿这篇教案的始终。(2)强调方法策略,淡化计算结果。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课堂中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计算这个工具怎么用更合理,更有效?充分让学生理解“不是说你那样算不行,而是这样算更有效、更快捷!”“怎么选择计算方法更好?”等问题。2.使用建议:对于估算要放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解决,才能体现估算的意义和优势,不要盲目地套用模式。3.需要破解的问题: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能估算的还是习惯性的进行精确计算,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灵活的选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笔算
3.80×190=722(元)
3.8 0
× 1 9 0
4 2
3 8
7 2 2 .0 0
800-722=78(元)
答:应找回78元。
用计算器算
3.80×190=722(元)
800-722=78(元)
答:应找回78元。
口算
3.80×190
=3.80×200-3.80×10
=760 -38
=722(元)
800-722=78(元)
答:应找回78元。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计算、得出结论
审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