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特殊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 学 目 标
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 学 重 难 点
猜谜语
猫
八字须,往上翘,
说话好像娃娃叫,
只洗脸,不梳头,
夜行不用灯光照。
《猫》是郑振铎早期的文学作品。受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本文正是作者这一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郑振铎,笔名西谛,福建省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译著有《飞鸟集》《新月集》等。另有《郑振铎文集》。
本文选自《郑振铎文集》。
懒惰( ) 怂恿( )
怅然( ) 蜷伏( )
叮嘱( ) 惩戒( )
虐待( ) 潜逃( )
污涩( ) 凝望( )
红绫( ) 屋脊( )
duò
quán
sǒng yǒng
nüè
chàng
chéng
zhǔ
qián
sè
líng
níng
jǐ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妄下断语:胡乱、随意地作出判断。
1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4)
叙述“我”家养第一只猫的故事。
叙述“我”家养第二只猫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
叙述“我”家养第三只猫的故事。
2 .读课文,完成下表。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中 地位 结局 感情
变化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从隔壁要来
舅舅家送的
蜷伏在家门口。捡到的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浑身 黄 色
毛色花白,不好看。很瘦,毛烧脱后,更难看。
很活泼
更有趣更活泼
忧郁懒惰
小侣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
病死
丢失
屈死
一丝
酸辛
怅然
愤恨
诅骂
难过
良心
受伤
3 .结合表格内容,比较三只猫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因为是要来的,自然显得珍贵,外形好看,性情活泼可爱,在家中备受喜爱,结局不是病死就是丢失,都是外因所致。而第三只猫是捡来的,自然没人拿它当回事,外形难看甚至令人讨厌,性情忧郁懒惰,遭受冷遇,结局是被冤枉后忽然死去。它们的特点、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1.为什么第三只猫的死亡使“我” 更难过?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 “我”。“我”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最后死在了邻家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并且这个过失无法补救。
2. “我”的过失是什么?我为什么有这样的过失?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地调查研究便轻率地作出了判断。
3.第30段用了哪种方法描写人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心理活动描写。抒发了“我”愧疚、自责、忏悔之情。
4.你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出什么样的启示?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 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真相;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作者抓住猫的外形及性情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把三只猫各具情态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也快来写一写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吧。注意抓住所写动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示例:我掏出一块面包丢给那只小猴子,不料,它没有接,而是先用爪子试探了一下,然后又缩了回去,还怀疑地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发现没有危险,才抓起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它又用央求的眼神看着我,并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给它一块糖。它迅速地剥开糖纸,放入口中大嚼起来。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