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课名 课题二 CO2制取装置的选择
学科(版本) 新人教版 章节 第六单元
学时 第二课时 年级 九年级化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⑴知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⑵领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⑶应用知识迁移,能将气体发生装置进行变型和改进。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忆所学知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⑵能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知识迁移;通过学生设计、组装实验装置,体验、反思和完善设计,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⑶课下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废旧物品改造,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⑴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科学品质。 ⑵通过废物改造的过程,培养学生节约的生活品质。
学习者分析 学习能力: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是学生所期望学习的内容,反应原理学生已经掌握,同时,在第二单元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一定的“气体的制备与收集”的实践经验。初步具备了“根据药品选择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相关性质选择收集装置”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物理性质有关等相关内容。 科学能力: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特别是实验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过程和结论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抓住气体制取的基础知识,正确处理信息并学会知识迁移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关键。 社会能力:九年级学生逐步树立了爱护环境、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具有一定的社会调查能力,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关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意识。 学生基本情况: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个班级约32人,其中13人左右较优秀,中等水平学生约14人,基础较差的学生近5人。针对这一情况,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根据课后内容进行预习,并设计实验方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设置化整为零,层层推进,抓好双基,因材施教。最后拓展延伸,设计个性化学习内容,让较优秀的学生在常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本节课教学时间重点放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的确定及实验装置的改进,采用分组的方式开展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1.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会组装二氧化碳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掌握操作要点。 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学会实验装置的改进。学会类比方法,能够对搭建的装置进行简单的分类。 解决措施:1、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会对实验装置的进行简单的选择,动手操作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组装,培养学生的知行能力, 2、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装置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课上通过装置的展示,交流和投票。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小组的荣誉感。 难点:1.正确评价和合理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案; 2.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一、 复习引入 推送预习 00’00”— 02’43” 1、复习上节课内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预习检测,通过推送练习题,检测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预习的情况 1、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2、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现场回答问题 2、用PAD接收4道检测题目,作答完成相应的题目 通过学生提交的题目正确人数和错误人数对比,分析数据掌握学生的弱点内容,课上进行重点讲解。 优点:媒体数据能帮助老师快速发现问题并纠正。做到随时清理弱点问题的目的。
二、 知识牵引、进入新课 02’44”— 06’10” 知识的迁移,通过实验室利用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联系本节课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如何进行选择 联系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选择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 2、规范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认证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2、通过PAD接收题目,小组派代表进行大屏书写答题 通过大屏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做题思路和状态,同时还能展示小组的精华与合作能力,从而形成确定制取气体选择装置的思路。 优点:相比于传统PPT教学,边问边答的模式,很多学生浑水摸鱼,只会说不会写。掌握知识不扎实,利用大屏书写的方式更能掌握大部分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做题的过程
三、 热身活动、 动手操作 06’11”— 16’50” 知识的内化,再告知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溶解性和密度,让学生来通过动手拼接化学教具,初步了解装置的的选择,规范学生思路,另外,通过活动2,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可以对装置进行一点简单分类 派三名学生挑选教具进行组装仪器,拍照上传作品库,投影展示 2、根据活动一的思路,小组通过虚拟实验大屏选择其它的六组装置,进行展示,并说明优点。 1、热身活动一,挑选三名学生进行仪器的选择并进行组装(其中有错误和不能用的装置混合在里面) 2、热身活动二,经过活动一的初选,确定思路,全班分为6个小组动手挑选虚拟试验中的仪器,并进行组装,并用小组大屏展示组装结果,进行介绍。 1、能通过拍照投影展示学生选择装置的图片,掌握学生选择的心理过程,对二氧化碳这套装置的选择有个初映像,对错误的装置可以及时分析与处理,帮助学生选择出正确的装置,实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2、通过动手操作选择虚拟仪器中的装置,掌握实验室气体发生装置的变型,并了解各个装置的优缺点。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优点:将化学实验通过计算机环境设计出虚拟实验情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使得虚拟的实验场景与学生见面,学生借此进行主动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改善传统实验室操作中的一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化学实验课以及化学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快捷。
四、 小结内容1 16’51”—19’25” 知识的形成 展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气体装置,并说明要点 认真听课, 掌握要点 通过PPT展示,强化重点内容
五、 小组活动、 交流展示 19’27”—38’37” 知识的升华,通过两个小活动,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升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兴趣 1、比一比:充分利用桌上现有仪器,小组合作进行组装实验装置,通过改进的装置,拓展学生思维,将作品拍照上传至班级作品库。 2、晒一晒:展示课下利用废旧物改造的成果,充分调动学生课下动手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实验室对装置进行检验,教师帮助录入视频并编辑视频,播放实验操作,并进行全班投票选择最佳设计奖 1、小组活动,积极配合,进行仪器的组装,思考如何将教师给的所有仪器进行合理的拼装,并进行汇报展示。 2、通过小组设计者的展示和讲解,在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其他小组的设计长处,并选出2组自己最喜欢的实验装置设计。 1、课下,教师利用手机终端APP软件进行视频的录制和剪辑,将学生设计的长处展示出来,这样做的优点是: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小组的设计,还能激发自身的对化学实验探究欲望。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利于教学。另外,这次设计的作品可以保留到班级作品中,同班学生可以互评作品,师生可以和其它班级共享作品成果,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2、利用PAD投票,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仪器。优点:在课程中,使用该投票系统平台能带来一种多向交流的教学方式,创造一种趣味性、积极性的学习环境。营造民主、浓厚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放在该活动中恰到好处。
六、 小结内容2 38’38”— 40’13” 规范学习思路、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 通过播放课下准备的学生实验视频,进行合理的剪辑,并标注重要知识在视频中,使学生清晰的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般步骤 观看视频,形成知识 通过视频展示,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般步骤 优点:通过视频呈现出来的有内容比起老师的口述更加有画面感和说服性。
七、总结 40’14”— 41’48” 课堂生成,拓展 利用知识树的形式总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将零散的知识形成网络图。 思考,交流 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面,通过视觉体验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优点:这样对于以后遇到任何气体的制取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完成
六、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