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最早载于梁代萧统编的《文选》,它是《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们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从内容上看,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钟嵘称之“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文选》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为后世推崇。
诵读全诗
疏通大意
通译
渡过江水去采撷那莲花,岸边的洼地里,还长着数不清的兰草。
采了花要送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啊,却在遥远的地方。
回首眺望故乡,迢迢长路却是无尽的遥远。
虽然心意相同却分居两地,在思念的忧伤中一直到老。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
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诗歌赏析
2、诗歌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关于“芙蓉”这个意象:
“芙蓉”又叫莲,荷花,芙蕖、菡萏。
1、“莲”:《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是纯洁的代表。
2、“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换成今天的话,就是 “(我)爱你” 。——象征男女爱慕之情。
3、“芙蓉”的谐音是 “夫容” ,表现的是妇人对丈夫的思念。
营造了轻松欢快、高洁浪漫的氛围,意象的选取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采花折柳赠亲朋,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描写“多芳草”和“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4.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5.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如何理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诗?
问题探究
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问题探究
“对写法”:从思念对象的角度落笔,来衬写诗人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往往婉转含蓄,意境深邃,虚实相生,别有韵致,可谓颇具匠心。
“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却说家乡的兄弟想念自己。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的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现在讨论一下,这首诗怎样诵读更有情味?试着读一读。
●女读:
◆男读:
◎合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首诗的作者是采莲的女子,还是另有其人?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这些人文化素养较高,熟悉《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又能吸收汉乐府的营养,来抒写自己的人生。
——汉末文人,这个群体背井离乡、仕途失意、才华横溢,他们才是《涉江采芙蓉》的真实作者。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的真实意图似乎还是表现东汉末年这些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我们解读这首由汉末文人创作的诗歌的时候,对含蓄蕴藉的文人诗风,对婉转曲折的诗意美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