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0-11 13:1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学案)
文本导读 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1.通过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文体感悟】
作者 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人。中共党员。1943年考入西北大学外语系学俄语专业,1946年因参加民主学生运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二年,1949年后历任人民大学研究部学术秘书,东北空军直属政治部党委委员兼文教办公室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党委委员,《中国文学》执行副主编,《新文学史料》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四文学编辑室主任,编审。1995年因胡风一案划为胡风反革命分子被关押二年,直到1979年秋平反。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国名誉委员。
著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温泉》、《爱与歌》、《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十余本,散文集《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等七本,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近几年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文以我的第一本书为线索,通过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的情感、同学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对于贫困落后的家乡的独特感受。
内容结构
一.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
第二部分(第2段),交代父亲带回来很多书。
第三部分(第3—9段),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第四部分(第10—14)交代和我的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
二、梳理情节
我的第一本书是我的小学课本——它还有一段不同平常的经历——和我一起上学的伙伴的情况
写作特点
1. 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语言,写出了那艰苦的岁月弥足珍贵的父子情、朋友情、与狗的默契和感情。
2. 朴素的语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作者从生活中悟道人不能忘本,苦难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一笔人生的财富。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学生再读课文,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的国语课本有着怎样的经历令作者永志不忘,以致专门著文纪念?
研讨:(1)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我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一种感激之情。
(3)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2、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3、深入理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局部突破
1.如何理解“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的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的童年是非常艰苦的,苦难的童年生活谈不上快乐,更没有幽默,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自己在苦难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以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希望与憧憬。这些才是自己的生命有一点亮色,让自己的童年有一点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 从文中看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温厚,善良,关心别人有同情心,思想积极进步的读书人。
3.“他愁苦的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体现父亲怎样的感情?
为家境的困苦不能再为孩子买一本新书而忧愁。
4。孩子已经把书读熟了父亲怎么还要为孩子把书补好?
已经背熟了不需要,但是父亲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珍惜,让他不能不作,同时也是用这来教育孩子热爱书,珍惜书。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诗。人不能忘本。”如何理解?
因为这本书及弱者父亲对我的期望,让我在苦难的岁月感受到生命的快乐和梦幻,让我回忆到童年的快乐见证着我童年纯真的友情。
积累运用 拓展演练
一、基础知识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催眠(mián) 马鬃(zōnɡ) 驮狮灯(tuó)
B.凄惨(cǎn) 幽默(yiōu) 脊背(jǐ)
C.崇敬(chónɡ) 惩罚(chénɡ) 枉读(wǎng)
D.皱纹(zhòu) 麻雀(què) 眼眶(kuàng)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磨磨蹭蹭 奥密
B.轰堂大笑 装订
C.翻来复去 塾师
D.知书识礼 晾晒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B. 通过一晚上的修修补补,让书成了完完整整的两本。
C. 前几天一位诗人来访,看见我写的这个在稿纸上的题目,以为是写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
D. 父亲在北京大学旁听过,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麻袋书和一箱红薯。
4.仿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续写两句话,与原句形成排比。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首歌,情到深处潸然泪下;珍惜阅读,阅读便如一杯酒,就到醉时笑语喧哗;珍惜阅读, , ;珍惜阅读,阅读便如
, ;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②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危害社会。③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 句,修改意见:
第 句,修改意见: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7.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8.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9.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10.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答案:
1.B
2.D
3.A
4.略
5.①把“水平”改为“需求”或“需要” ②在“危害社会”后面加“的问题”或“的现象”
6.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7.凄惨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8.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9.父亲温和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10.“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 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素材大观园
一、关于牛汉诗的介绍
牛汉是4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经过了长期的坎坷磨难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他又恢复了诗的活力。
他的诗集《温泉》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优秀诗集奖。牛汉的诗,兼有历史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度,兼有对于社会现实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兼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牛汉自述说,他三四十年来,喜欢并追求一种情境与意象相融合而成形的诗。这种诗,对于现实、历史、自然、理想等的感受,经过长期的沉淀、凝聚或瞬间的升华和爆发,具有物象和可触性。诗不是再现生活,而是在人生之中经过拚搏和一步一滴血真诚的探索思考,不断地发现和开创生活中没有的情境,牛汉说他每写一首诗,总觉得是第一次写诗,它与过去任何一首诗都无关系,怀着近乎初学写诗时的虔诚和神秘感。在人生和诗歌领域,不停地抗争、探索、超越、发现,没有发现新的情境,决不写任何一行诗。评论家当然可以从他几十年的诗作之中看出来可寻的轨迹,而事实上他一生的创作,是奔突飞驰的,不是有岸的河流。他宁愿在创作中一生不成熟、不老练、走不到尽头,生命永远带着令人可叹的新的创伤。
诗集《温泉》里的诗,可以说都是情境诗,这里的诗多数都写于”文化革命”中的“五七干校”。如果把这些诗从生活情境剥离开来,把它们看作是一般性的自然诗,就难以理解这些诗意象的暗示性与针对性,很难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生活境遇。在“五七干校”,他默默地写的这些诗有着同一的感情动向与构思的脉络,几乎成了条件反射,许多平凡小事当时常常会突然点燃他隐藏在深心的某些情绪。那时,对他来说,只有诗才能使灵魂在窒闷中得到舒畅的呼吸。因此这些他心里一直觉得很沉重的诗,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悲凄的理想主义的基调。《鹰的诞生》让人想起一句西方格言:“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也飞不到鹰那么高。”这首诗写诗人对于鹰的向往,“五七干校”这艰险危难的地理政治环境,是可以比喻成诞生鹰的窠的。《毛竹的根》表现了诗人非常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那属于诗的东西。干涸发烫的土地里,斫断的毛竹根沁出了一丝清水。这本是很平常的诗,但它激起了诗人的想象和体验,毛竹的生命力启发了诗人的生命力。《蛇蛋》富于艺术刻画,而且通篇是艺术刻画,诗人借此抒发了对于生命的复杂而奇异的感受。《悼念一棵枫树》是一首发掘很深的诗。砍树是很寻常的事,砍树也确是可以象征什么,然而,在这首诗里,诗人有独到的发现,和深入的开掘,这就不寻常了:“但它的生命内部/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而且,“芬芳/使人悲伤”。这些刻画与描写,使我们想起有一种伟人,当他倒下之后,人们才感觉到他的价值。人们愈认识这价值,就愈悲伤。《巨大的根块》的构思也是奇异的:顽强的生命总是深深地埋在地底下,最耐燃烧的东西里都有长久凝聚的热力。
《华南虎》是一首名诗,艺术刻画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这样说,自从里尔克那首《豹》问世以来,任何咏动物的诗都要在它的面前经受考验,因为《豹》实在太好了。比之于《豹》,牛汉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深刻的属于自己的感受。在这里,除了正面描写虎的血泪、悲愤之外,诗人从观众与老虎的关系观察,用观众的胆怯、绝望、可怜、可笑来衬托虎的安详而卧。华南虎是一切受迫害的伟人的象征,而那些观众则象征着一切伟大壮丽的东西被毁灭时以可悲看客身分出现的支持者;这些人是渺小的,然而他们却有在笼外张望老虎的权利。
二、牛汉的不羁诗魂
2004年4月7日下午,我和现代文学馆的北塔如约访问老诗人牛汉先生。因为出租车司机对这一带不太熟悉,北塔就打手机问牛汉先生。当我们来到八里庄北里小区门口时,却见牛汉先生早已伫立等候了。年逾八旬、德高望重的老诗人亲自到小区门口迎接我们这些晚辈,真使我们感到于心不安。我忙说:“牛汉先生!哪能劳您驾,亲自迎 接我们!”
牛汉先生不以为意地说:“没事!我出来走走,也省得你们找了。”
身材高大、有着蒙古族血统的牛汉先生如此平易近人,且又如此体贴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实在使我感动。
我们随牛汉先生来到他的家。牛汉先生把我们让进他那兼作卧室的书房。书房不大,陈设简单,书籍却非常多,书架装满了,这还不算,还在书桌所靠的墙的上方,钉上了一个书架,又堆满了书,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是不为过的。
牛汉先生向我们让座,还亲自给我们沏茶。因为与牛汉先生交往多年,还时时能在各种诗歌会议上见面,相当熟识了,所以一点也不感到拘束,坐在这样一位蔼然长者面前听他说话,就好像幼时坐在慈爱的长辈面前听故事一样,不仅感到分外亲切,而且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北塔本来与人约好,三点钟就要离开。可是他听着听着,竟忘了时间,以致那位朋友打来手机,他这才抱歉地另约时间。
深深吸引我们的是牛汉先生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很难想象,从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那平静的语调中所叙述的,竟是如此坎坷、曲折,甚至还带有几分惊险的、不寻常的命运。以前,我只知道牛汉先生在建国初被打成胡风分子,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历尽磨难。而在这次访谈中,我由此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事,比如,牛汉先生谈到他父亲对他的深刻影响。牛汉先生说,他父亲在大革命以前,曾在北大旁听了两年。在那时参加了党组织的活动。大革命失败后,父亲就回家当农民了。种了三四年的地后,他父亲又当了小学教员。后来,他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毕业。说到父亲,牛汉先生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父亲旧体诗写得很好,我家有全套的《新青年》、《新月》、《未名》、《北新》等进步杂志,都是他订的。我小时候就受到他的影响。我爱诗,爱画,都是从我父亲那里来的,耳濡目染影响了我。解放后,父亲恢复了党籍,任天水地委文教部部长。我的胡风分子的问题出来后,父亲也受到株连,后来他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被送去劳改,干背石头的重活,历时两年,结果活活累死了!”说到这里,牛汉先生神情黯然,他觉得是他连累了父亲。我们都一时陷入沉默。
不一会儿,牛汉先生恢复了常态,我们又一次被他的叙述所深深吸引。他说到他和战友如何乔装打扮,深入伏牛山区搜集情报,险遭杀害。这段富有传奇性的惊险经历,以前我还没有听说过,真像在听一段惊险故事。
然而更吸引我们的是牛汉先生的人格魅力。
牛汉先生说,在他身上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性。游牧民族的习性就是酷爱自由,不受拘束和限制,主张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特别强调独立个性、独立人格、追寻远方的人生境界的重要。正因为如此,他在被打成胡风分子之后,直至“文革”结束,在长达数十年的逆境和磨难中,始终维护知识分子,乃至人的尊严,不随波逐流,不谄笑媚俗,显示了一位蒙古族诗人的堂堂正气,铮铮铁骨!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牛汉像他的祖先一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他养育他的土地。他说:“我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战争和动乱年代,我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我从来不做客观冷漠的旁观者,更不做逃兵。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劝我出国定居,我说我不会出国定居。我热爱这片土地!即使受到很大的委屈,也不能离开祖国!”
我问牛汉先生对当今诗坛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两派论争的看法。牛汉先生说:“我和两派的不少诗人都认识,我觉得应该强调学术上不同看法相互交流,相互激励。年轻人嘛,好胜,吵架可以,但吵过后还是朋友。我不主张形成绝对的二元对立。对于年轻人的诗,开始我也曾感到很难读进去,有些不适应,但是仔细想想,经过宏观的、全面的、深入的思考后,觉得逐渐理解他们了,这些年轻诗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尽管他们都没有受到过长期的历史的束缚,但是这些年来,诗歌界比较空漠、浑浊,他们只能努力创造诗的出路。他们的努力应该受到肯定。”我又问他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看法。他说,当时现代主义有固定的定义,已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美学界说。如奥登、里尔克等现代主义诗人,他们自有其语言特点,他们的人文历史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参照,但不能生搬硬套。我们不能完全抛弃民族传统和语言特点。“我主张写现代诗,写现代中国的诗,不要轻易宣扬主义。”他认为,语言并不是消极的工具,语言与作家是互动关系。语言是有生命的,渗透了文化和智慧。诗的语言是活的,不能按照规定好的条条框框去创作。他说,他不喜欢把“制作”、“实验”这样的词与写诗联系起来。他主张“创造”、“发现”,更喜欢用“生成”一词。“如果先有个固定的形式、固定的格式,然后表现自己的感情,那是很难的。所以我不大同意,也不理解闻一多的话:‘戴着脚镣跳舞’,我不喜欢这句话。好像最聪明、最智慧、最美好的就是戴着脚镣跳舞。其实,没有脚镣跳舞不是更好吗?徐志摩当时就说过:中国新诗需要更大的自由。”
我听他这样说,心想:这是符合他那追求自由的不羁的性格的。
“那么,您反对写格律诗了?”我问。
牛汉先生答道:“我不反对写格律诗,我没有说写格律诗就失去自由了。写格律诗可以,我不认为格律是枷锁。格律是自然形成的,是根据这首诗的节奏、意象自然生成的,这是这首诗的生命形态。一首诗有其独立存在的生命,不是重复过去,都是与众不同的艺术生命。我写每一首诗都像写第一首诗一样,不是先有固定的框框。”
我问他对目前诗歌界的看法,他说:“我对目前诗歌界不是悲观的,不是反感的,而是一种关心的,是诚恳的关心,我密切地关注目前诗歌界的变化,抱着殷切的希望,而这希望一定能实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就像春天一定会来临一样。”
牛汉先生确实很关注目前诗歌界的情况,他向我们展示了许多诗歌刊物和书籍,他还多次参加各种诗歌会议。所以虽然年事已高,他依然保持着信息的畅通。他所知道的事情甚至比我还多。除了在国内参加各种诗歌会议和活动外,牛汉先生还去过日本和韩国参加诗歌会议。今年6月7日,他还应邀赴马其顿和保加利亚。他的诗荣获马其顿文学节杖奖。牛汉先生向我展示了奖牌和马其顿节杖。
牛汉先生最后对我说:“我八十多岁了!别人认为是老朽了!我倒不这么看。我不是老了就什么都忘了,什么都麻木了!我没有麻木,没有忘掉,正面的、反面的、快乐的、悲伤的,都不会忘掉。当然,记忆力比以前还是不行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写回忆录,我要把经历过的半个多世纪的这段历史写下来。因此,我要把自己的身体保养好。”
我们都非常赞成牛汉先生写回忆录,这是对文学史,对后世读者的宝贵贡献。
老先生一口气讲了一个下午,无论是讲者和听者都忘记了时间,我一看表,已经五点了,赶紧起身告辞。牛汉先生又执意要送我们到小区门口。当我们走出一段路,回头看时,他老人家仍伫立在那里,我心头不禁热浪翻滚,久久不能自已……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