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16课 游动的鱼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 三年级下册美术 第16课 游动的鱼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1-14 15: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册 第六单元 有趣的彩墨画
课题名称:第十六课 游动的鱼
教学类别:彩墨画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画面布局的常用方法,初步学会对画面进行大小、聚散的构图安排,运用中锋、侧锋用笔的方法表现游动的鱼。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实践过程中,学习大小、聚散布局变化以及用深浅不同的墨与色表现鱼儿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大师的艺术表现风格,体会彩墨画的美感,激发学习彩墨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画面构图的大小、聚散安排
教学难点:中锋勾线、侧锋渲染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笔洗等
教具:毛笔、宣纸、墨汁、笔洗、范画、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掌握大小、聚散构图安排。运用中锋、侧锋表现鱼。
拓展层面:运用中锋、侧锋的笔墨变化表现一组鱼,并添加适合的水草等形象,使画面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
1、 欣赏与发现
课前播放一些我国的古典乐曲,因为古典乐曲的旋律能创造幽静轻松的气氛,“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样更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
1、欣赏大师齐白石画的鱼,讨论大师画的鱼有什么特点。
2、观赏录像中的各种鱼。
3、揭示课题。
讲述许多著名国画家不但画技精湛,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郑板桥经过了从“眼前之竹”到“胸有成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幻化,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声”的抱负。由此引导学生向人画具佳的画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心灵。
4、讨论一群鱼的造型表现方法——有大有小、有聚有散、有前后遮挡。
5、让学生在课件上进行构图练习与尝试。
2、 讨论与尝试
1、课件演示画鱼的基本步骤。
2、小组交流,小结:鱼的不同部位,如何进行点、线结合,浓淡变化。
3、学生尝试练习,注意运笔方法和墨的浓淡变化。
3、
4、 交流与创作
1、通过欣赏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总结出绘画方法和作业要求:
①小鱼有浓淡变化。
②小鱼姿态生动、活泼。
③背景有趣。
2、欣赏几幅鱼的水墨画,启发思维。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 展示与评价
1、以小组形式,张贴作业,同学之间展示不同外形、不同构图的作品。
2、自我作业的介绍和欣赏他人作品,提出感想,指出同学作品的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评价内容:
①墨色是否有变化。
②鱼儿造型是否可爱生动。
③构图是否合理。
3、教师总结,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对作品欠妥之处,指出其原因,并辅导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