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3 12:40:51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上期期中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原因片面,由原文第一段“究其原因,关键之处便在于殷璠所说的“声律风骨始备”“从而在“声'与“风骨”兼具的成就中抵达一代诗歌顶峰”可知。C项“当下的诗人”扩大对象范围,原文是“当下很多诗人都……更有甚者……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责任心”。D项前后句没有明确联系,内容杂糅,““小我”情绪”是“诗人要有风骨”和“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中提到的,“小我”情绪是就诗歌的写作内容而说的,而D是就诗歌的语言来说的。
2.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后文重点阐述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这一观点,注意3、4、5段中前后的古今情况对比,以及文章的题目“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的提示。
3.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因果关系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五段,新诗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是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没有风骨,没有诗歌的语言特质;而“没有内涵,如同记流水账”在文中是在第四段讲诗歌内涵上没有风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曲解原文。通过材料一第一段“这部电影一个最突出的影像美学建树在于营造出场面恢宏而层次分明、富于视听震撼效应的全景式战争奇观”可知,影片《长津湖》营造出了场面恢宏而层次分明、富于视听震撼效应的全景式战争奇观,只是一个突出的影像美学建树,而不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5.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这样使影片的风格不够统一”错误。根据材料三“但在拍摄过程中,对动作、道具、场景等细节充分沟通,确保了影片风格的统一”,可知影片风格是统一的。
6.参考答案:①材料一侧重写影片《长津湖》表现全景性战争及回答了打赢这场战争的动力源问题。②材料二侧重写影片《长津湖》成功塑造了我军战士的群体形象和个体鲜明形象。
③材料三侧重写影片《长津湖》实现了电影创意与电影工业、高科技的有机对接。
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整合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指向,然后结合材料归纳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这也使三三心中充满了惆怅”理解错误,三三心中的惆怅是她慢慢长大后情窦初开的情绪。
8.参考答案:①鱼既是三三的玩伴,也是三三保护的对象,还是三三倾诉的对象。②有的事三三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表现了三三成长中个人朦胧的情思。③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三三和城里白脸男子相识的媒介,他们因钓鱼而发生“争执”并相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6分。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三三感到城里白脸男子英俊体面,表现三三对城里白脸男子的好奇和朦胧
情思。②三三母亲对城里白脸男子的印象很好,对三三的未来充满希望。③宋家婶子对城里白脸男子的评价不好,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的不了解(存在着隔阂)。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环境和探究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正确标点: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大将军问失道状,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11.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丞相是“三公”之首。
12.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没有说卫青让李广走东路截住单于,李广也不是自行追击。
13.参考答案:(1)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5分)
(2)在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5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不遇时”“足道”“岂......哉”各1分,共5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2分;“所居”“以”“走”各1分,共5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李广曾随从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夺取了敌人的军旗,在昌邑城立功扬名。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作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匈奴听说后,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他好几年,不敢入侵右北平。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走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又过了两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大举出征匈奴,李广几次亲自请求随行。天子认为他已年老,没有答应;好久才准许他前去让他任前将军。李广不久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在出边塞以后,卫青捉到敌兵知道了单于住的地方,自己带领精兵去追逐单于;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的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大将军卫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认为李广年老,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担心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失道路,结果落在大将军之后。大将军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了,卫青没有战果只好回兵。大将军向李广和赵食其询问迷失道路的情况,卫青要给天子上书报告详细的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切责令李广幕府的人员前去受审对质。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到了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打过大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去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又迷失道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刀笔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没有细致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也没有详细陈述农人劳动的艰辛。
15.考点说明: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E级。
参考答案:①前两句写辛苦劳作后孤独返家,社会动荡,道路艰难,难免怅然生恨。这是反衬下文的欢快欣然。
②最后两句写欢乐中埋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以抒其胸中超然之情。
详细解析:6分,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参考答案:(1)此虽免乎行 犹有所待者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分,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1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一要注意对象与前面一致,A、D换成了“科技”不行,二要注意内容重在强调科技,而不是文化,排除B.
18.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千头万绪: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日新月异: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隔阂:一指彼此情意沟通的障碍或是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彼此之间有间隔,又指阻隔、隔绝。隔膜。情与意不相通或有矛盾。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19.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全方位地”应放在“体会”前;二是不合逻辑,“只有”应放在“科技与文化”前;三是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形成”。
(二)语言表达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20.参考答案:楼是一种门窗洞开、外形曲折变化、形式多样、装饰华丽的多层高大建筑。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5分;一个要点1分,不
符合下定义的格式扣1-2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21.参考答案:①楼的种类很多
②楼的分类和用途紧密相关
③常常和塔配套使用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四、作文(60分)
22.考点说明: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解析:命题紧扣必修五教材写作第一个专题《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材料来自于热点素材《开学第一课》中模范英雄有关“爱国”的话。
立意参考:
①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
②把奉献祖国当作追求。
③把爱国当作一种责任和
使命。
④感恩祖国,回报祖国。
抛开爱国谈理想、追求、信念等二类以下立意40分以下。没有结合自身的适当扣3分。切入分46分,原则上平均分不要低于46分。要敢于打高分。改卷时要综合行文中立意、内容、语言、硬伤或亮点,判定类别。2021-—2022学年上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16(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盛唐诗歌何以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究其原因,关键之处便在于殷璠所说的“声律
风骨始备”。在南朝齐梁宫体诗绮靡之风甚嚣尘上的境况下,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等诗
人相继倡导恢复并高扬“风骨”传统,尤其是盛唐诗人对“风骨”崇尚有加,他们纷纷继承汉魏
风骨,以“风骨”祛除轻靡绮丽的宫体气息,使“诗具风骨”成为盛唐诗歌的共同特征,从而在
声律”与“风骨”兼具的成就中抵达一代诗歌顶峰。
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巳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
继承与发扬风骨的关键在于诗人要有风骨具体而言则是指诗人应秉持使命感与责任心
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
古语云:“诗者,天地之心。”诗人作为“天地之心”的创造者本应怀有“天地之心”。但当下很多
诗人都沉溺于写“小我”的日常琐碎、鸡毛蒜皮,缺少大情怀大境界,更有甚者为出版、发表、出
名或赚取眼球、点击量、关注度,批量生产媚俗之作,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作为诗人的使命感与
责任心。诗人本应怀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应有王冕
笔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尺留清气满乾坤”的正气,应有杜甫虽居茅屋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情怀。
其次,诗歌在内涵上需要建构中国风骨。风骨首先属于道德范畴,如古代“风”所墓含的
教化之义,是对诗歌所拥有的诗教功能的肯定。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躲
避崇高”“崇俗”“崇私”“祛魅”等诗歌口号的提出,不少诗歌在内容上所呈现的是自恋与矫情
的“小我”情绪,以暴露个人生活隐私为内容,让诗成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记录,轻浅琐碎,没
有思想、内涵和意义。}
此外,新诗在语言文辞方面亦需要有“风骨”。“风骨”不仅属于内容层面的诉求,更是审
美范畴的艺术标准。刘勰曾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他清楚
地阐释了“风骨”与“采”之间的密切关联。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诗人提出“拒绝隐
喻”“诗到语言为止”等口号,一些诗人便不再讲究文辞、技巧,虽然形式上采取了新诗的分行
形式,却不过是将一句话分行排列,如梨花体的“一只蚂蚁又一只蚂蚁”、乌青体的“白云真白
啊真白”等,用词直白随意,失去了汉语诗歌的美感,风骨显然早已荡然无存。正如瓦雷里所
说,诗的语言如跳舞,是要讲究舞姿与步法的,新诗语言依然需要以跳跃性、非逻辑性、写意性、
含蓄、凝练、雅致等作为诗歌语言的特质,需要在不断的锤炼、锻造和打磨中形成。唯其如此,
新诗才不会被质疑为¨口水诗”“废话诗”,才能重新建构诗歌的语言风骨,传达出内在的精神
风骨和新时代气韵。},
总之,新时代诗歌需要重塑李白所说的“蓬文章建安骨”,需要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传
统与中华传统精神延续下来的“中国风骨”,从而向新的诗歌髙峰挺进。
3(摘编自罗小风《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