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九下第四单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湖南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九下第四单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1-14 18:0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上期九年级语文单元目标检测题
(第四单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9分)
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2分)
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挣脱现实的重重束缚,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火炉前烤火,所有的牢骚、忧愁、愤怒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一样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滕;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mù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到了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一位仰慕已久的朋友。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驱散( )   隽永( )   如mù( )春风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2分)
3、“纯真无邪”中“邪”的意思是( )(3分)
A.不正当 B.不正常 C.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 D.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
4、此文段主要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4分)
综合性学习。九年级某班以“正确使用手机,选择健康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的5-7题,请你参与解决。(17分)
5、下面是校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请概括你从表中读到的相关信息。(4分)
年 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手机拥有率 63% 97% 82%
用 途 玩游戏、看视频 84% 96% 77%
用于学习 11% 7% 15%
6、班级开展题为“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辩论赛。作为反方辩手,请你就“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几条理由。(至少答4点,4分)
7、下面是某同学的一段辩论词,请你按照要求帮助他修改。(9分)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甲]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控制着手机,同时也正被手机控制着。低头玩手机,是“低头族”最常见的代表动作,[乙]很少有人意识到沉迷于方寸间。人们把太多的情感投入到虚拟的世界中,和现实世界反而有些隔阂,周围的人好像变得透明一样,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同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丙]手机里众生沉默和手机外众声喧哗形成鲜明反差,正所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①[甲]处画线句子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3分)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3分)
③[丙]处画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改为:   。(3分)
二、阅读欣赏(61分)
(一)课内阅读。阅读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回答8-12题。(21分)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我们不能设想齐白石画虾,在看一眼画一笔的情况下能画出今天这样的作品来,而是对虾的精神状态熟悉极了,虾才在画家的笔下活起来的。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的毛主席的《沁园春 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名叫“清”“奇”“古”“怪”,经历过风暴、雷击,有一棵大树已横倒在地下,像一条巨龙似的;但是枝叶茂盛,生命力强,使人感觉很年轻的样子。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峨嵋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主要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8、下列关于山水画意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画如果没有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灵魂。
B.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地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
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画作说不上有意境,难以打动人。
D.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只有对所描绘的景物充满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才能创造别具一格的意境。
9、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4分)
10、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6分)
11、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4分)
12、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陈凌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回答13-17题。(19分)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 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14、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5分)
1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 为什么 (4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16、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选文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7、下面这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请说明理由。(4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肖复兴的《细读的妙处》,回答18-22题。(21分)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 头发丝这样叫细 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 多读几遍就叫细吗 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 ”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灿烂,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这些词儿用得越多,才能够形容得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得出来 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这耗子,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 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你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有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 ”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也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有删改)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分)
19、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4分)
20、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6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得出来 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了红莲花。
22、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段和第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
【材料一】骆宾王作《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三、作文(60分)
23、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习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第四单元
一、积累及运用1、qū juà 沐 2、奔滕——奔腾 3A 4、比喻 排比 5、初中生手机拥有率较高,其中八年级学生手机拥有率最高;初中生使用手机玩游戏、看视频的占比较大,用于学习方面的占比较小 6、①手机对人有辐射;②助长攀比风气;③不良信息玷污心灵;④社交软件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⑤部分同学利用手机考试作弊;⑥额外增加父母经济负担 7①利益——便利 ②方寸间 的危害 ③手机里众声喧哗和手机外众生沉默形成鲜明反差。
二、阅读理解(一)8C 9、诗中描写自然的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诗人、画家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作者以广为人知的诗歌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10、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坚忍的品质,而当我们在冬天认真观察,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蓬勃向上,此刻,通过实地观察和近距离接触,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真实 11、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都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构成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12、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二)13、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下文对阅读的作用的论述 14、会影响。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15、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强调了“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16B 17、能。事例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恢复了士气,具体论证了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三)18、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19、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20、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故事的叙述 21①“一愣”,说明画家很诧异,他对水果贩子叶三能看懂自己的画持质疑态度。②画家说“奇怪”,表明画家对叶三“鉴画”的能力将信将疑(惊奇)。③画家“当即”修改画作,表明画家对叶三的佩服 22、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细节内容,并将之转换成了好诗;材料二的作文内容,看似生动,实际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会同时出现。
三、写作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