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限时90分钟 分值100分 战报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
A.气候更加湿润 B.蒸发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下渗量减少
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
A.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B.土壤肥力增强
C.生物多样性锐减 D.自然灾害减少
(2021·长春高一检测)读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完成3、4题。
3.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乙→丙→丁→甲
D.丙→乙→甲→丁
4.森林的“层”越多,说明 ( )
①气温越高 ②降水量越多
③气温越低 ④降水量越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樟树是特色树种,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5 ℃以上的地区,其抗寒能力不强。下图为我国台湾岛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 )
A.受海洋影响显著
B.南北纬度跨度大
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
D.受地形影响显著
6.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 ( )
A.0~200米
B.200~400米
C.400~1 800米
D.2 000~3 500米
7.樟树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 )
A.减少水分蒸腾 B.抗寒
C.减轻病虫危害 D.增强光合作用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9.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四季常青——常年气温较高
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北京的天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1.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
①多分布在渤海沿岸
②根系不发达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
A.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021·北京高一检测)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5.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组合的是 (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2021·广东联考)土壤潜在蒸发量是指土壤在供水充分的条件下,由蒸发作用所消耗的水量。下图是某地土壤水量各月收支状况统计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 ( )
A.等于降水量
B.大于降水量
C.大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D.等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17.符合该地土壤水量收支状况的是 ( )
A.森林带 B.草原带
C.荒漠带 D.苔原带
(2021·北京高一检测)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19.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
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方,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
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
20.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2.以下土壤中,属于人工土壤的是 ( )
A.红壤 B.黑钙土 C.水稻土 D.紫色土
下图为土壤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b、a、d、c B.a、b、d、c
C.a、c、b、d D.a、b、c、d
2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2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21·临沂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00 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土壤中的CO2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下图)。
(1)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丰富。联系该地气候条件,分析成因。
(2)研学小组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气温及地温,发现其日变化明显。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27.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 植物物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喜光、抗热、抗旱、抗盐碱、抗风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并根据胡杨的展叶始日、叶黄始日的变化,研究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的趋势明显。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变化图。
(1)说出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的空间分布规律。
(2)指出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长短变化的特点并推测原因。
(3)比较和田与格尔木胡杨年生长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4)试推测中国绿洲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与年生长季起止日呈显著相关,但并不吻合的原因。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1·济宁高一检测)我国甘肃省某学校的地理小组开展郊区山地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小组某成员绘制的等高线示意图,M、N 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
(1)图中表示河流虚线是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调查发现,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N 线南侧的树木成活率低于北侧,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调查发现,M、N附近的土壤颜色、土层厚度存在明显差异。指出M地的土壤颜色和土层厚度特征,分析其主要原因。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土壤含水量是一定量体积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5℃烘干至恒重的土壤失去的水量,也称土壤含水率。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多草地和农田。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载畜量。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草地和农田的取样点分别在湖区东部和南部,农田作物根深一般为0~20厘米。
(1)说出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
(2)试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
(3)8月初以后,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请推测其主要原因。
(4)说明科研人员研究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目的。
PAGE
- 13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限时90分钟 分值100分 战报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
A.气候更加湿润 B.蒸发量减少
C.径流总量增多 D.下渗量减少
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
A.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B.土壤肥力增强
C.生物多样性锐减 D.自然灾害减少
【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变化不大,气候会更加干燥;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量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变化不大。第2题,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旱涝灾害加剧。
(2021·长春高一检测)读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完成3、4题。
3.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甲→乙→丙→丁
B.甲→丁→丙→乙
C.乙→丙→丁→甲
D.丙→乙→甲→丁
4.森林的“层”越多,说明 ( )
①气温越高 ②降水量越多
③气温越低 ④降水量越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3选B,4选A。第3题,在森林中外层光线最强,由于植物遮挡,越往下光线越少;植物有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外层是喜光的高大的乔木,最下面是耐阴的一些草本植物。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丁→丙→乙。第4题,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台湾岛是我国的宝岛,岛上森林资源丰富,其中樟树是特色树种,其叶片具有革质特征。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5 ℃以上的地区,其抗寒能力不强。下图为我国台湾岛植被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台湾岛森林分布特征的主要成因是 ( )
A.受海洋影响显著
B.南北纬度跨度大
C.受林业发展区划影响显著
D.受地形影响显著
6.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 ( )
A.0~200米
B.200~400米
C.400~1 800米
D.2 000~3 500米
7.樟树叶片具有革质特征,该特征有利于 ( )
A.减少水分蒸腾 B.抗寒
C.减轻病虫危害 D.增强光合作用
【解析】5选D,6选D,7选B。第5题,针叶林一般分布于高山或较高纬度地区。台湾岛纬度较低,纬度不是针叶林分布的原因。海洋不是影响森林类型差异的原因。台湾岛中东部地势较高,符合针叶林的生长环境,台湾岛的森林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林业发展区划不能影响天然植被的分布。第6题,樟树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6 ℃以上、1月平均气温5 ℃以上的地区。台湾岛大部分地区位于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15 ℃。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在台湾岛东部地区,海拔超过2 000米处,1月平均气温会低于5 ℃,因此樟树不适宜生长的海拔是2 000~3 500米。第7题,樟树叶片的革质特征,不能减轻病虫危害,不能增强光合作用。樟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台湾岛降水丰富,叶片特征与减少水分蒸腾无关。樟树抗寒能力不强,叶片的革质特征主要起抗寒作用。
读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完成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9.下列有关图中各景观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四季常青——常年气温较高
D.丁生长旺盛——常年高温多雨
【解析】8选A,9选C。第8题,甲图的大漠胡杨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强,冬冷夏热,温差大;乙图的兴安林海分布于东北温带季风气候区,而雪域高原、冻土广布是青藏高原的典型特征;丙图的海南椰树分布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较强,易发育红壤,有机质少;丁图的黄山迎客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以流水作用为主。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甲图的植被根系发达,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常年干旱,地表水缺乏;乙图树叶呈针状是由于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丙图的植被四季常青,是由于其位于热带,终年高温;丁图的植被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10、11题。
10.北京的天然植被属于 (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11.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10选C,11选D。第10题,北京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天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11题,从材料中可知,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我国热量条件较差的东北地区。喇叭沟门相对于东北地区纬度较低,因此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不是纬度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这里地势较高,气温低,因此才会有天然白桦林的分布。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红树林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关于红树林生长习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 )
①多分布在渤海沿岸
②根系不发达
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 )
A.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12选C,13选A。第12题,渤海位于温带,不适宜红树林生长;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根系发达。第13题,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2021·北京高一检测)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15.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组合的是 (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14选A,15选D。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第15题,草原根系茂密且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层提供大量有机质,因此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森林虽然根系分布很深,但直接提供给土壤的有机质不多,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不多,森林主要以落叶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地表有机质含量稍高,土壤层有机质总含量不大,因此图中Ⅰ对应草原,Ⅱ对应森林;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地区次之,干旱地区最薄,因此图2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因此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丙与Ⅰ。
(2021·广东联考)土壤潜在蒸发量是指土壤在供水充分的条件下,由蒸发作用所消耗的水量。下图是某地土壤水量各月收支状况统计图。据此完成16、17题。
16.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 ( )
A.等于降水量
B.大于降水量
C.大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D.等于径流量、降水量之和
17.符合该地土壤水量收支状况的是 ( )
A.森林带 B.草原带
C.荒漠带 D.苔原带
【解析】16选A,17选C。第16题,读图可知,该地5-11月土壤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线重合,即二者相等;实际蒸发量应小于降水量、径流量之和。第17题,读图可知,该地土壤潜在蒸发量在2-11月大于降水量,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作用强,对应荒漠带;森林带降水量应大于实际蒸发量;草原带潜在蒸发量和降水量相差不大;苔原带气温低,潜在蒸发量小。
(2021·北京高一检测)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18~20题。
18.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 (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
19.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
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
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方,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
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
20.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土壤 B.地形
C.地质历史 D.水分状况
【解析】18选D,19选C,20选B。第18题,河漫滩草甸主要分布在河床一侧或两侧,由于受河流水的影响,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第19题,植被的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自然植被类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基本相似,所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第20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较差,故自然植被远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植被长得茂盛,种类不及其丰富。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21、22题。
21.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22.以下土壤中,属于人工土壤的是 ( )
A.红壤 B.黑钙土 C.水稻土 D.紫色土
【解析】21选C,22选C。第21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低;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会较高,这与图示信息不符;表层土壤肥力较低,说明其受外力作用导致肥力流失较多,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导致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第22题,结合所学知识,红壤、黑钙土和紫色土为自然土壤,水稻土为人工土壤。
下图为土壤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
2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
A.b、a、d、c B.a、b、d、c
C.a、c、b、d D.a、b、c、d
2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地貌
C.时间 D.气候
2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 ( )
①a—低等生物作用
②b—岩石风化崩解
③c—土壤分层形成
④d—成熟土壤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23选D,24选C,25选D。第23题,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破碎后,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释放养分,能够生长植物,形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经过漫长的时间分化成不同土层,形成成熟土壤。第2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时间。第2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表示岩石风化崩解,b表示低等生物作用,c表示土壤分层形成,d表示成熟土壤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21·临沂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中科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00 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南麓。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mm。土壤中的CO2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某研学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下图)。
(1)研学小组采集土壤标本运用相关器材分析土壤成分,发现海北站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别丰富。联系该地气候条件,分析成因。
(2)研学小组观测了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气温及地温,发现其日变化明显。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北站“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与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关系密切。由于暖季草类茂盛,有机质多。而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分解速度慢,使得有机质容易积累。同时,年降水量小于
600 mm,淋溶作用弱,表层有机质集中,所以海北站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第(2)题,由于“土壤中的CO2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所以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释放速率就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所以地温与气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地温增高,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之增高,在下午14点左右达到最高,此时土壤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作用强,而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与气温也相应降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也降低,从而使得地温、气温和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三者之间有明显的日变化。
答案:(1)暖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增强,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27.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问题。(14分)
材料一 植物物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响应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热点。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喜光、抗热、抗旱、抗盐碱、抗风沙的树种。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并根据胡杨的展叶始日、叶黄始日的变化,研究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的趋势明显。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终止日的空间变化图。
(1)说出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的空间分布规律。
(2)指出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长短变化的特点并推测原因。
(3)比较和田与格尔木胡杨年生长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4)试推测中国绿洲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与年生长季起止日呈显著相关,但并不吻合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实线表示起始日,西南为3月11日,东北部为3月24日,可知大致由西南向东北(东)推迟;东部局部地区较周边早。第(2)题,由材料“近56年来,中国绿洲胡杨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的趋势明显”说明生长期变长,原因是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第(3)题,图中和田2月27日到3月11日之间开始生长,格尔木3月24日之后开始生长,和田的生长季比格尔木长;影响生长期长短的因素是气温,影响气温的因素可从地形、海拔、下垫面等方面来分析;格尔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和田位于塔里木盆地,海拔低气温高;和田北部有高大的天山山脉,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第(4)题,由材料“科学家以胡杨年生长季始于春季日均温稳定≥5℃,止于秋季日均温稳定≤5℃的标准,确定胡杨年生长季的起始日、终止日”可知,胡杨年生长季起止日只考虑气温;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除了受气温影响,还受土温、水温、水分、光照、盐碱、风沙等因素影响,因此二者有相关性,但并不吻合。
答案:(1) 大致由西南向东北(东)推迟;东部局部地区较周边早。
(2)变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该地区气候也呈变暖趋势,气温升高,积温增加,年生长季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迟,年生长季变长。
(3)和田的胡杨年生长季比格尔木长。原因: 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和田海拔较低;和田北部有高大天山等山脉对冷空气阻挡削弱强于格尔木;和田周边沙漠广布,夏季升温强烈,降温慢于格尔木。因此和田的积温高于格尔木,年生长季较长。
(4)胡杨展叶始日、叶黄始日主要受气温影响,但同时也受土温、水温、水分、光照、盐碱、风沙等因素影响;胡杨年生长季起止日只考虑气温,因此二者显著相关,但并不吻合。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21·济宁高一检测)我国甘肃省某学校的地理小组开展郊区山地考察活动,下图为考察小组某成员绘制的等高线示意图,M、N 两条虚线中,有一条代表自东向西流的河流。
(1)图中表示河流虚线是 。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调查发现,在相同的养护条件下,N 线南侧的树木成活率低于北侧,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调查发现,M、N附近的土壤颜色、土层厚度存在明显差异。指出M地的土壤颜色和土层厚度特征,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M、N两地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判断,N地等高线向低值凸出,为山脊,分水岭;M地等高线向高值凸出,为山谷,汇水线,易发育为河流。因此M处有河流发育。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该地位于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晴天多,蒸发旺盛,N处地形为山脊,南侧为阳坡,与北坡(阴坡)相比,光照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差,不利于植被的生长。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M地为山谷,有河流流经,河流和坡面径流带来的泥沙、枯枝落叶等易汇聚在河谷中,堆积作用明显,因此该地土壤颜色较深、土层厚度较大;而N处为山脊,地势高,流水的侵蚀作用强,且搬运作用强,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走,因此该地土壤颜色较浅,土层深度较薄。
答案:(1)M
(2)南侧为阳坡,蒸发量较大,土壤水分条件差,不利于林木生长。
(3)M地土壤颜色较深、土层厚度较大(或N地土壤颜色较浅、土层厚度较小)。M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大),颜色较深;M地地势低,堆积作用强,土层厚度大。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土壤含水量是一定量体积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5℃烘干至恒重的土壤失去的水量,也称土壤含水率。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多草地和农田。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载畜量。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草地和农田的取样点分别在湖区东部和南部,农田作物根深一般为0~20厘米。
(1)说出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
(2)试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
(3)8月初以后,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请推测其主要原因。
(4)说明科研人员研究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目的。
【解析】第(1)题,从趋势和大小两方面说明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第(2)题,从温度差异、根系分布、蒸腾作用强弱等方面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第(3)题,8月初以后,牧草和农作物需水量减少,同时该时期降水量较为丰富且蒸发较弱,使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第(4)题,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案和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说明其主要目的。
答案:(1)草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草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
(2)表层土壤接收太阳辐射多,土壤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根系主要分布于0~20厘米深的地下,根系吸收水量和储水量大;农作物蒸腾作用强烈,叶面失水较多;根系基本不能到达深层土壤,深层土壤水分蓄积量多,土壤含水率较高。
(3)牧草和农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枯黄期),需水量明显减少;降水较丰富,土壤湿度增大;气温下降较快,且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4)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墒情,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案,保障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PAGE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