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以下的科学活动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 黑火药成分的研究
B. 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
C. 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
D. 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
2.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化学反应。下列能量转化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利用太阳能给水加热
B. 用锂电池给手机供电
C. 发电厂利用煤燃烧发电
D. 使用液化石油气煮饭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化学变化一定伴有颜色的变化
D. 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4.下列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5.下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几个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
6.实验室中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 )
A. 烧杯
B. 试管
C. 蒸发皿
D. 量筒
7.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8.下列有关纸的性质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 白色
B. 难溶于水
C. 可燃性
D. 易撕碎
9.取用液体药品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手拿试剂瓶,标签向外
B. 试剂瓶口不要紧贴试管口,以防污染
C. 手持试管,应垂直拿稳
D. 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10.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 溶解性
B. 腐蚀性
C. 助燃性
D. 可燃性
11.厨房中发生的下列现象都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食盐结块 蜡烛熔化
B. 铁锅生锈 煤气燃烧
C. 汽油燃烧 滴水成冰
D. 菜被炒焦发黑 牛奶变酸
12.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 放出大量的热
B. 发出黄色的火焰
C.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火焰分成三层
13.下列事例中,不是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
A. 蓄电池放电
B. 水力发电
C. 内燃机做功冲程
D. 火箭点火升空
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车胎爆炸
B. 高粱酿酒
C. 酒杯破碎
D. 汽油挥发
15.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钢铁生锈
B. 风力发电
C. 光合作用
D. 牛奶变质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
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
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
(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
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_______________,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7.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股白烟,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这股白烟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针对这些假设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
18.下列是关于酒精的文字叙述: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多种物质;④易燃烧;⑤常被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酒精在灯芯燃烧时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_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_______
(5)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化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A选项黑火药成分的研究属于物质组成的研究;B选项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C选项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属于物质组成的材料研究;D选项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答案选择B
2.【答案】A
【解析】利用太阳能给水加热,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该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故选A。
3.【答案】D
【解析】A.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却是物理变化;B.不加热就能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物理变化,如光合作用、钢铁生锈都不需加热,却是化学变化;C.化学变化不一定伴有颜色的变化,变色是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 D.物质燃烧时一定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石墨导电是利用石墨具有导电性,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粉尘爆炸是剧烈燃烧,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金属拉成丝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活性炭吸附毒气是利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无新物质生成,属物理变化。
5.【答案】A
【解析】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到试管内;
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俯视读数,读数会偏大,仰视读数,读数会偏小。
6.【答案】B
【解析】烧杯不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必须垫上石棉网;试管是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蒸发皿虽然能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但不属于玻璃仪器;量筒不属于能加热的仪器。故答案应选B。
7.【答案】D
【解析】取用任何化学固体药品,都不能用手接触;大理石是块状固体,应先将试管横放,再用镊子夹取大理石,放入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以免将试管底部撞击破裂;粉末状固体的取用,如氯化钠、二氧化锰粉末,应先将试管倾斜,即一斜二送三直立。故答案应选D。
8.【答案】C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纸的颜色、溶解性、易撕碎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9.【答案】D
【解析】取用液体药品时,手拿试剂瓶,标签应朝向手心,故A选项错;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要紧挨着,以防倒洒,故B错;手持试管,应稍微倾斜,故C错;取完药品盖好瓶盖,放回原处,标签向外,所以答案应选D。
10.【答案】A
【解析】B.腐蚀性、 C.助燃性、 D.可燃性均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关键是要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11.【答案】A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可以采用排除法逐项筛选,B、D两项中都有新物质生成,均属于化学变化;C.前者汽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后者滴水成冰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只有A项中两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是物理变化。
12.【答案】C
【解析】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但这不属于现象的描述。故答案应选C。
13.【答案】B
【解析】判断是否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实质还是判断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要抓住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蓄电池放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 水力发电是由于水的流动发电,无化学变化发生,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 内燃机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火箭升空需要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燃料燃烧能生成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A.车胎爆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高粱酿酒的过程中,生成了酒精这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汽油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15.【答案】B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钢铁生锈中有铁锈产生,产生了新物质,是化学变化;B.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来促使发电机发电的,没有产生新物质,不是化学变化;C.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牛奶放置时间长,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其变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16.【答案】(1)向着手心;倒放(2)A (3)1/3;预热(4)洗涤
【解析】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放在桌面上;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是为了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1/3;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洗涤,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然后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17.【答案】(1)水蒸气
(2)A 不能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3)C A
【解析】据(1)的现象,可推得假设B不成立;因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故操作(2)是为了验证假设A成立与否,但这样做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无法判断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由于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因此操作(3)可排除假设A,同时肯定了假设C。
18.【答案】(1)①②③ (2)④ (3)⑥ (4)⑦ (5)⑤
【解析】本题需把握好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都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所以酒精易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19.【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