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如图,一只小猫安详地坐在用高温火焰加热的平板上。制作平板的材料必须具备的性质是( )
A. 透气
B. 导电
C. 绝热
D. 透水
2.法拉第曾以《蜡烛的故事》为题向青少年连续开展多次报告。下列列举了报告中涉及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3.下列取用固体药品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4.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 给一杯自来水加热,没沸腾前水中就有大量气泡溢出
B. 向气球中充入大量气体后发生爆炸
C. 红墨水经活性炭吸附后变为无色
D. 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消失
5.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 )
A. 试管口
B. 中下部
C. 中上部
D. 正中间
6.下列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B. 熄灭酒精灯,一般用嘴吹熄
C. 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7.以下的科学活动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 黑火药成分的研究
B. 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
C. 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
D. 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
8.对着窗户上的玻璃吹气,一会儿玻璃上就会出现水雾,由此说明了( )
A. 在呼吸时,吸入了大量水蒸气
B.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水蒸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
C. 人体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D. 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9.在甲、乙两个烧杯(一杯装清水,另一杯装盐水)中各放入一个同样大小的萝卜条。过一段时间,观察到甲、乙两个杯里的萝卜条的形态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B. 乙杯装的是浓盐水,泡在浓盐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C.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变得软缩
D. 甲杯装的是清水,泡在清水里的萝卜条更加硬挺
10.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A. 选项A
B. 选项B
C. 选项C
D. 选项D
11.某同学在观察镁条燃烧时记录了如下现象:①发出耀眼的强光 ②放出大量的热 ③镁条变短 ④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请帮助他选出能作为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形态上不同的物质
D. “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13.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
A. 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 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 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 蜡烛中含有炭黑
14.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C. 氧气不易溶于水
D. 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15.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 )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中上部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甲烷”俗称天然气,它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天然气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热量,是现代社会较普及的清洁能源。
根据以上短文,可归纳出"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蜡烛刚熄灭时会产生一股白烟,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这股白烟的成分,提出了如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针对这些假设设计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中不含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这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
18.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或出现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下表有五位同学的错误观点,请你用熟悉的日常事例来否定其错误观点。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成分的含量的不同,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依据图示将主要实验操作步骤及验证依据填入下表中:
20.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小明同学为探究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成分的差异,进行的实验如下:他用玻璃管向盛满水的集气瓶中吹气,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将另一集气瓶充满新鲜的空气,将两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移到两只集气瓶瓶口处,移开玻璃片,将小木条慢慢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1)人呼出的气体中除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含有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
(2)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该题中利用高分子材料聚硅氧烷制成的隔热板,使这只小猫受到保护,能安详地坐在该板上。这种材料是一种透明橡胶,具有隔绝强热功能,属于物理性质。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考查了高分子材料的具体应用。正确分析题中信息是关键。
2.【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吹灭蜡烛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烛油蒸汽,属于解释与结论,故选项A错误;
火焰为什么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属于解释与结论,故选项B错误;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上留下的火痕特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故选项C正确;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与火焰中有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的明亮程度,属于实验现象的分析,故选项D错误。
3.【答案】D
【解析】取用任何化学固体药品,都不能用手接触;大理石是块状固体,应先将试管横放,再用镊子夹取大理石,放入试管口,将试管慢慢直立起来,以免将试管底部撞击破裂;粉末状固体的取用,如氯化钠、二氧化锰粉末,应先将试管倾斜,即一斜二送三直立。故答案应选D。
4.【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A.沸腾前水中就有很多气泡是水的汽化现象,就是水由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没有新物质产生,故是物理变化;B.向气球中充入大量气体后发生爆炸,是由于压强太大,气球承受不住压力造成的,属于物理变化;C.红墨水经活性炭吸附后变为无色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把色素吸附在表面,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了黄色的氯化铁,有新物质产生,故是化学变化,则D正确。
5.【答案】C
【解析】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所以答案应选C。
6.【答案】B
【解析】在使用酒精灯的操作方法中,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酒精灯不用时要盖上灯帽;故A、C、D的操作方法均正确;所以答案应选B。
7.【答案】B
【解析】化学是从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 、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A选项黑火药成分的研究属于物质组成的研究;B选项过山车运转速度的测定,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围;C选项隔水透气鸟笼的研制属于物质组成的材料研究;D选项分子、原子性质的探究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答案选择B
8.【答案】B
【解析】呼吸作用进行时人体吸收掉一部分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随气体排泄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当人对着窗户上的玻璃吹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即玻璃上就会出现水雾。
9.【答案】D
【解析】在甲装置中萝卜变得硬挺说明细胞吸水,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是清水;在乙装置中萝卜变得软缩说明失水,细胞液浓度小于溶液浓度,是浓盐水。
10.【答案】D
【解析】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关键是要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颜色、硬度、状态都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物理性质;金属生锈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铁钉会生锈属于化学性质。
11.【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有上述现象发生,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应抓住它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镁条由银白色固体变成了白色固体,说明生成了新物质。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认识,能正确理解“ 新物质”。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例如对于电解水这个化学变化生成的氧气,氧气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但却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故A不正确;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水变成水蒸气就是状态的改变,变化前后是同一种物质,故B不正确;C.形态上不同的物质不一定是新物质,例如玻璃破碎,形状发生改变,变化前后是同一种物质,故C不正确;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故D正确。
13.【答案】A
【解析】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故选择A。
14.【答案】D
【解析】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均属于物理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是需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木炭可以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15.【答案】A
【解析】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把一根火柴梗平插在酒精灯的灯焰内,待约1 s后取出来,可以观察到火柴梗最先炭化的部分是在灯焰的外焰。所以答案应选A。
16.【答案】(1)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甲烷能燃烧
【解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所以甲烷能燃烧就是甲烷的化学性质,注意,只回答甲烷燃烧是错误的。
17.【答案】(1)水蒸气
(2)A 不能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3)C A
【解析】据(1)的现象,可推得假设B不成立;因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故操作(2)是为了验证假设A成立与否,但这样做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无法判断二氧化碳是原来燃烧生成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由于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因此操作(3)可排除假设A,同时肯定了假设C。
18.【答案】灯泡发光 摩擦生热 把红糖放入水中溶解 水的沸腾 浑浊的泥水静置一会儿
【解析】有发光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灯泡通电发光;有放热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摩擦生热;有颜色改变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在一定条件下,无色氧气变成淡蓝色液态氧,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有气体放出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的沸腾;有沉淀现象发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浑浊的泥水静置一会儿,会出现沉淀现象,属于物理变化。
19.【答案】A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
B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 玻璃片上水雾的不同
【解析】A可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以进行对比实验。
B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将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
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会观察到木条燃烧情况的不同。
D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块呼气时,由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较多,所以玻璃片会出现水雾,而另一片上不出现。
20.【答案】(1)光合 (2)左移 石灰水变浑浊 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
【解析】(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可使瓶内的植物因接触不到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以免对实验产生干扰。
(2) 由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了广口瓶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瓶内产生了二氧化碳,使瓶中的石灰水变浑浊。
21.【答案】(1)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明确实验设计的内容。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参与呼吸作用,因此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较多的氮气;小明同学进行实验时,发现伸入盛有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小木条先熄灭,其原因可能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