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2.明清时期,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宗族组织已纳入官府轨道
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
C.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
D.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
3.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这一政策旨在( )
A.强化伦理维护乡间稳定 B.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
C.凝聚人力推动农村生产 D.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
4.两宋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A.文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高
B.儒学复兴,社会财富充盈
C.经济发展,贫富分化渐趋缓解
D.政权并立,民族矛盾尖锐
5.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同约的人们“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乡人之间“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对该时期乡约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举措
B.有利于完善基层社会民主
C.民间自治体现了契约精神
D.政府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是( )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推进城市化的进程
7.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8.宋代《吕氏乡约》规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康熙时的乡约“圣谕十六条”规定:“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儆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清代乡约与宋代乡约相比,发生的最主要变化是( )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法律取代了乡约
9.宋朝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说明( )
A.上古宗法制度得到重建
B.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
C.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10.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11.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改进
12.抄劄(通“札”)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材料体现了宋代( )
A.奉行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
B.扩大丁税的征收范围
C.固化儒家伦理的尊卑等级
D.建立健全的户籍制度
13.明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甲,十甲为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
14.据《汉书 百官公卿志》记载,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百家为一里,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游徼。三老管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其权尤重;游徼管治安,均由当地推举名望之士充任。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郡县二级体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
B.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
C.乡里自治制度是郡县制度在基层的补充
D.秦汉时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分权制度相结合
15.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朝初具规模,从商朝的“登人”到汉朝的“编户齐民”,再到宋朝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
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古代县衙几乎就是“一人政府”,“皇权不下县”使得基层正式官员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级。自先秦到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乡村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摘编自林辉煌《“皇权不下县”治理方式的历史两面性》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7.家规乡约是中国古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具有道德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
﹣﹣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
材料二 明代浦江郑氏家规(部分)
第12条 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 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 子孙不得与人眩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三 当前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乡规民约不谋而合,全国各地不同地方有着不同习俗,民风民情也千差万别,若只是以法律的方式做出统一规定,难免引起“不适”,乡规民约源于世代民众生活沿袭下来的习俗和传统,更适应本地方的现实需要,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刘宇《论“吕氏乡约”的社会治理作用》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吕氏乡约》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
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练习(选择性必修1)-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5小题)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政府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称为‘刮户’”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解答】A.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查人口虽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但不是政府最主要的目的。
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人口核查搜查逃避户口登记人口,联系所学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说明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户籍管理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赋税制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官府往往委任‘族正’及‘家长’,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的主旨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族正”“家长”成为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代替官府管理地方等,这反映出宗族组织被政府利用,已纳入官府轨道,故A项正确。
“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由他们充当官府与宗族间的合法联系人,或将族长等作为乡村管理人,代官府行事”不符,故B项错误。
“基层治理高度发展成熟”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宗族组织已纳入官府轨道,“官僚政治社会适应力增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较小。
3.【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宗法体系和教化功能对基层治理的作用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明朝政府允许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体现了明朝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充分利用祠堂的宗法体系和教化功能,来维护乡间社会稳定,故A正确;
统一思想压制新兴异端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到祠堂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故C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强化集权削弱基层自治,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明朝基层治理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儒学复兴﹣﹣理学的产生。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解答】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与人们受教育程度高无关,故A项错误;
政府大力推行社会福利救济反映出社会财富充盈,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是儒学复兴,理学道德教化的结果,故B项正确;
经济发展,与人民也自觉进行社会互助无关,故C项错误;
这一状况与民族矛盾尖锐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中国古代史综合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材料“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乡约制度体现了契约精神,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相约的内容,体现不出政府对基层治理的举措,故排除A项;
宋朝时封建社会,不会完善基层民主,故B项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文化政策,故排除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综合,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中国古代史综合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6.【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户籍制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各个时间,紧扣这些时间的时代背景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中的各个时间节点,结合所学可知,1962年处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84、1895年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97年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各个时期对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是这些改革的共同出发点,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各个时期户籍改革的背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
“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
“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排除C;
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和明清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综合,从材料可知宋代的乡约是民间自发组织约定,清代遵循“圣谕”规定,因此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A、材料不能说明乡约失去了“教化作用”,A项错误;
B、以民间组织为主与“圣谕十六条”不符,B项错误;
C、乡约由宋代的民间自发组织约定,到清朝康熙时期遵循“圣谕”规定,说明清代乡约体现国家意志,逐渐与法律合流,C项正确;
D、材料不能说明法律取代了乡约,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乡约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中国人为了追求人与人之间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这样的理想境界,发展出这种乡治理论。乡约是自治的一种体现。由乡民自动、自发地制订规约,处理众人生活中面临的治安、经济、社会、教育、礼俗等问题。
9.【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宗族制,解题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本题可根据宋朝有关政治制度进行解题。
【解答】A.材料中的“宗法若立”中的宗法指的是宗法关系,而非宗法制度,因为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官僚制度发达,没有重建按血缘分配权力的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
B.材料中没有体现矛盾日益激化的信息,而且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错误。
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而是宗族内部的互助,故C项错误。
D.根据材料中“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关键信息可知,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宋朝宗族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属于重要知识点,考生应灵活掌握。
10.【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于考查的是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
【解答】A.本项解释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B.材料中无从体现皇帝对地方乡官的直接任命,故排除;
C.材料中没有体现乡里是社会经济组织,故排除;
D.“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表明乡里的组织有教化和行政的职能,故正确。
故选:D。
【点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特征来分析。
【解答】A.当时封建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人生自由度并不高。
B.大量户口没有被国家掌握,不利于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而依附于大家族以及流亡的人口和寺庙里的人口都不要承担国家税收。
D.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税制度没有促进耕作方式的改进。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环境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宋代的抄劄制度,要将四个选项与题干宗旨进行甄选。
【解答】根据材料“有别于税账、丁账等不计妇女的做法,抄劄的对象包含男女老幼,并按家业分等。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可知,宋代对于严重自然灾害后的乡村下户和乡村客户的求救助,通过严格的抄劄制度可以落到实处,也就是体现了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所以选A。
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领会题干中抄劄对象和对中产以上家庭的态度。
13.【分析】本题考查明清里专制主义加强。在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在地方实行保甲制度,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解答】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地方采取的管理方式,都是商鞅变法中保甲制度的沿袭而已,本质上都是加强对地方人民控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日益固化的体现,故D项正确。
保甲制度是从封建统治确立后加强对人民控制的体现,与宗法制无关,故A排除;
保甲制度从商鞅变法后,封建统治者基本沿袭的地方管理制度,既不是社会阶层引起的变革,更不是基层管理组织的变革,因此BC项错误,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地方控制加强的制度。封建制度下,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方是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14.【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需要掌握秦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结合秦朝地方制度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秦汉时地方沿袭乡里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两级制难以直接管理乡村,因此实行乡里自治制度对其补充,说明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秦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秦朝地方制度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5.【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户籍制度的目的,从统治者立场出发去分析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的原因。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我国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赋税的征收、徭役的征派,以及对百姓的控制,最终维护封建统治。因此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原因是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故D项正确。
A项是材料中保甲制的目的,排除。
B项是汉朝编户齐民的目的,排除。
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实行的目的,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材料题(共2小题)
16.【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依据相关材料信息从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且与皇权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提取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证即可,最后得出结论。作答时,注意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属于评论性的开放题,解答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中的观点。依据题干材料中“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等信息可以从宗族、乡里、乡绅三个角度人手进行分析,进而提取“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且与皇权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等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故答案为:
示例一:观点: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
论证: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社会,因此乡村治理表现出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一个家族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利用这些财产,可以资助年轻人的教育,以便他们有机会进人官僚队伍,保护他们亲属的利益;这些财产还有周济族内穷苦者和赈灾之用。由于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致。因此,宗族势力往往得到皇权的认可,乡官里吏在催征钱粮时往往需要族长的配合,有时则表现为宗族家长直接担任乡官里吏,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
示例二:观点:中国古代的乡绅有限自治。
论证:政府在乡村选择的管理者,主要是有德行的长者、有名望的乡绅、有财产的地主等等,这些人往往都读过书,在知识、智力和财富上占有优势;能够解释乡规民约,用道德感召力维持乡村的秩序;乡绅的身份是双重的: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他们要帮助国家做事,而作为乡村的代表,他们又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基层制度的特点和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分析】本题为中档题,第1、2小问结合材料和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第3小问结合材料进行归纳即可。
【解答】(1)特点:根据材料“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可知体现的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重视德和礼;根据材料“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可知体现的是道德教化与行为规范相结合;根据材料“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可得出互助互勉;根据材料“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可知体现的是主张乡民自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乡约的形成需要从理学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知识分子参与国家政权和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要求:根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可归纳出孝义仁爱;根据材料“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可归纳出清廉立身;根据材料“彼以其奢,我以吾俭”可归纳出节俭生活。影响:结合要求可知需要从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和增强家族凝聚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当代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对于研究古代家规乡约的现实价值需要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完善基层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德和礼;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互助互勉;主张乡民自治。原因:理学的形成;科举制的推行,知识分子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的增强。
(2)要求:孝义仁爱;清廉立身(清廉勤政);节俭生活(戒奢节俭)。影响:规范家庭成员道德和行为;有利于形成优良家风;和谐家族关系,增强家族凝聚力。
(3)当代价值: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完善地方管理(基层管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宗法制强调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