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总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总复习(课件)-2021-2022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共8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1-14 08: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第1课时 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
R·二年级上册
总复习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分类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
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2+6=78 82-40=42
41-7=34 14+50=64
38+27=65 30-16=14
36+19=55 59-46=13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一、复习导入
将上面的8 个算式进行分类整理。
72+6=78 82-40=42
41-7=34 14+50=64
38+27=65 30-16=14
36+19=55 59-46=13
方法一:
加法:
减法:
72+6、14+50、38+27、36+19
82-40、41-7、30-16、59-46
分类整理算式
方法二:
不进位加:72+6、14+50
进位加:38+27、36+19
减法
不退位减:82-40、59-46
退位减:41-7、30-16
加法
72+6=78 82-40=42
41-7=34 14+50=64
38+27=65 30-16=14
36+19=55 59-46=13
我们来研究下方法二的分法。
二、归纳整理
一、笔算加法
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
你能看图列竖式计算吗
3 6
+2 2
5 8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你能看图列竖式计算吗
计算时,是从哪位加起的?
3 6
+2 6
6 2
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 6
+2 2
5 8
3 6
+2 6
6 2
第一题不需要进位,第二题需要进位,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二、笔算减法
76-42=
76-49=
34
27
用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算对了,别忘了横式写答案呦!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7 6
-4 2
3 4
第一题不需要退位,第二题需要退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7 6
-4 9
2 7
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公交车上原来有乘客28人,到站后下来9人,又上去15人。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
28-9+15=
34(人)
你是怎样解答的?
我是这样做的:
2 8
- 9
1 9
1 9
+ 1 5
3 4
我是这样做的:
2 8
- 9
1 9
+ 1 5
3 4
用竖式计算。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100-(38+29)=  
36+29+16= 96-28-36= 
81
32
33
用竖式计算。
说说做题时要注意什么。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
3 6
+ 2 9
6 5
6 5
+ 1 6
8 1
9 6
- 2 8
6 8
6 8
- 3 6
3 2
3 8
+ 2 9
6 7
1 0 0
- 6 7
3 3
四、解决问题
(1)校园里有33 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7棵。柳树有多少棵?
我先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33+17=50(棵)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答正确吗?
你是怎样解答的?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2)校园里有33 棵杨树,松树比杨树少17 棵。松树有多少棵?
解答正确吗?
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我先画图表示题目的意思,再列出算式。
33-17=16(棵)
三、巩固提高
想一想,排一排。
11+18
37+28
42-10
24-19
83-67
11+18
37+28
42-10
24-19
83-67




1.排队。
86-49
54-27
69-48
73-66
82-45
69-42
95-68
51-34
2.小白兔拿着27 号球,要投入计算结果是27 的篮中。请你帮小白兔找出合适的篮。
6
8
- 4
3 2
5
6
9
5
1
1
3
- 1 7
7
6
+ 9
3
想一想,算一算。
3.
每筐2 个南瓜,有4 筐。冬瓜比南瓜多5 个。
4. 南瓜有几个?冬瓜比南瓜多5 个,冬瓜有几个?
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答正确吗?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我是这样做的:
2×4=8(个)
口答:南瓜有8 个。
8+5=13(个)
口答:冬瓜有13个。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反思
这节复习课,重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整理在复习中的作用,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结构。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渗透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创设“算式的分类”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到知识系统整理活动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和提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直观算式的感知,激起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的欲望,并让学生初步回忆这一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同时大大提高学生复习旧知的积极性。
第2课时 表内乘法(1)
R·二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表内乘法的知识梳理过程,对表内乘法的知识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能熟记全部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的加以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理与归纳的能力,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乘法口诀和熟练计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维,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3 = 6
一、情景导入
口诀:二三得六
学习了乘法。
要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糖,你能列出什么算式
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
乘法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一、复习乘法含义
5+5+5+5=20
5×4=20
4×5=20
乘数

乘数



你能说出生活中用5×4=20来表示的事例吗?
二、梳理知识
看图列两个乘法算式,说一说用的哪句乘法口诀求出积。
?个
6
3
18
三六十八
乘法口诀:
3
6
18
二、复习乘加、乘减
一共有多少个草莓?你是怎样计算的?
我是这样算的:
5×5-2=23
我是这样算的:5×4+3=23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三、复习解决问题
(1)有3 排房子,每排5 间,一共有多少间房子?
你是怎样解答的?
我来画图验证一下:
□ □ □ □ □
□ □ □ □ □
□ □ □ □ □
一共15 间,解答正确。
我是这样想的:把3 个5 加起来是多少?列式:
5×3=15(间)
解答正确吗?
(2)有2 排房子,一排5 间,另一排3 间,一共有多少间房子?
我来画图验证一下:
□ □ □ □ □
□ □ □
一共8 间,解答正确。
我是这样想的:要把3 和5 加起来。列式:
5+3=8(间)
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答正确吗?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新颖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彩、现实、有挑战性的数学世界,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出题“考”老师,从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成就感。
第3课时 表内乘法(2)
R·二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合理、灵活地应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习惯。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以及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巩固提升
把得数相同的小鱼分别涂上相同的颜色。
1×3
2×2
3×2
4×1
2+2
4×3
5+7
4×4
3+9
9+7
3×3
20-4
1.
3×2=6 4×4= 5×3=
16
15
填一填。
2.
2 3 4 5 6 7 8 9
2 6 8 10 12 14 16 18
3 6 12 15 18 21 24 27
4 8 12 20 24 28 32 36
5 10 15 20 30 35 40 45
6 12 18 24 30 42 48 54
7 14 21 28 35 42 56 63
8 16 24 32 40 48 56 72
9 18 27 36 45 54 63 72
3.仔细观察,在空格里填上相应的积。
观察每行或者每列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从左往右,每行数分别是本行第一个数的1 倍、2 倍、3倍……
从上往下,每列数分别是本列第一个数的1 倍、2 倍、3倍……
48 54
56
48 56
54
20
25
下面的表格是上表中的一部分,请把它们填完整。
4.在 里填上“+”“-”“×”或“>”
“<”“=”。
4 6=24 25+8 35
2×6 12 4×9 34
30 6=24 34-20 15
5×7 32 8×9 73
×
<
=
>

<
>
<
5×7+20= 7×9+17= 6×8+30=
7×9-9= 6×7-34= 9×6-38=
55
80
78
54
8
16
5.
6×3=18
(枚)
口答:一共有18 枚棋子。
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答正确吗?
6.
×
3
3
3×2+3=
2×4-2=
5×5-5=
4×3-4=
×
×
×
2
3
5
4
4
2
填一填。
7.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乘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本节课主要结合练习,通过乘法的计算及其运用对表内乘法进行复习。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让数学课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4课时 长度单位 角的初步认识
R·二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
认识了各种角。
一、复习长度单位
二、梳理知识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 )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 )作单位。
厘米

画一画:
a. 画一条4 厘米长的线段。
b. 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 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a.画一条4 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 厘米长2 厘米的线段。
5 + 2 = 7
c.画一条比5 厘米短2 厘米的线段。
5 – 2 = 3
二、复习角的知识
顶点


我们都学过哪些角?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我们学过锐角、直角、钝角。
锐角
钝角
直角
说一说这些角的名称。
左起第一个角是钝角,第二个角是锐角,第三个角是直角。
把这些角从大到小排一排。
( )
( )
( )
( )
下面的各个图形是角吗?是的画“√”,不是的画“×”。

×

×
在下面给定的边上画一个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我发现了3 种情况。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收获?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课堂小结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课时 观察物体 搭配 认识时间
R·二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并能正确、合理、灵活地应用表内乘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及良好的习惯。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以及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情景导入
学习了观察物体。
二、梳理知识
一、复习观察物体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
同一辆车为什么他们看到的不一样?
观察物体时,要多从几个方向观察。
我可以看到的形状是:
我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这样的:
我从前面看到的形状是这样的:
我可以看到的形状是:
观察这个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观察这两个圆柱,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这个长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我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我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
我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都是:
我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都是:
观察正方体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观察球你可以看到什么形状?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
还可能是这样的长方体 ,因为它的两个侧面是正方形。
我想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面都是正方形。
练一练
下面右边的哪幅图是小丽看到的?请在括号里画“√”。
( )
( )
( )

小丽
观察左图,连一连。
连一连。
二、复习搭配问题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从8、2、4、1 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2 个两位数。
8
2
4
1
8
2
4
1
在握手时一定要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每两个人握1次手,3人一共握几次手?
一共握手15 次。
三、复习认识时间
钟面上也有我们学过的角,你能找到吗?
这个钟面现在表示几时几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什么角?
这个钟面表示10 时10 分,时针和分针组成的是钝角。
画一画。看看几时整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形成直角。
( )时 ( )时
3
9
8
05
7
10
4
50
11
20
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8:00
8:10
10:00
10:30
写出相应的时间,画出缺少的分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能熟练地认识时间,会根据情境图以及给出的钟表判断出正确的时间。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使用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