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1-14 13:36:39

文档简介

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历史试题
2021.11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灭殷商后,将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国,鲁人主体由殷人氏族和周人氏族构成。由此可见,
封制
A.体现了王族优势地位 B.是地域和血缘的结合
C.有利于瓦解氏族势力 D、与宗法制度互为表里
2.秦简《日书》成书于商鞅变法后,是流行于当时社会下层的一种用于推择时日、判断吉凶的生生活手册。根据考古研究,《日书》中记载有极多的经商吉日。这说明
A.商鞅变法是秦朝统一的重要条件 B.当时封建迷信盛行干扰经济发展
B.国家政策不能完全左右经济结构 D.文物必须结合文献才能判断真伪
3.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出身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起初意在加强集权政治
4.唐朝后期,已出现柜坊、飞钱等新型金融元素。宋代又出现了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
子、会子等纸币。这些经济现象说明唐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全面放松 B.商业信用体系得到发展
C.较长距离贩运普遍出现 D.货币税收取代实物税收
5.古代中国对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十分谨慎,但却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如汉魏时期的葡萄、胡萝卜香菜,唐朝的菠菜,明朝的番茄、玉米、马铃薯等。从这些行为中可以看出
A.中国传统社会的实用主义 B.中外频繁交往提升经济水平
C.长期存在的巨大人口压力 D.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6.戊戌变法前后,清政府已认识到“商务为富强要图”。1903年设立商部,是新政期间一项重要
制度性突破。晚清的重商政策
A.实际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体现 B.与英国的重商主义本质相同
C.从根本上扭转了轻商的观念 D.意在提高普通百姓生活水平
7.学者扬天石曾说:“从武从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A.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B.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迫共识 D.清政府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
8.1922年1月,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把督军推倒,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这一主张
A.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B.帮助中共制定了最低纲领
C.符合当时国民党的政治纲领 D.明确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9.国民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决议案中指出,既要防止军事政权的向右,又要防止民众运动的“向左”。这一决议旨在
A.防范国民党右派叛变 B.把控革命发展的方向
C.压制高涨的工农运动 D.推动北伐高潮的到来
10.1929年4月,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认清革命对象的重要性 B.工人阶级的领导十分关键
C.发展农村斗争的必要性 D.要兼顾工人和农民的运动
11.“八百壮士一条心,千万强敌不能挡。我们的行动伟烈,我们的气节豪壮。”电影《八佰》展现了淞沪会战即将结束时的悲壮一幕,这场会战的爆发
A.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导致日军侵略势力深人中国内地 D.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
12.1984年10月4日,国务院强调要根据“'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精神,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自此以后,
A.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 B.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
C.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D.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13.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年~前396年)曾说:“他(伯利克里)·····能够重人民的自由,同时又能够控制他们。······所以虽然雅典在名义上是民主政治,实际上权力正逐渐落入第一公民手中。”这一观点
A.是对精英政治的一种肯定 B.旨在强调民主政治的虚伪
C、说明雅典制度已走向衰落 D.揭露出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14.恩格斯说,“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是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罗马法
A.为西方近代社会明确立法程序 B.阶级属性与近代西欧完全一致
C.确立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方向 D.某些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15.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对1550-1650年描述如下:“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这一“良机”
A.直接促成贸易中心的转移 B.稳固了西葡两国支配地位
C.加速了西北欧的社会转型 D.源于取自中国的巨额财富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除共享立法权之外,还各有专属权。如涉及总统弹劾案时,众议院拥有创议权,而审理权则归属参议院。上述规定
A.有利于防范个人独裁和多数暴政 B.较好地协调了美国大小州的矛盾
C.使参议院处于美国立法权的核心 D.完整践行了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
17.俾斯麦认为,“个人确实能做很多好事,但只有国家才能解决社会问题。”为此,他于1871年创建了强制性的集中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使德意志帝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争得社会立法的第一个国家”。俾斯麦的举措
A.确保了广大工人的经济权益和生活水准 B.标志着德国的经济政策从放任转向干预
C.开启以立法形式缓和社会矛盾的新时代 D.推动工人运动从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
18.下表为英国某贵族庄园经营情况表
项目 时间 租地农场主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自耕农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1633年 ≤30% 约50% 60%~70% 约50%
1649年 42% 67% 58% 29%
据表分析,这一经营情况
A.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B.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C.强化了英国新贵族的统治 D.促成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
19.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恩格斯意在说明马克思主义
A.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B.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
C.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D.必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20.19世纪80年代,法国旧王族成员的政治活动日益增多。针对这一现象,议会于1886年通过一项法律:“取消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的一切选举资格。”此条规定
A.是法国专制主义传统的残余 B.违背了公平公正的选举原则
C.利于共和派建立稳定的政体 D.刺激封建王朝最终复辟成功
21.有学者认为,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比苏联更强大,冷战仍然会发生,英国将取代苏联成为美国安全的主要威胁。最符合这一规点的论断是
A.冷战源于美苏意识形态冲突 B.国家利益分歧导致美苏冷战
C.雅尔塔体系是美苏冷战根源 D.美苏争霸威胁双方国家安全
22.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其中1951-1958年16个国家宣布独立,1960-1968年
32个,1973~1977年8个,1980~1989年1个。这一系列民族独立运动
A.推动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 B.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改变了联合国的成员结构 D是两极到多极的唯一源因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6分)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所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使人们看到了初露端倪的“外向型”经济。····明代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盛泽镇附近的黄溪市,丝织机坊“雇人织挽”,闲时解症,忙时雇佣,因此有了如同其他商品市场一样的劳动力市场。·.··江南市镇作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其人口结构不同于乡村,
号称“工贾艺术杂处”,即以工商业为主,各行各业各色人等杂处之地。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材料二 英格兰1520~1801年城市人口估计(千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市镇“早期工业化”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前后英国城市人口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积极影响。(10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北洋外交初期亦有其力争主权和反对列强干涉内政的篇章,不可全盘否定。北洋
初期外交不是简单的排外与制夷思想,而是积极地妥协思想和对外依赖思想的结合。北洋政府初期外交多集中于满蒙藏地区中外利益冲突上……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
独立、自由和平等、自主的国际地位。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北洋外交尽管没有获得完全
成功,但争回了部分主权。“九国公约”的成立、“蓝辛一石井协定”的取消及英日同盟被拆散,
均有利于中国。这些斗争的成果可以充分表明北洋外交思想及实践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北洋政府在民意推动下,主动争取失去的国家权利,也说明依赖主义的外交思想已开始向国际
平等主义外交思想转变。
——魏延秋《北洋军阀政府前期的“维持外交”》
材料二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洋军阀时期外交的主要特点,说明当时政府能够取得
一定外交成就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外交
成果的认识。(1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吕氏乡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隋店以来乡村社会教化缺失的缺陷,用合约文字的方式概括了此前中国乡村社会中那些世代相续、口耳相传,但没有见之于文字和契约的成训习俗。“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话”四条目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处理乡党关系的基本准则和乡民安身立命的行为规范,不仅使乡村社会的治理有了可以共同遵循的礼俗和道德标准,而且为后世乡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历史性文本基础。
——杨亮军《宋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乡约》
材料二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也就是说,在村民自治深入发展的阶段,随着国家治理目标的变化、乡村社情的变化、农民需求的变化,村民自治已经逐渐开始进入治理有效的轨道,村民自治 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周丽娜、陈宏达《村民自治制度的变迁及当代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乡约的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26.关于东西方的“大分流”,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12分)
观点一 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其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认为,18世纪末19
世纪初,东西方之间逐渐开始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观点二 王国斌和罗森塔尔合著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则提出,促使这两个发生经济大分流的,其实是她们的政治进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和欧
洲迥异的政治结构中去寻找。
评述材料中关于“大分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题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涉及商鞅






商政策



根据
道路,叮知
叟燃




展升,“适当
解决,A不符


无关











族成
助法国

治的决



起以及苏联解体都有关





数品总


构,
快;推
格屮的数据

城市



政府



报告門确





患难柑


共同遵



我认为
因翥成


建设提供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