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知性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技能性目标:
1.熟练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备。
(三)体验性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2.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识。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相关性质所需仪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用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分组装配二氧化碳的制备装置。 初步学会二氧化碳的制取以供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之用。
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完成课本表格。 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来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可参照书有关实验,也可自由发挥)。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指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并得到结论,并做出分析:(1)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2)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二氧化碳也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4)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一事实,学会根据现象、结论做出科学分析。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分析,展示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H2CO3=H2O+CO2↑ 熟练写出相应化学方程式。
提问: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壁上为什么会有一层薄膜?可能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1.与二氧化碳反应。2.与氧气反应。3.与水反应。并用实验探究得出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结论。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并熟练写出:CO2+Ca(OH)2=CaCO3↓+H2O知道二氧化碳的鉴定方法。
展示干冰及用途,并提问: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和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否说出二氧化碳有哪些应用?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1.二氧化碳可以制汽水。2.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3.二氧化碳是温室肥料。4.二氧化碳可用来灭火等用途。 让学生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二氧化碳的功与过(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与研究)。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环境,关注温室效应。
学完本课题,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归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相关用途。 反思与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知性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二)技能性目标:
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三)体验性目标:
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要求学生学会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 学生首先回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并在教师指导下,观察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对比得表格如下:CO2CO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 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初步学会对比学习的方法。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回答:能够燃烧,放出大量热,火焰呈蓝色。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 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由现象得出结论。
多媒体展示煤炉里,煤层上方、中方、下方各发生的化学反应。 学生书写各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 观察现象并归纳结论:正常血液+CO血液(深红色)(鲜红色)原因:一氧化碳及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一氧化碳有毒。 了解一氧化碳的中毒的事例过程。
提出讨论问题: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用煤火取暖时,应该怎样防止煤气中毒?3.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很少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4.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 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交流、汇报:1.炭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在缺氧,不通风等条件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取暖时应保持通风。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中毒不易发觉,加入有气味的气体,有利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如发生煤气泄漏事件,应及时关闭泄漏源,保持通风等。 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现象,并根据现象作出分析,填写下表:现象分析化学方程式 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学会根据现象分析结论。
提问:由于一氧化碳气体有毒,在设计此实验时,书中用了尾气回收装置,你有何新的改进方案?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气球收集。2.重新用作能源,来还原氧化铜。 学会探究新方法,新途径的能力。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你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用途吗?其中哪些有利于人类,哪些不利于人类?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1.有利的一面: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2.不利的一面: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回忆、汇报: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相关用途。 反思与交流。
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