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专题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上)
考点梳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导言:诸葛亮隆中对定天下三分
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东汉末年以来,各政权发生了怎样的更迭?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
魏、蜀、吴的“三足鼎立”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蜀吴加强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魏灭蜀,晋武帝司马炎代魏,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少数民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内迁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西晋八王之乱,316年匈奴灭西晋
东晋与南朝的更迭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士族门阀日益腐朽,420年刘裕建宋
1. B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南朝宋齐梁陈更替,逐渐处于劣势
2. B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下的原因( )
A.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
B.商品经济和农业发展
C.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
D.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
3. B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下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作用是( )
A.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B.庶族阶层迅速崛起
C.曲辕犁极大促进耕作技术进步
D.铁犁牛耕广泛使用
十六国与前秦兴亡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民族交融与隔阂并存
4. B 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崇仁里”,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这些措施( )
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B.有利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C.使得汉族士族成为政权统治支柱
D.助推后赵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前秦统一北方,淝水之战失败后瓦解
专题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从平城迁都洛阳、改籍贯
1. B 《魏书·广陵王羽传》中记载,孝文帝说:“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朕闻此,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朕为天子,何假中原,欲令卿等子孙,博见多知。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孝文帝的主要用意是( )
A.准备迁都洛阳
B.学习汉族文化
C.学习汉族礼节
D.学习汉族语言
2. B 北魏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最能表明孝文帝的目的是( )
A.迁都洛阳
B.推行汉化政策
C.统治中原
D.促进民族交融
从平城迁都洛阳、改籍贯
改服饰、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
3. B 孝文帝下令“革衣服之制”。采用中原的传统服饰,详细规定了官吏的朝服和妇女服饰的具体样式;另外,还提倡鲜卑贵族改用汉姓以及与汉族士族通婚等等。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改变本民族穿着习惯
B.迎合汉族姓氏制度
C.改变本民族的通婚方式
D.推动其政权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与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纪》
4. B 以下图片内容揭示当时历史特点是( )
北魏陶制吏俑、文官俑服饰 魏晋墓室壁画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
A.国家分裂 B.民族交融
C.佛教盛行 D.文化差异
方法小结:民族融合的表现——少数民族汉化、汉族胡化
5. B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
B.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C.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6. B 据史书记载,以牛乳、羊乳为原料制成的酥酪由北方游牧民族发明,西晋时南方并无出产,南朝后期江南地区开始大量出产,出现许多嗜好酥酪的南方人。据此可知,南朝后期( )
A.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B.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依旧
C.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促进民族融合与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隋的统一
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被北周北齐取代
北周灭北齐,隋代北周,统一全国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7.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
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
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
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
8. 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或途径有( )
①民族迁徙 ②相互斗争
③友好交往 ④统治者的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 B 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止是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图是( )
A.五胡入主中原改变了民族的分布
B.促进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开发江南
C.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先进于汉民族
D.在战乱和流徙中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10. B 魏晋时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的苻坚、魏太武帝和孝文帝有多次南下之举,最终不过是耀武淮南,饮马长江而已。下面南伐失败因素中最关键的是( )
A.北方的战乱不断
B.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C.长江天堑的优势
D.南方地区相对稳定
11. B 材料一: 至于元嘉……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今浙江绍兴)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之间,不能比也。荆城(即荆州,指今湖北、湖南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末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答案
专题1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上)
1. A
2. A
3. A
4. B
专题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下)
1. A
2. C
3. D
4. B
5. A
6. B
7. A
8. D
9. D
10. B
11.(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表现:物产丰盈,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纺织、鱼盐等业迅速发展;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扩展。(2) 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技术和劳动力。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开发;丰富了江南人民生活;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