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
专题1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上)
考点梳理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导言:古诗中的科举制度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第一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变化,与第二首诗有什么关系?
选官制度
曹魏:九品中正制
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按等授官
西晋时,选官主要看门第,维护士族特权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刘毅《上疏请罢中正除九品》
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荒废
隋唐:科举制
以分科考试来选官,隋炀帝建进士科
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 《尔雅》,每经帖十条 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武则天扩大录取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
科举制的影响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选官更加公平、公正,扩大统治基础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发展
削弱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 B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2. B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魏晋南北朝,三省的雏形出现
西汉 东汉 曹魏 两晋南北朝
尚书省 中尚书
中书谒者 尚书台 尚书省 尚书省
中书省 秘书令 中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侍中 侍中寺 侍中省 门下省
隋文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驳回,尚书省执行
3. B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中书省拟诏,门下省审核、驳回,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分割相权,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4. B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唐太宗任用低级官员为相,扩大任用宰相范围
5. B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政事堂协调三省,提高效率,后改为中书门下
6. B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专题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下)
赋税制度
租调制/租庸调制
曹魏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粮和绢帛
北魏在均田制基础上征定额租调,成年男子服徭役
唐初可输庸(绢布)代役,有利于保障生产
780年,唐德宗用杨炎两税法
背景:土地兼并,租庸调制破坏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 226
1. B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2. B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次纳税
税制改革的影响
简化税目、扩大税源,保障了财政收入
改变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税制,减轻了人身控制
小结
选官制度:科举制使选官更加公平、公正
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效率
赋税制度:两税法使征税标准从人丁变为财产
3. B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4. B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 B 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6. B 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7. B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第7课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案答案
专题1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上)
1. C
2. C
3. A
4. B
5. B
6. A
专题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下)
1. B
2. C
3. D
4. D
5. D
6. B
7.(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使选官制度更加公平、公正,抑制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