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美苏争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4-3《美苏争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9-22 17:13: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5张PPT)
美苏争霸
第四单元 第3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

束结战二
50年代后期
社会主义阵营
对 峙
苏联
美国
争霸开始
资本主义阵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说: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讨论
2、赫鲁晓夫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他依据的是什么呢?
1、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的什么战略意图?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关系力量的对比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连连受挫。另一方面: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实力大增。
意图:
依据:
按苏联的统计数字。以1960年与1950年相比,苏联的国民收入从1950年占美国的31%,变为1960年的占美国的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斯大林
时 期
对内
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民经济
对外
巩固东欧阵地
,抵制美国扩张
赫鲁晓夫
时 期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氢弹爆炸成功
1、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2、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原因)
签定奥地利和约
苏承认联邦德国
赫鲁晓夫访美
柏林墙的修筑
古巴导弹事件
缓和
紧张
战略优势在美国
America
Russia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
战略优势在美国
第一阶段: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军事实力相对下降
欧洲
两军对峙
美国
经济增长缓慢
陷入越战泥潭
苏联
经济发展迅速
军费开支扩大
在亚太战略收缩
在亚非 大肆扩张
军事力量微略超过美国
第二阶段:
苏攻势美守势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80年代
美国
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苏联
全面收缩
裁减军备
东欧
亚太
第三阶段:
美强硬苏收缩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思考题:试述在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并分析它们采取这些政策的原因。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国家 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80年代
美国 孤立、反对中国
原因:敌视社会主义,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 关系正常化
原因: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与中国关系时好时坏
原因: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
苏联 苏中关系恶化
原因: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 对中国军事威胁,酿成边境冲突
原因:对外扩张 同中国改善关系
原因:全面收缩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基本态势
对 外 战 略
对 华 政 策
阶段
60年代中-70年代末
50年代中-60年代初
80 年代
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苏联处于 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美强苏弱
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
苏联推行霸权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
美国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进一步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边境武装冲突
苏联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美中关系时好时坏
苏联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策略
美国对苏采取强硬政策,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苏联在欧洲搞“缓和” 战略,积极在亚非扩 张。美国从战略进攻 转为战略防御 (原因)
60年代后期------70年代末
20 世纪80年代
50年代中期
--60年代末






二、美苏争霸的过程(三个阶段)
三、美苏争霸的特点、影响和教训
1、带来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
2、互相牵制,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1、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3、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4、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
5、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教训:
影响:
特点:
互有攻守、各有得失
一、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双方呈现不同态势,究其原因,关键是双方经济、军事等实力(综合国力)的对比变化。可见,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对比是否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决定的。
二、在美苏争霸中,中国的国际地位总体是不断上升。可见,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与国际格局之间有互动关系。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国策!
谢谢指导!
柏林墙大事记
  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柏林分别被美、英、法、苏划分为四块占领区。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及其西方的盟国此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接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
勃兰登堡门是最著名的、经常被旅游者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是德国分裂和统一的标志。这是从西边看东柏林。(1968)
勃兰登堡门是最著名的、经常被旅游者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是德国分裂和统一的标志。这是从西边看东柏林。(1968)
勃兰登堡门是最著名的、经常被旅游者参观的地方,因为它是德国分裂和统一的标志。这是从西边看东柏林。(1968)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使美苏两国接近战争边缘的一次重大对抗。
  美国由于鼓励对古巴入侵遭到失败(猪湾入侵事件)而陷入为难状态之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谢·赫鲁晓夫自以为美国不会阻止在古巴部署苏联的中近程和中远程弹道导弹,并允诺以苏联武器保护古巴。1962年7月,美国得悉苏联开始用船将导弹运往古巴。8月29日,美国在古巴岛上空飞行的U-2型间谍飞机报告说,在古巴发现有新的军事设施和苏联技术人员。10月14日又报告说,有一枚弹道导弹出现在发射场上。
  在考虑是立即入侵古巴还是进一步采取外交谋略之后,美国政府决定对古巴实行海军“隔离”(小心翼翼地避免用“封锁”一词)。10月22日,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宣布隔离,并于次日由美洲国家组织批准。肯尼迪警告说,苏联船只如果要向古巴运送“进攻性武器及有关器材”,美军将予以扣押。在此期间,没有载运这类东西的苏联船只企图进入隔离区域。
  为此,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多次交换信件。10月28日,赫鲁晓夫通知肯尼迪,“构筑武器发射场”的工作将停止,已经运入古巴的导弹将运回苏联。他承认导弹是进攻性中近程和中远程地对地导弹。他同意由联合国代表前往古巴作现场观察。
  美国政府11月20日撤除“隔离”,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洲际导弹数量
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
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 《世界现代史》
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这是一幅被阿富汗游击战士击落的苏联直升机的残骸的历史照片。
星球大战计划
20世纪80年代初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核武器数量和质量都处于均势,进入军备竞赛的死胡同时,美国提出了“高边疆”战略。
这项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美国的高技术优势,建立空间武器系统,提供对付战略核武器攻击的空间防御手段,以消除苏联日益增长的核威胁。与此同时,加紧开拓太空工业化领域,以获取宇宙空间的丰富资源。由于该计划主要以太空为基地,故亦称“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防御方面,是一个以宇宙空间为主要基地,由全球监视、预警与识别系统、拦截系统以及指挥、控制和通讯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太空防御计划。在高技术方面,它是一个包括火箭技术、航天技术、高能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在内组成的高技术群。
  “星球大战计划”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战略防御计划。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几项国防战略计划,除了具有加强国防的重要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经济的职能。通过这一计划实施,来带动一大批高技术群的发展,以保持美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领先地位。
  从局部上说,“星球大战计划”是一项国防高技术和国防经济发展战略;而从整体上看,它又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国家总体战略。 
一九八九年十月,美、苏代表签署『最后一批中程导弹销毁完毕』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