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由2020年山东省高考题可以看出,重点考查学生对地图、图片、情景的探究,所产生的历史感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小组讨论,或自我探究的方式,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的升华。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纲要上的第四课,上承秦朝,下启魏晋南北朝,不论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本单元亦或是在高考中,都非常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三、东汉的兴衰;四、两汉的文化。重点在第二框题,本课对于其中的细节做以充分补充。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了解汉代,明确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时代特征。学生情况分析学生是刚升入高一的新生,本课又是第一单元,在学习方法和理解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对于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不够。需要老师通过地图、情景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
1.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历史解释) 2.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体会汉朝统治者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所做出的贡献。3.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懂得政治腐败对国家政治的危害。4.通过对整课的学习,知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哲学原理。(唯物史观)5.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时间轴。(时空观念)6.通过史书和历史学家的文献,让学生得出结论。(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两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希沃课件(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强国中对汉代考古发现(或海昏侯汉墓)的报道,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内容。进行知识回顾:从约法三章到楚汉战争。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给出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郡国并行制的含义,通过地图各诸侯国所占面积的大小,引导学生理解皇帝当时的做法。(带领学生入情景)给出七国之乱的地图和相关史实,引导学生得出七国之乱的意义。给出史书的资料,概括汉初统治者所面临的的社会状况。根据课前预习和所学知识,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学生课上表演课本剧,萧规曹随。 学生要学会通过地图得出结论。这是新高考的趋势。学生要慢慢加强对古文的分析。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政治上中外朝制察举制设置刺史和酷吏推恩令B.C.127(图片深度解释)酎金夺爵(二)经济上1.改革币制2.盐铁专卖3.均输平准法4.算缗、告缗(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上三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高考经常出题的部分,所以教师需要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且在课堂上深入讲解。(四)经营周边1.反击匈奴2.经略西域3.西域都护府 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东汉的兴衰 前三部分内容由学生按小组抢答,并在黑板进行讲解。第四部分光武中兴由学生提前预习,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予以补充。 知道,了解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两汉的文化 1.1.此部分完全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 了解
课堂小结 由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和老师的做对比,老师评分并查缺补漏。课后习题1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在历史中进行评判。课后习题2是情景式练习,提升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的能力。 感悟,思考 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为完整,第一框题的郡国并行制需要老师认真讲解,第二框题的所有知识需要老师深入细致讲解,课本内容较为简单。第三框题和第四框题的大部分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上通过小组竞争、表演、加分的方式提高学生加入历史课堂的兴趣,使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人。老师的任务在于对重难点的把握,大框的概括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后会给学生推荐相关纪录片、书籍和历史剧,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课知识的理解。矛盾之处在于:1.课堂内容丰富,但课时紧张,会导致课堂内容不得不粗浅完成,粗浅完成任务可能无法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2.学生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政治经济思想的部分理解不透彻,会和其他朝代混淆。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