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习要点 水平1-2学习目标 水平3-4学习目标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读图,能够说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时空分布;能够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能够运用商鞅变法的文献记载,并结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说明变法内容的历史进步性 能够运用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政治形势、阶级关系、思想活跃等状况,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的必然性
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能够结合诸子百家的原典文献,说出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各学派与时代变革密切相关的重要主张;能够结合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代特征,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能够结合历史和现实,阐释“百家争鸣”局面的意义,认识诸子思想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
夏 商 周
青铜时代
秦汉
铁器时代
中华文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
封建社会
“社会巨变”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政治形势
阶级关系
思想活跃
“社会巨变”
BC770—BC475—BC221
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经济发展(表现/影响)
◎主要水利工程示意图
铁农具、牛耕
兴修水利
井田制崩溃
奖励耕织
Q: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维莠骄骄,维莠桀桀。
——《诗经·齐风·甫田》
恶金以铸锄夷斤斯,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考考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据此推测材料中相关词语的含义。
Q:工商业发展表现?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一批富有工商业主。
经济发展(表现/影响)
农业发展
工商业繁荣
社会经济长足发展
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上层建筑变革
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
新兴地主阶级产生
新兴士阶层的活跃
政治形势: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纷争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新的政治制度逐步建立
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燕国:乐毅改革
齐国:邹忌改革
楚国:吴起改革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
韩国:申不害改革
魏国:李悝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诸侯兼并激烈,变法以求富国强兵
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推动上层建筑变革
法家思想崇尚变革(联系P11学思之窗)
各国变法,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富国、强兵与君主集权。……强化中央集权成为改革的主题和高潮。
——萧平汉《战国变法运动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
Q: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变法成为潮流的原因?
措施内容 意义(历史进步性)
富国之策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小家庭政策
强兵之策 奖励军功
集权之策 废分封,行县制 什伍连坐,纠察告发 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商鞅变法(秦国 BC356开始)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
——《战国策 · 魏策三》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
——《吴子 · 料敌》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
战争,迁徙,交流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相继封建化。
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驹支不屈于晋》:“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赐我南鄙之田……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基础上,“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的七国争雄以秦统一中国告终,中国形成为全国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
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概念P12)
1、时代背景
③政治需求: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①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
②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等级体系瓦解,促使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文化条件:私学兴起
2、派别、人物、主张——春秋时期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周礼,但也承认制度应改良
教育/文献:
提倡有教无类
整理六经
记载于《论语》
开创私学
思考:孔子对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的整合,体现了西周以来所形成的哪些观念?(联系P7历史纵横/问题探究)
比较:商鞅法家思想和孔子儒家思想(联系P11学思之窗)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朴素辩证法
朴素唯物论:天人合一
比较:老子和孔子探讨主题的差异?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人性善
“仁政”
人性恶
隆礼重法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逍遥自由
“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尚贤
依法治国
中央集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4、百家争鸣的意义
邹衍
2、派别、人物、主张——战国时期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对人与社(伦理与政治)的思考
对人与自然的思考
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邹衍(阴阳家)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 《七略》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古代中国的人文精神,经历了由“神”回复到“人”的历史过程。甲骨卜辞表明,商人的精神生活尚未脱离“神”的支配。周灭商后,深知“天命靡常”,吉凶成败全系于人的作为,精神上遂出现一种“人”的自觉。此种人文精神的萌芽,受春秋战国社会动荡的影响而催生演化,思想家们在各“思以其道易天下”的同时,也各自建立一套新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导引社会回复到有序。其中,儒、法、道三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不仅显示了认识观念上的多样化,而且对中国文化的特征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
夏 商 周
青铜时代
秦汉
铁器时代
中华文明发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
封建社会
“社会巨变”
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
政治形势
阶级关系
思想活跃
“社会巨变”
BC770—BC475—BC221
春秋战国(东周)
1.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时空分布。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主要表现(经济发展、民族交融、政治形势、阶级关系、思想活跃)
3.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阐释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的必然性,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变法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性
5.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各学派与时代变革密切相关的重要主张(原典文献)
6.“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诸子思想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