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动物园(教案) 美术一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动物园(教案) 美术一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11-14 21:1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动物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动物园里的动物,尝试通过观察,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能够概括表现动物的基本特征,画出与环境有遮挡关系的动物形象,注意动物前后大小的区别,能够准确的表达出动物侧身站立时被遮挡住的两条腿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创造一个由学生共同参与的动物王国,让大家在参与摆放、绘制动物的过程中设想每一种动物所在的环境。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遮挡关系和形象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胆想象和表现,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这一课在教材安排上注重启发学生对于环境的想像力,启发学生将动物与合适的环境联系起来。注重渗透自然科学只是和思维性,并通过发现与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学中我选出很多动物的照片和艺术大师笔下的动物作品,对学生进行双方面的引导。
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体现“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动物园》这一课位于第6课《动物与我们同行》之后,在“欣赏评述”板块的铺垫之后,开启“造型表现”的学习动物与环境的内容。概括表现动物特征、培养学生想象创造力的教学目标继续进行,同时还需要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了解物体高低前后不同变化时产生的美感,即空间感的魅力——巩固学习如何表现画面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就成为学习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们在《漂亮的童话城堡》和《画蘑菇》两课中已经认识到了事物前后遮挡关系的存在,并有所实践,之前的课堂中对于画面层次的表达比较浅显简单,这堂课中可以有所巩固和加强理解,比如对于艺术大师卢梭先生绘画的欣赏,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艺术家处理遮挡关系的方法和画面,让孩子有优秀范例可以参照,同时可以用彩纸剪贴、变幻组合的方法演绎遮挡关系变幻时的不同效果,以及这样所产生的不同美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观察、概括、表现动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括动物特征,组织有情趣的画面。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动物园
课前准备:
根据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颜色特征选择卡纸,用剪影的方式呈现动物和植物的外形,让孩子们思考和抢答这些都是什么动物?这些动物都生长在什么环境里?(草原?丛林?沙漠?)他们怎样在环境里生活?
一 你见过的动物
学生们先自己讨论一下见过的动物们,以及它们的样子,它们都在哪里被你看到的?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为“动物与环境”的思考做了伏笔,孩子们见到的动物种类并不多,在仔细 思考和认真描述的过程中,动物的形象已经出现在他们心里】
二 列举珍惜野生动物的图片及视频,已灭绝的动物图片及视频。
播放《动物世界》的相关视频,让孩子们在真实中发现那些被自己忽略忘记的动物。
已灭绝的动物有着神奇的名字和外表:长头龙,旅鸽,真猛犸象,蓝氏龙等等
他们的灭绝是因为人类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动物混动范围的缩减、人类捕杀等等。
【设计意图:引出环保话题,由环保话题可以引入动物、人类以及环境的关系,让学生即能够认真观察动物的形象,又能够注意它们与环境的关系,还能够注意到精神层面的“环保意识““。神奇”的动物园里可以画他们喜爱的已经消失的动物】
三 艺术大师怎样画小动物的?
艺术大师们在描绘动物与自然的时候会使用什么样的形状和颜色呢?
1.丢勒
德国画家,喜欢用版画方式绘制动物和植物,
细腻的形象,鲜明的色彩,有利于学生在欣赏时注意力集中到动物本身的外部形象。
2.卢梭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原始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层次丰富,多描绘自然界与动物,人与动物的场景,适合本次课题。并且本课教学目标之一由“巩固遮挡关系的表达”,卢梭的作品也是很好的范例。
出示卢梭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卢梭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动物的位置,环境色彩和环境细节。
在观察中发现卢梭的作品中动物躲在草丛中,如何表现这种被草丛遮挡住的动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画面前方的草丛画完整,动物画在草丛后面,
动物有一部分身体被草挡住,不能画完整”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从审美上向学生展示艺术大师的杰作,同时用拼贴剪影和大师作品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巩固遮挡关系的表达方法,以及动物外形的概括方法】